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中心

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lativistic Astrophysics, 簡稱ICRA) 是一個國際性的研究機構,專注於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該中心位於意大利羅馬,由七所大學和四個研究組織共同組成。

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中心 - ICRA
成立時間1985
創始人Paul Boyton, George Coyne, Francis Everitt,Riccardo Giacconi, Remo Ruffini, Abdus Salam
類型國際組織
地址
重要人物
王瑜(主席)
網站http://www.icra.it


ICRA於1985年由Remo Ruffini (羅馬大學) 、Riccardo Giacconi (2002年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Abdus Salam (1979年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聯合華盛頓大學梵蒂岡天文台斯坦福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創立。[1] 它在1991年通過了教育、大學和研究部的部長令22/11/1991,成為了一個合法實體。 [2]


今日物理學

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學中心位於羅馬大學主校區的物理系大樓內。
2005 年,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中心成為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中心網絡(ICRANet)的創建者之一。意大利國內的研究和教學活動仍由位於羅馬的 ICRA 負責,而國際活動和協調則由位於佩斯卡拉的 ICRANet 負責。


組織結構

主席:王瑜
前主席:Remo Ruffini
ICRA理事會:

  • Paolo De Bernardis,羅馬大學
  • Francis Everitt,斯坦福大學
  • Josè Gabriel Funes,梵蒂岡天文台
  • Remo Ruffini,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中心網絡
  • Robert Williams,太空望遠鏡研究所


成員代表

  • 斯坦福大學 - 美國
成員: Prof. Francis Everitt
成員: Prof. Vahe’ Petrosian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STC) - 中國
成員: Prof. Xinhe Bao, 校長
成員: Prof. Yifu Cai
成員: Prof. Yefei Yuan
  • 世界科學院 - 意大利
成員: Prof. Mohamed Hassan, 院長
成員: Romain Murenzi, 執行院長
  • 梵蒂岡天文台 - 梵蒂岡
成員: Prof. Guy J. Consolmagno, S.J., 台長
  • 太空望遠鏡研究所 - 美國
成員: Prof. Bob Williams
  • 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 意大利
成員: Prof. Atish Dabholkar, 院長
  • 華盛頓大學 - 美國
成員: Prof. Paul Boynton
  • 生物醫學大學 - 意大利
成員: Prof. Eugenio Guglielmelli, 校長
成員: Prof.ssa Simonetta Filippi
  • 因蘇布里亞大學 - 意大利
成員: Prof. Angelo Tagliabue, 校長
成員: Prof. Aldo Treves
成員: Prof. Francesco Haardt
  • 烏迪內大學 - 意大利
成員: Prof. Roberto Pinton, 校長
成員: Prof. Stefano Ansoldi
  • 意大利教育和榮譽部
成員: Dott. Vincenzo Di Felice, 協調、促進和加強研究部總幹事


國際合作

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中心與世界各地的科研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特別是:

  • 澳大利亞國際引力研究中心(AIGRC),澳大利亞
  • 宇宙結構和演化天體物理研究中心(ARSEC),韓國
  • 中國北京天文台(BAO),中國
  • 智利聖地亞哥科學研究中心(CECS),智利
  • 哥倫比亞國立大學,哥倫比亞
  • 高等科學研究所(IHES),法國
  • 吉爾吉斯斯坦國立大學(KSNU),吉爾吉斯斯坦
  • 俄羅斯凱爾迪什應用數學研究所(IPM),俄羅斯
  • 莫斯科國立工程物理研究所(MEPhI),俄羅斯
  • 國家科學技術中心(NCST),越南
  • 法國蔚藍海岸天文台(OCA),法國
  • 平壤天文台(PAO),朝鮮
  • 地拉那大學,阿爾巴尼亞
  • 湯川理論物理研究所(YITP),日本
  • 亞利桑那大學物理系(UADP),美國


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博士項目

自 2002 年起,ICRA共同組織了一個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博士項目--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博士項目(International Relativistic Astrophysics Ph.D. Program, 簡稱IRAP)。

