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朗泰拉
塔朗泰拉(義大利語:tarantella,義大利語發音:[taranˈtɛlla])、塔蘭泰拉或塔蘭苔拉,出於文法需求也可寫為塔朗泰羅(tarantello),是一種義大利傳統舞蹈,流行於拿玻里、西西里地區,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舞步,現在則可見於南義大利以及阿根廷等地。音樂上一般是
拍(有時也使用
拍或
拍)。其舞蹈特點是雙人快速的旋轉,節奏急促、強烈,且舞者的腿部動作豐富多變。同時,舞者手持鈴鼓,邊舞邊擊,十分熱烈。
由於該舞的獨特風格,音樂家、舞蹈家們都以它為素材創作了許多作品,如芭蕾名作《天鵝湖》第三幕中的那不勒斯舞和G.巴蘭欽編導的獨舞《塔蘭泰拉》等。
名稱
在坎帕尼亞地區,稱這種舞步為「塔穆里亞塔」(tammurriata),薩蘭托稱為「皮茨卡」(pizzica),在卡拉布里亞則稱為「索努阿巴魯」(sonu a ballu)。
歷史
14世紀中葉,在意大利南部城市塔蘭托城一帶,出現一種奇怪的傳染病,是由狼蛛咬傷所致[註 1]。受傷者只有瘋狂地跳舞,直至全身大汗淋漓,才能排出體內毒素。塔蘭泰拉之名由此而得。
在文化上,湯普森(R. Lowe Thompson)曾提出這種舞步是崇拜狄阿娜和狄俄倪索斯的秘密教會所用[1]。康普頓(John Compton)支持了上述的看法,主張羅馬當局對這些酒神崇拜的儀式進行了相當程度的鎮壓。約自紀元前186年起,塔朗泰拉轉向地下,只有必須為遭到狼蛛咬傷的患者進行祝禱時,才會使用[2]。
衍生作品
註釋
參考資料
- 參照
這是一篇與文化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