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名稱
山東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華東地區的一個沿海省份,簡稱「魯」。「山東」一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最早見於金代。除「魯」以外,山東在明清文獻中也被簡稱為「齊」或「東省」,而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山東擁有「齊魯」、「東魯」、「海岱」、「山左」、「海右」等別稱、雅稱。
「山東」省名的語源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多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戰國晚期則多指與秦國抗衡的其他諸侯國及其百姓,時有「山東六國」之稱。西漢沿襲了東周以來的用法,但有時也用它專指齊魯地區。自東漢以後直至宋代,「山東」多泛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北宋至道年間分全國為十五路,今山東省一帶屬京東路,熙寧年間,京東路以今泰山和沂水為分界線分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兩路分別改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第一次成為政區名稱[1]。元代設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代設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改為山東省後沿用至今[2]。
簡稱及其起源
魯
「魯」是山東省的簡稱,源自先秦時期的魯國。相傳清朝末年洋務運動過程中,電報傳入中國,為節省電報字數,各省均確定一個字為其簡稱,山東省的簡稱被定為「魯」。至於選擇「魯」而非「齊」的原因,一說是為了避免與代日韻目中代表8日的「齊」混淆,一說是因為避免與河北上報的「冀」混淆[3]。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東與臨省建立的冀魯邊區、冀魯豫邊區、晉冀魯豫邊區、魯豫皖邊區、蘇魯豫皖邊區等均使用了「魯」作為山東的簡稱。1992年式機動車號牌中也以「魯」為山東省的簡稱。
齊
歷史上也曾有將山東簡稱為「齊」的現象,例如明末黨爭中,以給事中山東人亓詩教、周永春為首的政治派系被稱為「齊黨」。《崇禎實錄》中的「又遇驕陽亢旱,吳、越、楚、豫、燕、齊之間」也將山東簡稱為「齊」。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景耀月在孫中山宣誓完畢後代表各省向大總統致頌詞時,致辭開頭的「惟中華民國元年元月元日,民國第一期大總統孫文蒞任。燕、遼、齊、豫、湘、鄂、秦、晉、蘇、浙、皖、贛、閩、粵、蜀、滇、桂公民代表等迎迓祝頌而致詞曰[4]」中也將山東省簡稱為「齊」[5]。民國十年(1921年)版的《巨野縣誌》中也將山東稱作「齊」,如「齊蘇兩省交界之地」等。青島民國時期「三大會館」中的齊燕會館得名於主要成員來源的山東、直隸兩省[6]。
東省
明清時期的文獻中常有以一字加「省」的二字簡稱來指代各省的情況,如河南被稱為「豫省」,福建被稱為「閩省」,但山東在此類語境中被提及時,並不被稱為「齊省」或「魯省」,而是被直接稱為「山東」,或簡稱為「東省」。如《硃批諭㫖》中有「豫省之祥符縣,山東之曹州曹縣,與直隷之東明縣、長垣縣交界之處,中界黃河,地方遼闊,抑且犬牙相錯,難以歸併一處管轄」就以「山東」與「豫省」並稱;「以理豫省之心兼理東省,可也」,「臣愚以為,督撫奏請歸公之項,如豫省鹽商節禮、東省泰山香規等項,方可奏請歸公以充公用,蓋以其非取之於民也」等句則將山東省簡稱為「東省」[7]。
別稱
齊魯
「齊魯」[8]或「齊魯大地」[9]是山東省的一個常見別稱。「齊魯」本為先秦時期位於今山東地區的兩個諸侯國齊、魯的合稱,兩國均建立於西周初年,當時的山東地區主要仍是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範圍,隨着兩國疆域的不斷拓展,至春秋戰國時期,兩國疆域已經囊括了今山東省的絕大部分地區。戰國時期,山東地區的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一體[10][11]。戰國後期,荀子最早將「齊魯」作為統一地域概念使用[12]。
東魯
海岱
「海岱」源於《尚書·禹貢》的「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岱地區,或稱海岱歷史文化區,是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用語,「海」指渤海與黃海,「岱」是泰山的別名,而「海岱」被用來指是泰山與渤海、黃海之間的地區,即今山東半島[15],也被常被作為古代山東的統稱[16]。
山左
山東又稱山左[17],得名於古代坐北朝南,以東為左。明末,黃淳耀著《山左筆談》,該書記述有山東風土、形勢、山川、古蹟及海運、備倭諸事[18]。清朝乾隆末年,時任山東學政的阮元和時任山東巡撫的畢沅將兩人合撰的金石學著作命名為《山左金石志》[19]。清中期由宋弼、盧見曾、李文藻等人所編纂的一部明代山東詩歌總集則被命名為《山左明詩鈔》[20]。