IRAP 博士項目授予參與機構聯合博士學位。該計劃的核心是國際聯盟。它匯集了其成員的專業知識,以培養相對論天體物理學領域以及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量子場論等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該計劃的目標之一是流動性:每個被 IRAP 博士錄取的學生都是聯盟成員之一的團隊成員,每年都會訪問其他中心,以了解其他領域的發展情況。在 IRAP 博士項目中,學生將系統地接受研究以及科學項目管理的訓練。


會議

Marcel Grossmann meetings (簡稱MG,始於1975年) - 歐洲最大天體物理學會議

編寫廣義相對論的方程無疑是基於Einstein輝煌的物理直覺,從數學角度來看,這是基於帕多瓦大學和羅馬大學的Gregorio Ricci Curbastro和Tullio Levi Civita的工作。對於這項工作至關重要的是蘇黎世大學的Marcel Grossmann,他與Einstein關係密切,對意大利幾何學派有深入的了解。為了促進物理學和數學之間的重要合作,並慶祝這一歷史事件,Remo Ruffini和Abdus Salam於1975年設立了MG會議,探討廣義相對論、引力和相對論場論的最新理論和實驗發展,每三年在不同的國家召開,上千人參加,截止2023年已舉辦16屆會議。

Italian-Korean Meetings on Relativistic Astrophysics (始於1987年) - 與韓國合作的會議

意大利-韓國相對論天體物理學會議是自1987年起在意大利和韓國交替舉辦的雙年會議。它已經促進了意大利和韓國天體物理學家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在相對論天體物理學領域探討新問題和熱門問題。該研討會涵蓋了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的主題,例如伽瑪射線暴和緻密恆星,高能宇宙射線,暗能量和暗物質,廣義相對論,黑洞,以及與宇宙學相關的新物理學。 [3]

William Fairbank Meetings on Relativistic Gravitational Experiments in Space (始於1990年) - 與美國合作的會議

第一屆William Fairbank關於宇宙中的相對論性重力實驗的會議於1990年在羅馬大學召開,並得到了ICRA、ASI (意大利航天局)、ESA (歐洲航天局)、梵蒂岡天文台、斯坦福大學和羅馬大學的支持。近80名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的特點是自由的技術交流,以紀念該會議的名字來源William Fairbank。

The Galileo-Xu Guangqi meetings (始於2009年) - 與中國合作的會議

伽利略-徐光啟會議[4] 是為了紀念伽利略和徐光啟而設立的,徐光啟是Matteo Ricci (利瑪竇)的合作者,他為中國引入了歐幾里得和伽利略的作品,對中國的現代化和科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第一屆伽利略-徐光啟會議[5]於2009年在中國上海召開,第二屆會議於2010年在意大利文蒂米利亞的Hanbury植物園和法國尼斯的Villa Ratti舉行。第三屆和第四屆伽利略-徐光啟會議分別於2011年和2015年在北京召開。新一屆會議正在組織籌備中,將在中國與引力年會一起召開。

ICRA網絡研討會

INW I: LXV of R. Giacconi, Rome and Castelgandolfo, 1997年10月24-26日

INW II: The Chaotic Universe, Rome and Pescara, 1999年2月1-5日

INW III: Electrodynamics and Magnetohydrodynamics around Black Holes, Rome and Pescara, 1999年7月12-24日

INW IV: Science at new Millennium, UWA, 2000年3月10-14日

INW VI: Time structures in Relativistic Astrophysics, Pescara, 2001年7月2-14日

INW VIII: Step and General Relativity, Pescara, 2002年9月16-21日

INW IX: Fermi and Astrophysics, Rome and Pescara, 2001年10月3-7日

INW X: Black Holes, Gravitational Waves and Cosmology, Rome and Pescara, 2002年7月15-20日

INW XV: Testing the Equivalence Principle on Ground and in Space, Rome and Pescara, Italy, 2004年9月20-23日

出版物

除了會議文集之外,還出版了數部專業書籍:

