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斷裂帶是中國雲南省境內一條活動強烈的左旋走滑斷裂帶,地處川滇活動地塊與揚子地塊的邊界處,以小江而得名。[1][2]
小江斷裂帶接近南北走向,長約400公里。北端與安寧河-則木河斷裂帶相接,後者往北又與鮮水河斷裂帶相連。小江斷裂帶北起川滇邊界的巧家縣以北,向南經東川後分為兩支,東支經過宜良、建水後併入紅河斷裂帶,西支則經過嵩明、澄江、通海與楚雄-通海斷裂帶相連。[1][2][3]小江斷裂帶可能形成於早古生代,其全新世以來的左旋走滑位移置達到50公里。目前,左旋走滑速率7-10毫米/年。[1]
該斷裂帶是一條地震活動帶,500多年以來6級以上地震就有十餘次。此處歷史上發生過的強震包括:[3]
- 1377年江川地震
- 1500年宜良地震(7.5級)
- 1571年通海地震(6.3級)
- 1588年曲江地震(7.75級)
- 1713年尋甸地震(6.75級)
- 1725年萬壽山地震(6.75級)
- 1733年東川地震(7.75級)
- 1763年江川地震(6.5級)
- 1789年華寧西北地震(7.0級)
- 1799年石屏地震(7.0級)
- 1833年嵩明地震(8.0級)
- 1887年石屏地震(7.0級)
- 1909年華寧地震(6.5級)
- 1966年東川地震(6.5級)
- 1970年通海地震(7.7級)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向樹元. 《青藏高原及邻区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及说明书》.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13: 62.
- ^ 2.0 2.1 M7專項工作者組.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 长期危险性研究》. 地震出版社. 2012: 49.
- ^ 3.0 3.1 《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 科學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