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通寶

天保通寶(日語:天保通寳てんぽうつうほう ten pou tsu hou)是江戶時代末期至明治初期在日本流通的硬幣。也稱為天保幣 (日語:天保銭てんぽうせん ten pou sen)。形狀橢圓形銅幣,中央開有一個方孔,一面寫有天保通寶,而另一面的上半部則有「當百」字樣,下半部則印有金座後藤家的花押。該硬幣的主要材料為銅,並加上鉛和錫所製成的合金硬幣。一枚重量為5.5(約20.6[3]。尺寸約為高50毫米(1寸6分5厘)、寬30毫米(1寸1分) [3]

天保通寶
國家/地區 江戶幕府
(日本)
價值100
直徑49乘32公釐(1.9乘1.3英寸)
厚度2.6公釐(0.10英寸)
重量20.7克(0.67金衡制盎司)
邊緣印有鑄幣廠的標誌
形狀橢圓
成分
鑄造年份1835 - 1870[2]
正面
圖案天保通寳
背面
圖案當百,下方為金座押花
天保通寳 本座長郭
天保通寳 本座細郭
天保通寳 本座中郭
天保通寳 本座広郭

概述

該硬幣鑄造於1835年天保6年)。該貨幣的法定價值為100,因而被稱為「當百錢」,但實際上是當作80文的價值流通的。無論如何,從數量上看,該硬幣不值其面值(100枚一文錢的寬永通寶),並且造成了經濟混亂,且出現了一系列的假幣。明治維新後也曾流通,但於1891年12月31日正式停止流通[4] 並於1896年底(明治29年)停止與新幣兌換[5] [注 1]

明治時代後,日本陸軍大學校畢業生所佩戴的徽章因酷似天保通寶,因此也被稱為「天保錢組」。另一方面,在新的貨幣制度兌換下,一枚天保通寶的價值僅能兌換成8(1枚1文錢的寬永通寶銅幣=1厘),連一都不到。因此在當時,無法適應新時代或缺乏適應新時代能力的人有時會被戲稱為「天保錢」。明治初期,出現了類似現代百元商店的「8厘均一」或「2銭8厘均一」等名稱,這些名稱都是源自於天保通寶的8厘價值。

根據《明治財政史》中記載,從1877年(明治10年)到1897年9月(明治30年)間因不便流通而被收集並重鑄的貨幣有: 5錢硬幣2錢硬幣、天保通寶及文久永寶四種。

據估計,迄今為止,天保通寶尚存有 1 億至 2 億枚,且不包括那些已被回收和重鑄的硬幣。

公鑄幣

為了應對讓銀座變得富有的黃銅四文錢的成功,擔任金座的後藤三右衛門光亨產生了發行高面值硬幣的想法。 因此,天保通寶是由金座主導發行的的。

規定重量為5匁5分,規定成色為78%、12%、10%,但根據明治造幣局的分析,其成分為0.037%、81.307 % 、9.742%、8.261%、0.056%、0.193%、0.035%、0.182%和0.084%[7]

1835年(天保6年)6月15日開始鑄造,同年9月2日發行,次年1836年( 天保7年)12月停鑄。 直到1837年8月才重新開始重鑄,至1842年1月13日鑄造量為10,024,500枚,天保時代共計39,735,200枚[8] [9] 。還有一種說法是,1866年至13年間鑄造總量為39,732,200枚[10] [11] 。其中任何一個應該都是對「五」和「二」的誤讀,並且印刷錯誤。天保時代幕府通過鑄造獲得的利潤為180,800[12]

1847年10月18日(弘化四年)恢復鑄造,此後數量大幅增加,到萬延時代達到頂峰。從1865年 (應慶元年) 11月起,在大阪難波設立的銀座開始鑄造,一直持續到1868年 (應慶4年) 1月、大政奉還後,新政府設立的貨幣司在1868年 (慶應4年) 4月23日到1870年 (明治3年) 8月5日共鑄造了63,913,752枚,鑄造總量在天保6年間據說高達484,804,054枚[13]

明和時代以後,由於寬永通寶鐵一文幣和黃銅四文幣的大量發行,錢幣的市場價格下降,而天保通寶的發行則加速了這種下降。因此,為了防止錢幣價格下跌,幕府於天保13年8月簽訂了每一兩等同6500文的合約作為市場價格[14] ,並一度穩定在6000〜7000文左右。但是到了幕府末期,應慶年間的時代由於大量鑄造發行,最終突破了一兩兌換10000文。

另外,從安政時代開始,寬永通寶銅1文、鐵1文、黃銅4文的價值就與面值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1862年,幕府再次發布要求接受天保通寶為 100 文幣的通知,但市場上還是很難接受將它以等同於100的價值流通。1865年,幕府別無選擇,只能以「鐵1文錢=1文」、「天保通寶=100文」的標準批准了以下的「兌換機制」。[3] [11]

