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級戰列艦

定遠級戰列艦清廷委託德國普魯士伏爾鏗造船廠製造的7000噸級的鐵甲艦[1]。定遠級鐵甲艦有兩艘,分別為定遠鎮遠,二艦於1885年開始服役,成為清朝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而定遠則同時為艦隊旗艦。排水量7000噸的定遠與姊妹船鎮遠是中國海軍史上唯有的兩艘戰列艦,裝甲厚12至14英寸(305~356毫米),主要武裝為2座305毫米(12英寸)口徑的雙聯主炮(共四門)。定遠、鎮遠二艦不但是北洋水師的主力艦,服役時更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軍艦,此記錄直至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富士號戰列艦出現。兩艦為甲午戰爭初期的黃海海戰大日本帝國海軍集中打擊的對象,二艦中彈極多,但是因為其鐵甲堅固而只受一般破損,俱未失去戰鬥力。後來北洋水師退入威海衞以自保,定遠被突入港內的日軍魚雷艇擊中,被迫擱淺。最後被陸上由日軍佔領的炮台擊中後自沉。而鎮遠則因為觸礁受損,最後投降編入大日本帝國海軍。

定遠級鐵甲艦 清朝大日本帝國
定遠級一號艦,定遠號
定遠級二號艦,鎮遠號
概觀
艦種炮座鐵甲艦(戰艦)
數量2 艘
製造廠德國伏爾鏗造船廠
下水定遠號:1881年12月18
鎮遠號:1882年11月
服役定遠號:1885年10月29日
鎮遠號:1885年3月1日(北洋水師)、1898年3月21日(帝國海軍)
退役鎮遠號:1911年4月1日
結局定遠號:1895年2月10日自沉
鎮遠號:1895年2月17日被虜獲,1912年4月6日於橫濱解體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7,144 噸
滿載排水量7,335 噸
全長94.5 米(298.5 英尺)
全寬18 米(64 英尺)
吃水6 米(19.6 英尺)
燃料(最大載煤量 1,000 噸)
動力8 臺鍋爐,兩台康邦臥式三氣缸往復式蒸汽機,雙螺旋槳推進
功率定遠號:6,200 匹馬力
鎮遠號:7,200 匹馬力
最高速度定遠號:14.5 節
鎮遠號:15.4 節
續航距離4,500 海里(10 節)
乘員329 - 363 人
武器裝備2座 305 毫米( 12 英寸)/ 25 倍口徑雙聯主炮(共4門)
2 門 150 毫米( 5.9 英寸)/ 35 倍口徑副炮
8 門 37 毫米轉管式機炮
2 門 57 毫米速射炮
2 門 47 毫米速射炮
三支 14 英寸(356 毫米)魚雷發射管
另搭載三艘魚雷艇。
裝甲主炮露炮台:305MM
炮罩:22MM
水線裝甲帶:356MM
裝甲帶上端 254MM
裝甲帶下端 203或152MM
司令塔:203MM
甲板:76MM
15CM副炮:51MM

建造經過

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兵登陸台灣企圖將之佔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清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加快建設海軍。大清海軍分為三洋,當中北洋艦隊由北洋大臣李鴻章主持,負責守衛京師,故此獲得優先集全力建造。北洋海軍最先向英國阿姆斯特朗(阿姆斯壯,Armstrong)購艦,1879年起先後購入六艘排水量400噸、配有一門11英寸口徑主炮的炮艦,即「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日語鎮中 (砲艦)」及「鎮邊」。這些炮艦為木船外包鋼殼,稱之為「蚊子船英語Flat-iron gunboat」;可作近岸防禦但不具遠洋作戰能力。之後李鴻章再向英國購入排水量為1,350噸,10英寸口徑主炮2門的無防護巡洋艦兩艘,即「超勇」及「揚威」,兩艦於1881年年中完工,並於年底駛回大清服役。

在「超勇」及「揚威」在建造的同時,李鴻章在1880年3月31日奏准購買兩艘鐵甲艦。同年中,派徐建寅李鳳苞到英國及德國,考察海軍以及購艦。徐、李在德國參觀伏爾鏗造船廠及其製造的薩克森級鐵甲艦,與及克虜伯公司及其火炮。在英國,二人則參觀阿姆斯特朗及其最新之「英弗來息白」(不屈英語HMS Inflexible (1876),HMS Inflexible)鐵甲艦。最後決定由位於德國斯德丁(Stettin,即現在波蘭什切青)的伏爾鏗建造兩艘集薩克森級及英弗來息白(不屈)之長處的鐵甲艦,噸位、尺寸與薩克森級接近,艦上採用克虜伯火炮。鐵甲艦的設計及技術均為當時最先進的。其噸位亦是遠東第一,號稱「遠東第一艦」。

