四部醫典

四部醫典》(藏語རྒྱུད་བཞི་威利轉寫rgyud bzhi[a])是藏醫學的重要經典、奠基之作。一般認為《四部醫典》為8世紀末老宇妥·雲丹貢布གཡུ་ཐོག་རྙིང་མ་ཡོན་ཏན་མགོན་པོ་g.yu thog rnying ma yon tan mgon po)所著,三百多年後由其十三世孫小宇妥·雲丹貢布གཡུ་ཐོག་གསར་མ་ཡོན་ཏན་མགོན་པོ་g.yu thog gsar ma yon tan mgon po)整理、注釋後開始傳世。

名稱

《四部醫典》在藏文中名為རྒྱུད་བཞི་rgyud bzhi),意思是「四部密續」。漢語最初譯為「四續」;後為方便理解,又改譯為「醫方四續[b]或「四部醫典」。又音譯為「居悉」等。[1]:2

རྒྱུད་བཞི་實為簡稱,書名全稱為བདུད་རྩི་སྙིང་པོ་ཡན་ལག་བརྒྱད་པ་གསང་བ་མན་ངག་གི་རྒྱུད་bdud rtsi snying po yan lag brgyad pa gsang ba man ngag gi rgyud),意為「甘露精要八支秘密訣竅續」。其中「八支」(ཡན་ལག་བརྒྱད་པ་yan lag brgyad pa)是來自印度阿育吠陀之概念,指由八個領域所組成的醫學[1]:3,4

作者

《四部醫典》究竟是一部從印度傳來的佛經,還是一本藏地凡人所創作的醫學著作,長期以來多有爭議。目前一般認為,《四部醫典》是藏醫學家的創作,不存在梵文原本。書中許多內容受到古印度醫學影響,但也存在古印度醫學中沒有的醫學知識,如受到古代漢族中醫學影響的脈診,以及來自藏人自己醫療實踐經驗的胚胎學[1]:184-186

具體而言,《四部醫典》最初於吐蕃王朝時期由老宇妥·雲丹貢布寫成,之後秘密藏在桑耶寺內約三百年。12世紀中葉,老宇妥的十三世孫小宇妥·雲丹貢布得到此書,然後重新整理、修訂、註解。今本《四部醫典》就此定型。[1]:11

內容

 
「曼唐」系列中的人體胚胎發育圖,對應《四部醫典》第二部第二章「身體形成」

《四部醫典》以藥師琉璃光佛的兩個化身心生仙人和明智仙人問答的形式寫成。[1]:26全書有四部:

  1. 根本醫典(རྩ་རྒྱུད་rtsa rgyud),共6章,從藏醫哲學出發,介紹關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醫療的總體思想。
  2. 論說醫典(བཤད་རྒྱུད་bshad rgyud),共31章,深入闡發第一部,介紹人體構造、病痛成因、身體保健藥物性狀、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等內容。
  3. 秘訣醫典(མན་ངག་རྒྱུད་man ngag rgyud),共92章,介紹各種臨床疾病的具體治療方法。
  4. 後續醫典(ཕྱི་མ་རྒྱུད་phyi ma rgyud),共27章,介紹診斷方法、用藥配合以及外治法等內容。[2][3]

《四部醫典》基本理論的核心是認為人體內有三大因素:隆(རླུང་rlung)、赤巴(མཁྲིས་པ་mkhris pa)、培根(བད་ཀན་bad kan)。隆對應,性寒,主氣;赤巴對應,性熱,主;培根對應水和土,性黏濕,主痰液。這三種因素的平衡與否就會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況。在診斷方面,採用望、聞、觸三種辦法,其中包涵脈診尿診。在治療方法上,首先調節飲食和起居,然後再採用藥物治療和外治法(放血艾灸藥浴等)。《四部醫典》特別在胚胎學方面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將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以為單位進行精密的分析,其成果在同時期世界各醫療體系中處於領先水平。[4][2]

影響和流傳

 
「曼唐」系列中的診斷方法樹喻圖,對應《四部醫典》第一部第四章「識病要點」,從左到右三根樹幹分別為望、觸、聞

《四部醫典》奠定了藏醫學的基礎。傳統藏醫教育以《四部醫典》作為核心教材學位考核用書。[2]

