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炳(1851年—1885年),杭阿坦氏, 字星垣, 一字心源,號子麟蒙古鑲白旗人,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駐防,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生平

生於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辛亥年)十月十三日,卒於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乙酉年)二月二十二日。

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江南鄉試中二十八名舉人,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會試,三百十五名,殿試登聯捷進士二甲第52名。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2]。歷升翰林院侍讀、侍講、內閣侍讀學士,歷充協辦奏辦院事、庶常館提調國史館協修功臣館纂修清秘堂行走文淵閣校理。清朝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議大夫

民國七年(1918年)李恩綬原纂,李丙榮續纂之《丹徒縣志摭餘》有雲,國炳"精小楷行草,尤駘宕圓厚,酷近蘇黃。" 與松禪老人互爲姻婭,《翁同龢日記》中有略歷。

參考文獻

  1.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五十一):光緒三年。丁丑。五月。……引見新科進士。得旨。王仁堪、余聯沅、朱賡揚、業經授職外孫宗錫、孫宗谷、程夔、唐景崶、洪思亮、張鼎華、楊佩璋、楊晨、周克寬、盛昱、吳郁生、張嘉祿、潘遹、支恆榮、於鍾霖、李兆勖、戴兆春、呂鳳岐、江澍畇、徐道焜、謝希銓、吳祖椿、楊文瑩、張楨、濮子潼、周鑾詒、許澤新、周齡、錫珍、何福堃、林壬、樊增祥、胡孚宸、吳大衡、張泳、國炳、謝若潮、朱益浚、胡湘林、劉永亨、孔祥霖、馬毓鋆、梁枚、霍為楙、黃中理、嚴家讓、張仲炘、潘彬、長萃、趙世曾、治麟、何榮階、孔憲曾、管辰熙、武吉祥、林翰清、余德秀、熊祖詒、陳炳奎、崔舜球、張東瀛、朱顯廷、王驤、王引昌、徐銘勛、盧俊章、徐堉、劉秉哲、吳日升、翁斌孫、錫元、廖正華、楊鳳翔、羅瑞圖、蔣式芬、王恩溎、任煥奎、朱錫蕃、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二):光緒九年。癸未。夏四月。○引見庚辰科散館人員。得旨、修撰黃思永、編修余聯沅、曹詒孫、業經授職。二甲庶吉士黃紹箕、汪概、劉名譽、謝雋杭、陳與冏、丁立鈞、志銳、蔣艮、周克寬、福楙、崔永安、張星炳、謝希銓、國炳、吳樹棻、楊崇伊、盛炳緯、梁錦奎、葉大遒、安維峻、王懿榮、徐琪、戴彬元、王濂、陳景鎏、劉桂文、溥良、龐鴻書、柏錦林、李經世、吳同甲、王丕厘、梁鼎芬、劉沛然、張鼎華、薩廉、呂佩芬、趙曾重、褚成博、朱福詵、李佩銘、馮應榮、裴維侒、俱著授為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