定遠級的裝甲佈置類似英弗來息白(不屈)、薩克森級類似的設計,厚達12英寸的裝甲成堡式,集中在船身中部,保護機械、主炮及彈藥庫,而非分散在水線之上。司令塔位於兩座炮台的相接部,其上方是飛橋英語Flying bridge(露天指揮台)。炮座樣式借鑑了薩克森級的露炮座樣式,用裝甲圍成炮座,炮座不動而火炮轉動,上部增加了炮罩,減輕了旋轉機構的負擔。炮座的布局借鑑了英弗來息白(不屈)的兩舷對角線的設計,使得每一座主炮擁有在一側舷從艦艏到艦艉180度的射界,向另一側船舷的發射範圍受到局限。主炮向艦艏或跨甲板射擊都可能殺傷己方人員,例如大東溝海戰時,總兵劉步蟾令定遠主炮向艦艏射擊,就使飛橋上的提督丁汝昌等人受傷[2][3]馬吉芬率人往前甲板救火,他身邊的人也因鎮遠右舷的主砲向左舷射擊而死。[4][5]由於司令塔位於2座主炮之間,大東溝海戰中許多砲彈擊中司令塔後,碎片反彈到露炮座,砲手的傷亡有2/3來自這種彈雨。[6]:603-604

關於炮罩的防護效果,豐島海戰時,日軍一枚使用彈底引信的砲彈擊中濟遠艦艦尾的炮罩,結果彈頭穿出炮罩,而彈身在炮罩內爆炸變成許多彈片,殺死七人,傷十四人,所有在炮罩內的人無一倖免。如果移除炮罩,該彈不會造成如此大的傷亡。馬吉芬認為,除非炮罩厚到足以抵禦穿甲彈,不然寧可不要炮罩。[6]:587,629大東溝海戰時,日軍一枚10吋砲彈擊中鎮遠艦6吋的副炮,在炮罩內爆炸,碎片紛飛。如果官兵不是因為該砲故障而已經離開,將無一倖免。[6]:603

1881年1月8日第一艘鐵甲艦正式簽署合約,1881年5月23日又定造了第二艘鐵甲艦,每艦造價為620萬馬克。清政府吸收之前經驗,派劉步蟾、魏瀚等熟識海軍者到德國船廠監工。兩艘戰艦由李鴻章親自名為「定遠」、「鎮遠」。同年12月22日,「定遠」號下水,次年鎮遠下水。定遠與鎮遠先後在1883年5月和1884年3月完工。定遠及鎮遠本應在1884年完工交貨。但1883年年底中法戰爭爆發,德國作為中立國,據國際慣例暫停交貨。1885年中法簽訂和約,德國方才於7月履約付貨。定遠及鎮遠由德國水兵駕駛,懸掛德國商船旗,經蘇彝士運河新加坡香港,於10月抵達天津大沽。10月29日,定遠升起龍旗,正式成為大清海軍艦隻、北洋艦隊旗艦。

武備裝甲

  • 武裝:
    • 4 門 305 毫米(12 英寸)/ 25 倍口徑主炮,位於兩座水壓動力露炮座內;
    • 2 門 150 毫米(5.9英寸)/ 35 倍口徑副炮,首尾各一門;
    • 8 門 37 毫米口徑轉管式機炮;
    • 2 門 57 毫米口徑速射炮,2 門 47 毫米口徑速射炮,3 支 14 英寸口徑魚雷發射管;
    • 另搭載三艘魚雷艇。
  • 裝甲:
    • 主炮露炮座:14 英寸;
    • 舷側:上裝甲 14 英寸,下裝甲 12 英寸;
    • 司令塔:8英寸;
    • 甲板:不詳。

裝甲總重 1,461 噸。

服役紀錄

定遠、鎮遠在北洋艦隊成軍後曾作為旗艦出訪鄰國。1886年7月,定遠及鎮遠等六艦出訪朝鮮元山。8月,先後到訪俄國海參崴,日本東京長崎。定遠及鎮遠兩艘當時遠東最大及最先進的戰艦到日本,一度引起日本朝野的震撼,日本為對付中國的這兩艘鐵甲艦,發行海軍公債制定了海軍擴張計劃。據說東鄉平八郎於北洋艦隊第二次訪問日本上定遠號參觀後,發現清兵在主炮上晾褲[7]。13及15日,大清海軍放假上岸水兵因購物和嫖妓等事與日本人發生衝突,多名水兵及日人死傷。史稱長崎事件。這一事件後來通過外交途徑得到了解決。