《四部醫典》影響力巨大,但其成書時代較早,所用語言為古典藏語,又使用韻文形式,文句為適應格律而更加晦澀。因此,後代藏醫學家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第一部重要註疏出自蘇喀·羅哲傑布ཟུར་མཁར་བློ་གྲོས་རྒྱལ་པོ་zur mkhar blo gros rgyal po)。他在閱讀藏醫南方學派創始人蘇喀·娘尼多吉ཟུར་མཁར་མཉམ་ཉིད་རྡོ་རྗེ་zur mkhar mnyam nyid rdo rje)的筆記時,得知當時流傳的《四部醫典》在傳抄中已日漸失真,於是四處尋訪,終於找到了小宇妥親手抄寫、注釋的《四部醫典》,在此基礎上進行校訂,並於1546年在扎塘གྲ་ཐང་gra thang)地方刊行,是為《四部醫典》最早的校閱本和最早的木刻本。之後他又花費四年時間進行注釋,寫成《祖先言教》(མེས་པོའི་ཞལ་ལུང་mes po'i zhal lung)。[5][2]

《四部醫典》的另一部重要註疏出自曾擔任第巴二十多年的桑結嘉措སངས་རྒྱས་རྒྱ་མཚོ་sangs rgyas rgya mtsho)。他在對不同版本的《四部醫典》及注釋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寫成《藍琉璃》(བཻཌྰུརྱ་སྔོན་པོ་baid'urya sngon po),為《四部醫典》最詳盡、權威的注釋本。同時他還召集著名畫家,繪製了79幅醫學掛圖「曼唐」(སྨན་ཐང་sman thang,「醫學唐卡」),作為《四部醫典》和《藍琉璃》的圖解。[6]

翻譯

18世紀時,《四部醫典》和《藍琉璃》傳入蒙古人地區,翻譯為蒙古文,影響了蒙醫學的理論和發展。[4]

1982年,第一部中文版全本《四部醫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該版本由李永年根據扎塘本譯出,譯文採用偈文形式。1987年,第二部中文版全本《四部醫典》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該版本由馬世林等人根據青海塔爾寺藏本譯出,譯文採用白話文形式。[7]有研究者認為,這兩個中譯本都有相當數量的不準確之處。[8]

西方世界對《四部醫典》的了解始於匈牙利藏學家喬瑪。《四部醫典》先後翻譯為英語俄語德語日語,但均為節譯本。[9]

珍本

2018年,拉薩西藏自治區藏醫院所藏的四種木刻本和一部手寫本《四部醫典》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c]。四種刻本分別為1546年扎塘版,1640年達旦版,1662年甘丹平措林版,1892年藥王山版。前三個刻本均已絕版,其刻板均毀於文化大革命。手寫本為1942年的金汁抄本。[10][11]

注釋

  1. ^ 下文中藏文後的斜體拉丁字母均為威利轉寫,無特殊情況不再註明。
  2. ^ 「醫方」指五明之一的醫方明(གསོ་རིག་gso rig)。
  3. ^ 不同於《國際世界記憶名錄》。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蔡景峰,洪武娌. 《四部医典》考源. 鄭州: 大象出版社. 1999. ISBN 7-5347-2223-3. 
  2. ^ 2.0 2.1 2.2 2.3 羅秉芬,容觀澳. 藏族医学经典巨著《四部医典》. 張公瑾 (編). 民族古籍研究(第3辑).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 153–167. 
  3. ^ 宇妥·元丹貢布等. 四部医典. 李永年 譯.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3. 
  4. ^ 4.0 4.1 丹曲. 简述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及其影响.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7, (06): 88–91. 
  5. ^ 圖布旦,本考. 杰出的藏医药学家苏喀·罗哲杰布. 中華醫史雜誌. 1994, (02): 108–110. 
  6. ^ 夏德芬. 《四部医典》研究文献综述.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 (03): 34–37. 
  7. ^ 達瓦次仁. 浅谈藏医古籍文献翻译概况. 西藏科技. 2018, (11): 22–24. 
  8. ^ 李多美. 评《四部医典》译注本. 西藏研究. 1989, (03): 146–148. 
  9. ^ 洪武娌,蔡景峰. 国外研究西藏医学概况评述. 西藏研究. 1990, (01): 112–124. 
  10. ^ 《四部医典》《南洋华侨机工支援中国抗战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中國檔案報 (北京). 2018-06-11. 
  11. ^ The Four Treatises of Tibetan Medicine (2018). mowcapunesco.org. The Memory of the World Committee for Asia/Pacific. [2019-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