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墓園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2年2月13日) |
國殤墓園位於雲南省西部的騰衝縣城西南1公里處的疊水河畔、來鳳山北麓,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在騰沖戰役中陣亡的將士而修建的墓園,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陵園。1996年,國殤墓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7年,被雲南省委公布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國殤墓園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雲南省騰衝縣 |
座標 | 25°1′46.24″N 98°28′52.18″E / 25.0295111°N 98.4811611°E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 |
時代 | 1945年 |
編號 | 4-246 |
認定時間 | 1996年 |
緣由
1944年5月10日,中國遠征軍對滇西地區的日軍發動反攻,其中第二十集團軍以六個師的兵力向騰衝進攻。經過多日激戰,終於9月14日攻克。騰衝是中國在抗戰時期正面戰場最先光復的縣城。此役,日軍陣亡6,000餘人,國軍陣亡9,168人。戰役結束後,時任國民政府委員兼雲貴監察使的李根源倡議興建陵園以祭悼國軍陣亡將士。墓園在印度華人的援助下開始修建,於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李根源根據《楚辭》中的「國殤」一篇,為之起名為「國殤墓園」。
建築
國殤墓園按中軸對稱布局,墓園西南角的小團坡是全園最高處。以小團坡為起點,沿東北向軸線,依次有烈士紀念塔、烈士墓冢、忠烈祠、墓園大門等建築。占地面積5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9,826平方米。
墓園的大門為八字形古式門樓,門額鑲有李根源所書「國殤墓園」四個大字,大門右側掛有「滇西抗戰紀念館」的牌子。兩側粉牆上,分別繪有表彰烈士精神的龍騰、虎躍形象,旁邊有國務院頒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門後為一條長甬道,甬道兩側有近年來修建的民族風格的陳列館。館分為兩個展廳,展出騰衝戰役中的實物與照片,並分「太平洋戰爭」、「騰衝戰役」、「騰衝人民對抗戰的貢獻」、「中印公路的建築」、「騰衝戰役中部分將士事跡介紹」五個部分。
主體建築忠烈祠坐落在甬道盡頭的高台上,台前正中刻「碧血千秋」四個大字,為蔣中正所題,李根源書寫。忠烈祠為古代祠廟建築風格,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四周設迴廊。上檐下懸蔣中正題寫的「河嶽英靈」匾額,捐堂正門上懸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手書的「忠烈祠」匾額,祠堂中央高懸孫中山先生的畫像及「總理遺囑」,左右分掛中國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兩側牆壁鑲嵌國軍陣亡將士名錄碑七十六方,刻有九千位烈士的姓名。兩側的廂房現闢為展廳,陳列着反映當時戰況的照片。祠內外立柱懸掛國民政府高級軍政人員何應欽、衛立煌、孫科、陳誠、龍雲及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將領霍揆章、周福成、闕漢騫、顧葆裕等人的題聯、輓詩、悼詞。祠前立數通石碑,主要有蔣中正簽署保護國殤墓園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布告》碑、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記述騰衝戰役的《忠烈祠》碑和《騰衝會戰概要》碑、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書》碑、張問德的《答田島書》碑等。
忠烈祠後方是高31米的小團坡,坡頂有高10米的紀念塔,其外形為方形柱式,由騰衝特有火山岩雕砌而成。塔身正面鐫刻着霍揆彰的題書「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基正面刻有蔣中正題、李根源書的「民族英雄」四個藍色大字,其餘三面為騰衝戰役紀要銘文。以塔為中心,輻射狀地把坡體分為六個等分,每個等分代表一個師,坡上密布墓碑。墓碑上書陣亡將士的姓名和軍銜,碑下埋葬骨灰。烈士冢共立墓碑3,346塊,其中包括戰死的援華美軍人員。此外,在墓門左側的角落裡還築有埋了四具日軍屍骸的土墳,立有黑色「倭冢」二字,也是李根源手書。
修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墓園得以完好的保存。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國殤墓園作為「反動四舊」,遭到嚴重破壞,大量墓碑、墓穴被搗毀。文革結束後,於1984年10月組建了國殤墓園復修委員會及規劃施工小組,同年12月動工,恢復了忠烈祠及墓園大門的原貌。騰衝市民杜茂盛自願到山坡上收集被鑿毀的碑文,逐一辯認,並查找資料核對,使烈士英名重昭於天下,並整理出部分烈士資料對公眾開放。國家文物局後又多次撥款對國殤墓園內忠烈祠等建築物作進一步修繕。當前墓園內廣植松柏栗竹,鬱鬱蔥蔥,一派清幽肅穆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