 
甲午戰爭前停泊於旅順船塢中的鎮遠艦
 
被魚雷艦擊中,後自爆彈藥艙的定遠艦

1894年,定遠號作為北洋艦隊旗艦,帶領十多艘戰艦參加9月17日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的遭遇決戰。當日下午12時50分,由定遠先向日艦開炮。定遠的管帶(艦長)為劉步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亦在艦上。在大東溝海戰中定遠艦開炮時,洋員馬吉芬回憶曾和丁汝昌一同站在炮口附近突遇冷不防開炮,被炮風震倒,但在翻譯時被隨意翻成了"與此橋齊飛",長期地造成了定遠的飛橋腐朽不堪的錯誤說法。丁汝昌身負重傷,旗艦亦不能掛旗指揮各艦。戰事一直由中午持續至下午5時,期間定遠、鎮遠一直堅持作戰,是戰鬥的主力;曾以主炮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一說為定遠所擊中,另一說為鎮遠所擊中),引發其堆積的彈藥發生大爆炸,起火退出戰鬥。定遠中彈多達159發,艦上17人死38人受傷,前甲板更曾發生大火。鎮遠中彈更多達220發,艦上13人死28人受傷。但二艦因其裝甲堅厚,並無致命損傷,一路亦未失作戰能力。不過由於定遠及鎮遠二艦火炮射速太低(原本用作更換速射炮的經費受到光緒帝大婚、慈禧皇太后壽辰修建頤和園的影響而被擱置[7]),彈藥亦不足;在下午戰事完結時,鎮遠主炮炮彈只餘25發,副炮更全部打完(而且剩餘的砲彈中全為訓練用實心彈[8]),在戰事中未有發揮更大的威力。而黃海戰役亦以北洋水師損失五艘軍艦、日方五艦受傷而結束。

黃海戰役後,北洋艦隊退入威海衞不再輕出。11月14日,鎮遠在進入海港時艦底觸礁,以木料作緊急修護。由於清軍的船塢所在的旅順已被日軍佔領,無法修復出海再戰,北洋艦隊實力大減。管帶林泰曾在觸礁後次日引咎自盡,鎮遠由原幫帶楊用霖接任。

1895年2月4日,日軍魚雷艇夜襲威海衞,以魚雷擊中定遠左舷。清軍將定遠移至淺灘擱淺,當作炮台使用。2月9日,陸上之日軍佔領威海衞附近的清軍炮台,以岸炮擊傷定遠。10日,管帶劉步蟾下令炸毀定遠號以免資敵。定遠號沉沒後劉步蟾亦自殺。鎮遠與北洋艦隊其他殘餘艦隻投降。

後續

定遠的部分殘骸後來由日本於1896年打撈。其舵輪後來被一名居住日本長崎的英國人格拉巴改造為咖啡桌。此桌在二戰時被日本政府沒收,戰後在長崎格拉巴公園內展出,1980年代一中國代表團訪日時發現並向日本政府表示了抗議,之後此咖啡桌被收儲不再對外公開展出,但此桌至今仍存放在日本長崎格拉巴公園內的一個倉庫中。

2005年8月,中國製造了定遠艦的一比一複製品,停放在威海作為博物館展品的一部分。

 
原始設計圖中的張帆狀態
 
定遠號仿製品於2012年

甲午戰爭後,日本接收鎮遠為戰利品,於1895年2月17日在威海衛被日本海軍接收。西京丸日語西京丸號特設巡洋艦將其拖至旅順維修,恢復自航能力後,於7月4日離開旅順,前往日本。此後鎮遠作為在日本艦隊內服役,仍名為鎮遠,級別列為「第一種軍艦」。1898年改列為二等戰列艦。

