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流動
學術流動(英語:Academic Mobility)是指高等教育的學生和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前往本國或國外的其他機構學習或教學。
概論
流動學生通常分為兩類:自由流動學生(英語:free-movers)是完全主動旅行的學生,而項目學生(英語:programme students)則參與院系、學院、機構或國家級別的交換項目,例如伊拉斯謨計劃和福布萊特計劃。博洛尼亞進程規範了歐洲高等教育區內的學術流動。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國際學生的流動性在過去四十年中顯著增加,從1965年的25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約370萬人。[1][2]這些統計數據顯示,國際學生的學術流動主要是為了獲得學位,而不是短期留學教育。[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有超過270萬名學生在原籍國以外的國家學習。[4]亞洲學生群體是所有在海外學校就讀的學生中最大的組成部分。他們占經合組織國家國際學生總數的45%,占非經合組織國家國際學生總數的52%。[5]
一些大學的研究人員是臨時合同工,每三年左右在資金流發生變化時搬遷一次,通常是搬到另一個國家。從歷史上看,這只是針對「博士後」研究項目進行的,但如今投入到合同研究的資金遠遠超過教學職位,因此大多數研究人員現在面臨着這種方式生活。
瑞士有57%的研究人員來自其他國家,是世界上外國研究人員比例最高的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瑞典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中有30-50%來自外國。荷蘭、德國、丹麥、比利時和法國的研究人員中有10-30%來自外國。巴西、西班牙、日本、意大利和印度的研究人員中有不到10%來自外國。[6]
引用
- ^ 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1. Paris: OECD. 2011: 320.
- ^ UNESCO.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6. Paris: UNESCO. 2006: 34.
- ^ Hans de Wit; Irina Ferencz; Laura E. Rumbley.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 (PDF). Perspectives: Policy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1. 14 May 2012, 17 (Routledge): 17–23. S2CID 153918714. doi:10.1080/13603108.2012.679752.
- ^ UNESCO.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05. Paris: UNESCO. 2005.
- ^ 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Paris: OECD. 2006.
- ^ (法語) Olivier Dessibourg, "La Suisse, carrefour de la circulation des cerveaux", Le Temps, Thursday 15 November 2012, p.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