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東日報
《嶺東日報》於1902年5月5日在汕頭創刊。1872年廣州出版的《羊城采新實錄》是內地出版的第一家近代化報紙,而《嶺東日報》則是汕頭第一家地方報紙,是20世紀初廣東東部地區最早創辦和最重要的報紙之一,開創了汕頭「報紙之濫觴」。《嶺東日報》辦報的宗旨是「主持公論,開通風氣」。[1]
背景
- 侵略者的入侵與清政府腐敗無能,面對國家生死存亡,為尋求興邦之路,汕頭一些有識之士或辦新學,或辦報館,目的都在於開啟民智、傳播民主思想。在此前提下,1899年,教育家丘逢甲與溫仲和、何士果、溫廷敬等師友「以歐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維新鼓勵士氣」就在汕頭創辦嶺東同文學堂。1902年,素有「潮汕報壇盟主」之稱的吳子壽(諱觀葆,潮陽人)和好友曾杏村(字恆存,汕頭人)等人憑藉着毗鄰香港、廣州等地,海上交通便利的優勢以採集廣州、香港、上海等地報紙,在汕頭埠育善街開設汕頭第一家閱報所——嶺東閱報所,供民眾瀏覽、借閱,很快就擁有一定數量的讀者,備受歡迎。在汕的客家人楊源以及何士果、陳雲秋、溫廷敬等人,借鑑和參考國內外所辦報刊的經驗,在吳子壽的大力支持下,以「嶺東閱報所」(吳子壽的房產)作社址,創辦了汕頭有史以來第一家地方報紙《嶺東日報》。
創辦
- 《嶺東日報》創辦人楊源,字季岳,嘉應州(今梅州市梅江區)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考中進士,是嘉應州最後一名進士。他思想開放,公開宣傳維新運動,主張民主憲政,敢於抨擊官僚腐敗,是一位主張變法維新的愛國人士。
- 《嶺東日報》創辦人何士果,字仁緒,諱壽朋,筆名雙髻山人,籍貫大埔縣湖寮雙坑村,光緒年間的進士,是一名有遠大抱負的學者。其父何如璋,是同治年間的進士,後來成為中國首任駐日本公使。1903年,何士果以家鄉婦女為模型,撰寫了《論大埔婦女之特色與其缺點》,發表於《嶺東日報》上。1905年,何士果回鄉,目睹家鄉的落後,遂邀集鄉賢創辦宗族學堂「崧里何氏家族明德初等高等小學堂」,為家鄉培養出不少優秀學子。
- 《嶺東日報》創辦人陳雲秋積極出資。隨後,他到新加坡參與創辦「新加坡潮州公立端蒙學堂」,此為新加坡潮人自辦學校的先聲。同時,他又接辦南洋華文報紙《總匯報》,與維新派中人朱子佩合,使報紙成為維新派的言論喉舌。
- 《嶺東日報》筆政(主筆)溫廷敬,字丹銘,筆名訥庵,祖籍大埔縣百堠鄉,生於福建省平和縣,後長居於潮州府城。汕頭開埠後,溫丹銘舉家遷於此。溫廷敬與楊源是詩友,也是知友。楊源創辦《嶺東日報》,他擔負筆政之職。他發表《報品》一文,提出報紙是「主持公論,開通風氣」的工具,採編應以「懸為鑑戒之律」,至今仍具有借鑑之意義。
特點
- 《嶺東日報》創刊之初,每日出版報紙一大張,周六刊,周六無報。後來,篇幅擴充為每期八開四頁,每頁中留折縫,可摺訂成十六開本的小冊子,每份售價為制錢十二文。
- 《嶺東日報》在八版中,除有一版儘是廣告啟事,余則登有論說、上諭、時事輯要(有時印為時事要聞)、傳件、潮嘉新聞、本省新聞、京省新聞、外國新聞、轅報、牌示、雜文、詩歌等欄。《嶺東日報》具有有地域特色,且新聞性強。
發行
- 清宣統三年(1911)八月,《嶺東日報》因故停刊。1920年,吳子壽自籌資金,在順昌街創辦了《大嶺東日報》,刊名加了一個「大」字,標明將繼承《嶺東日報》的辦報宗旨,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