1904年2月6日日俄戰爭爆發後,鎮遠隨日本聯合艦隊第五艦隊參加朝鮮海峽警備作戰和旅順口封鎖作戰,並參加了黃海海戰。改為一等海防艦,並參加日俄戰爭中的黃海海戰。1905年5月27日至5月28日參加對馬海峽海戰。1911年4月1日退役,改作靶船。1912 年4月6日出售拆解,作廢鐵拆解。出售所得費用被用來修建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的大禮堂。其中指揮艙中的陳設炮、大清海圖等交付日本海軍部紀念館保存,所遺鐵錨、鐵鍊、炮彈被搬至東京上野公園內展示。至二次大戰後日海軍部精品陳設均被美軍繳獲,其中「鎮遠」艦指揮艙陳設炮、大清海圖及日本海軍部甲午海戰圖片文本等重要文物現收藏於美國亞洲文化學院歷史博物館[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海軍少校鍾漢波前往日本找回原屬鎮遠和定遠的遺物(主要是船),並銷毀上野公園內的碑文[8]中國駐日代表團於1947年向日本提出歸還艦隻遺物的要求,因是二戰前之事,駐日盟軍總司令部起初不同意,代表團仍多次向盟總交涉要求,終使其同意[9]:72,1947年5月18日從日本運抵中國上海,現時於北京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內展出[8]

現時仍有許多定遠艦和鎮遠艦的遺物保存於日本民間。甲午戰爭過後,日本人小野龍介出資兩萬日元,從日本海軍手中買下部分由軍方打撈的定遠艦殘骸,用這些艦材於太宰府建造了一座名為「定遠館」(定遠館/ていえんかん)的別墅。[8][10]

部分鎮遠、定遠兩艦在日遺物:[8]

同型艦

船名 製造廠 建造時間 服役時間 結局 圖片
定遠號戰艦 德國伏爾鏗造船廠 1881年3月31日~ 1881年12月28日 1885年10月29日 ~1895年2月10日 1895年2月10日自沉  
鎮遠號戰艦 德國伏爾鏗造船廠 1882年3月1日 ~1882年11月28日 北洋水師:1885年3月1日 ~1895年2月17日
日本海軍:1898年3月21日~ 1911年4月1日
1912年4月6日於橫濱解體  

參考資料

  1. ^ 出版物中一般都稱為戰列艦,有的稱為鐵甲戰列艦(IRONCLAD BATTLESHIP)Spencer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Spanish-American and Philippine-American Wars: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ABC-CLIO. 2009: 597 [2019-03-02]. ISBN 978-1-85109-9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2. ^ William Ferdinand Tyler. Pulling Strings in China. Constable & Company, Limited. 1929年: p. 48,50 (英語).  中譯本:戴樂爾. 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 (1889-1920): 戴樂爾回忆录. 張黎源譯. 文匯出版社. 2011年 [2019-03-05]. ISBN 978-7-5496-021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3. ^ Jonathan Parkinson. The Royal Navy, China Station: 1864 - 1941: As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the Commanders in Chief. Troubador Publishing Ltd. 20 February 2018: p. 182 [2019-03-05]. ISBN 978-1-78803-5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2). 
  4. ^ Alfred T. Story. Captain McGiffin - Commander of the "Chen Yuan" at the Battle of Yalu River. The Strand Magazine. Vol. 10. 1895年7~12月刊: 第620頁 (英語). 
  5. ^ 馬吉芬訪談錄.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2019-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這時候我們正被三艘敵艦近距離圍攻——一艘在左舷,一艘在右舷,一艘在正前方;左舷的那艘給我們造成了最大的損害,所以兩門右舷主炮的炮手被指令把他們的炮轉向左舷,以試圖壓制那艘敵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就需要越過前艏樓甲板射擊。這時我和我的志願救火隊員們正要往前甲板走,於是我命令右舷炮塔的炮長暫停向左舷射擊,轉而瞄準正前方的敵艦,不然的話他們的炮火就會波及到我們。但誰料我剛一轉身,一發炮彈就把那位炮長打成了碎片,而接替他的炮手不知道我們已經衝向前甲板,因此繼續瞄準左舷的敵艦,開了火。「衝擊波將所有人吹離了地面。我身邊的那個人即刻身亡。」 
  6. ^ 6.0 6.1 6.2 Philo Norton McGiffin. The Battle of the Yalu. The Century Illustrated Monthly Magazine. Vol. 50 (Century Company). 1895年. 
  7. ^ 7.0 7.1 紐卡斯爾的龍旗艦隊,作者陳悅,載於《華夏地理》2008年9月號
  8. ^ 8.0 8.1 8.2 8.3 8.4 8.5 薩蘇. 尋找北洋海軍遺踪. 《中國國家地理》. 2010年, (10月號) [2016-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0). 
  9. ^ 中國駐日代表團之研究─初探戰後中日‧臺日關係之二元架構 (PDF). 國史館館刊 (國史館). 2009-03-01, (19): 47–86. ISSN 1016-2933. 
  10. ^ 萨苏对话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日本新华侨网 《日本新华侨报》中日交流桥梁 在日华人家园. [2013年5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8月21日) (中文(簡體)).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