  • 寬永通寶一文錢或耳白錢:6 文
  • 其他的寛永通寶銅一文銭:4 文
  • 寬永通寶黃銅四文錢:12 文
  • 文久永寶四文錢:8 文

而這次慶應義塾元年的修改也受到了批評,硬幣和硬幣價格的修訂導致價格進一步上漲[3] 。另外,在銅幣減少到12文的同時,天保錢的價值也相對降低,因為天保錢仍保持不變。 [3]

在公鑄版的硬幣中,有「長郭」、「細郭」、「中郭」、「広郭」等已知的種類,「長郭」是「寳」字中的「貝」字長度稍長。 在其他三種類型中,其他字體幾乎相同,但「貝」字很寬,且輪廓幾乎是方形的。

一般認為此時正處於生產過渡期。

在日本錢幣,天保6年(1863年)至次年鑄造的硬幣被稱為「長郭」或「中郭」,天保8至13年的硬幣被稱為「細郭」,而弘化4年之後的硬幣被稱為「広郭 [9][9]但也有一種理論認為這與倖存件數與鑄造件數的比率不匹配。無論如何,「長郭」是早期,「広郭」是後期的說法已經基本成立。

地方私鑄幣

天保通寶的價值僅為5〜6枚寬永通寶一文錢,雖然硬幣的發行並未被認定為「禁止」,但在地方硬幣發行的陰影下,各藩秘密鑄造的現象十分猖獗。德川時代末期的偽裝。明治時期交換收藏的《天保通寶》有5億8674萬枚以上[15] ,比金座和貨幣司鑄造的《天保通寶》的發行量加起來還要超過 1 億枚。私鑄量達2億枚左右,但無一件被回收。

已知有10多個私自鑄造錢幣,其中包括久留米藩薩摩藩福岡藩岡藩土佐藩長州藩會津藩仙台藩久保田藩盛岡藩[16]。另外,水戶藩也鑄造了天保通寶,但不能將其歸類在私鑄幣的範圍,這是因為它是在得到江戶幕府的正式許可後鑄造的。

不只如此,還有來源不明的、被稱為「不知銭(ふちせん)」的天保通寶、可能是來自於無法判斷的其他藩國所鑄的私鑄幣、亦或是民間小規模鑄造的鑄造品等。

在當今的錢幣界,存世量較少的私鑄幣在價值上還要遠比官方鑄造的公鑄幣要高得多。

試鑄幣

天保通寶的試鑄幣中有一種比實際發行還小一點的當五十貨幣。

其他漢字文化圈中的例子

  • 清朝時期的中國,除了一文錢外,還發行了當十、當五十、當百等高面值錢幣。
  • 在以常平通寶一文幣為主流通的朝鮮王朝,曾一度發行過百錢幣。
  • 阮朝時期的越南,除了發行小面額紙幣外,還發行了名為嗣徳寶鈔的大面額紙幣(且面額種類眾多)。

參考文獻

  1. ^ 『造幣局長第三十七年報書(明治四十三年度)』 大蔵省造幣局、1910年 (in Japanese)
  2. ^ Colnect Coin Catalog Coin catalog : Coin › 100 Mon (百文 - Tempo Tsuho)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阿達義雄. 明治文学に現われた天保通宝. 新潟青陵女子短期大學研究報告 (新潟青陵女子短期大學). 1976, 6 (6): 1-19 [2022-08-17]. ISSN 0386-5630. doi:10.32147/00001847. 
  4. ^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944249/1
  5. ^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945816/1
  6. ^ 1896年(明治29年)11月19日大蔵省訓令第35號「天保通寶交換告知方」』 - 國立國會圖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7. ^ 『造幣局長第三十七年報書(明治四十三年度)』 大蔵省造幣局、1910年
  8. ^ 『図録 日本の貨幣・第4巻』 東洋経済新報社、1973年
  9. ^ 9.0 9.1 9.2 瓜生有伸 『天保通寳銭の研究』 天保堂、1996年
  10. ^ 佐藤治左衛門 『貨幣秘録』 1843年
  11. ^ 11.0 11.1 小葉田淳 『日本の貨幣』 至文堂、1958年
  12. ^ 三上隆三 『江戸の貨幣物語』 東洋経済新報社、1996年
  13. ^ 勝海舟 『吹塵録』 1887年
  14. ^ 滝沢武雄 『日本の貨幣の歴史』 吉川弘文館、1996年
  15. ^ 『日本の貨幣-収集の手引き-』 日本貨幣商協同組合、1998年
  16. ^ 瀧澤武雄,西脇康 『日本史小百科「貨幣」』 東京堂出版、1999年

註釋

  1. ^ 明治29年11月の大蔵省訓令で天保銭交換の催促が行われている[6][3]。ただし、高岡市では翌明治30年になっても流通していたとい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