海右
「海右」一詞最初泛指黃海、東海西岸的近海地區。唐天寶四年(745年),杜甫途經濟南,遊覽大明湖時作《陪李北海宴歷下亭》,其中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句。自明代以後,尤其在清代,文人經常用「海右」一詞來指稱整個山東地區。如明代的歷城詩人許邦才、李攀龍有詩集名為《海右倡和集》;明末學者顧炎武《勞山歌》中有「自此一山奠海右,截然世界稱域中」;明末清初的德州詩人程先貞自號「海右陳人」,有詩集名為《海右陳人集》;清初詩人王士禛《香祖筆記》中有列舉了「海右六郡」詩人五十位也是遍布山東全省[21]。青島市在2019年開館的私人博物館海右博物館也是以此別稱命名[22]。
美譽
孔孟之鄉
山東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譽。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的兩位代表人物,在尊崇儒家學說的中國古代具有崇高的地位,孔子是魯國陬邑人,陬邑位於今山東曲阜,孟子是鄒國人,鄒國位於今山東鄒城,孔孟二人的故鄉均位於今山東省境內,因此山東被譽為「孔孟之鄉」[a][23]。
備註
參考
- ^ 走进山东——山东概况.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 ^ 於少飛. 古代“山东”名称流变考. 濱州學院學報. 2017, (03): 61–65.
- ^ 佚名. 山东简称为何是“鲁”不是“齐”. 中外文摘. 2018, (9): 57.
- ^ 帝制的终结(下)——辛亥天变 三十四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二). 價值中國.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山东简称为什么是“鲁”而不是“齐”?. 海南電視新聞網.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第一节 慈善机构团体. 青島市情網. [202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硃批諭㫖 (四庫全書本)/卷126之13. 維基文庫 (中文).
- ^ 威威; 瑤遙. 八千里齐鲁行(上). 中國汽配市場. 2014, (2): 26–30.
- ^ 佚名. 各省大地别称——“大地”趣谈.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7, (12): 55–56.
- ^ 齐国古都侧记:繁荣文化需先固本逐源. 魯網. 2014-09-15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8).
- ^ 仝晰綱. 齐鲁文化的形成轨迹与发展走向. 海岱學刊. 2016, (2).
- ^ 是谁最早把“齐鲁”作为统一地域概念使用的?. 大眾網-生活日報. 2012-05-27 [201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 ^ 周定一. 东鲁. 红楼梦语言词典. 商務印書館.
東魯:地名;一般指今山東省一帶
- ^ 佚名. 帆船之都——青岛. 中國地名. 2008, 000 (0Z1).
- ^ 朱艷紅; 李曉旭. 稽古探幽成一家之言——评《海岱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管子學刊. 2015, (4): 126–128.
- ^ 佟佩華. 海岱地区原始农业初探. 2001年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 2001年原始農業對中華文明形成的影響研討會: 63 – 69. 2008-12.
- ^ 山左四大教育家. 城色. 2009, (9): 35–39.
- ^ 山左. 詞典網. [2020-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李金華. 《山左金石志》的编纂及其学术意义. 齊魯學刊. 2014, (01): 43–49.
- ^ 賀琴. 《山左明诗钞》的编纂与价值.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19, (4).
- ^ “海右此亭古”中“海右”就是济南?. 齊魯網-濟南時報. [2019-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 ^ 於泓. 青岛海右博物馆开馆 千件藏品免费向市民展出. 青島新聞網. 2019-05-18 [2020-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2).
- ^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山东省概况介绍. 華夏經緯網.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