"Fermi and Astrophysics", Eds. V.G. Gurzadyan and R. Ruffini, SIF, Bologna, 2002
"The Chaotic Universe", Advanced Series in Astrophysics and Cosmology - Vol. 10, Eds. V.G. Gurzadyan and R. Ruffini, World Scientific, 2000
"Exploring the Universe", Advanced Series in Astrophysics and Cosmology - Vol. 13, Eds. H. Gursky, R. Ruffini and L. Stella, World Scientific, 2000
"Nonlinear gravitodynamics. The Lense-Thirring Effect", Eds. R. Ruffini and C. Sigismondi, World Scientific, 2003
"Physics and Astrophysics of Neutron Stars and Black Holes", 2nd edition, Eds. R. Giacconi and R. Ruffini, Cambridge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9
"Gravitazione e spazio tempo", Hans C. Ohanian e Remo Ruffini, First Edizione Italiana, 1997
"Gravitation and Spacetime", Hans C. Ohanian e Remo Ruffini, Second Edition, 1994
"Gravitation and Spacetime", Hans C. Ohanian e Remo Ruffini, Third Edition, 2013
 
《引力與宇宙學》, Hans C. Ohanian e Remo Ruffini, Translation copyright 2001 by ACANET

ICRA和G9歷史

羅馬大學物理學系的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小組的歷史,始於Remo Ruffini 1978年被任命為該校理論物理教授。[6]

頒獎

從1985年開始,每三年都會選出一到兩個機構和兩到六名科學家個人獲得馬塞爾-格羅斯曼獎。每位獲獎者都將獲得由藝術家 A. Pierelli 設計的銀質 T. E. S. T. 雕塑。至今得獎的中國科學家包含丘成桐,李政道,楊振寧。

年份 獲獎者類別 獲獎者名稱
2018 機構 Planck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ESA)
機構 Hansen Experimental Physics Laboratory at Stanford University
個人 Lyman Page
個人 Rashid Alievich Sunyaev
個人 Shing-Tung Yau
2015 機構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個人 Ken'ichi Nomoto
個人 Martin Rees
個人 Yakov Sinai
個人 Sachiko Tsuruta
個人 T. D. Lee
個人 C. N. Yang
2012 機構 AlbaNova University Center
個人 David Arnett
個人 Vladimir Belinski and Isaak M. Khalatnikov
個人 Filippo Frontera
2009 機構 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Scientifique (IHES)
個人 Jaan Einasto
個人 Christine Jones
個人 Michael Kramer
2006 機構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個人 Roy Kerr
個人 George Coyne
個人 Joachim Träumper
2003 機構 CBPF (Brazilian Center for Research in Physics)
個人 Yvonne Choquet-Bruhat and James W. York, Jr.
個人 Yuval Ne'eman
2000 機構 The Solvay Institutes (Solvay Instituts Internationaux de Physique et de Chimie)
個人 Riccardo Giacconi
個人 Roger Penrose
個人 Cecile DeWitt and Bryce DeWitt
1997 機構 Hebrew University
個人 Tullio Regge
個人 Francis Everitt
1994 機構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個人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個人 Jim Wilson
1991 機構 Hiroshima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個人 Minoru Oda
個人 Stephen Hawking
1988 機構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個人 Satio Hayakawa
個人 John Archibald Wheeler
1985 機構 The Vatican Observatory
個人 William Fairbank
個人 Abdus Salam

參考資料

  1. ^ Ruffini, Remo; Hsieh, Ke Chiang; Gerjuoy, Edward. Fang Lizhi. Physics Today. 2012-08-31, 65 (9): 66–68. Bibcode:2012PhT....65i..66R. ISSN 0031-9228. doi:10.1063/PT.3.1724 . 
  2. ^ Gazzetta Ufficiale della Repubblica Italiana n. 204 del 31/8/19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8). 
  3. ^ Italian-Korean Meetings (PDF).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7-01). 
  4. ^ Galileo-Xu Guangqi meeting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5. ^ 1st Galileo - Xu Guangqi Meeting.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6. ^ G9 Past and Present (and ICR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