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軍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训练的一支武装力量

岳家軍南宋名將岳飛所部,以戰鬥勇猛、紀律嚴明著稱,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1],時人稱之為「岳家軍」。金國完顏兀朮長期與之作戰而經常失利,歎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2]

軍號沿革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飛任河北西路招撫司中軍統制[3],所部兵力成為岳家軍的最早來源。當年冬,岳飛投奔東京留守宗澤。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岳飛跟隨東京留守杜充南下,改任江淮宣撫司右軍統制[4]。翌年(1130年)七月,岳飛任通泰鎮撫使[5],所部改稱通泰鎮撫司軍。紹興元年(1131年)七月,改稱神武右副軍[6],半年之後又改稱神武副軍[7]。紹興三年(1133年)九月,改稱神武后軍[8]。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又改稱行營後護軍。紹興十一年(1141年)三月,復改稱鄂州駐紮御前諸軍,此後沿襲不變。

兵力編制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岳飛任河北西路招撫司中軍統制時,所部兵力不足千人。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出任通泰鎮撫使前,兵力已增至萬餘人[9]。紹興二年(1132年),岳飛擊敗叛將曹成之後,兵力增至二萬三千人[10]。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收復偽齊襄陽之後,兵力增至三萬人。翌年(1135年),岳飛鎮壓湖賊楊麼之後,兵力激增至十萬人,朝廷同意將岳家軍編制從十將擴充為三十將[11]。此後兵力基本維持在十萬左右,但編制不斷分拆,紹興九年(1139年)時增至八十四將。

軍隊整編

 
南宋劉松年所作「中興四將」圖(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全身立像)。岳飛為左起第二位。[12]

紹興五年(1135年),金國左副元帥完顏宗輔去世,右副元帥完顏昌和元帥左監軍完顏宗弼成為最有軍權的將領。此時岳家軍的規模從三萬多人增加到十萬人左右,因為楊幺軍的壯丁六萬人大都編入岳家軍[13],再加上江南西路安撫司統制祁超、統領高道等部(約八千五百多人),和此後增撥的統領丘贇所部(近一千五百人)[14]荊湖南路安撫司統制任士安、郝晸、王俊、統領焦元等部(約一萬多人);以及張浚都督府左軍統制杜湛因改任岳飛統轄的黃州武將知州[15]所帶來之幾千蔡州兵。岳家軍以後直到岳飛被宋高宗和秦檜所害,也大體維持十萬左右之數量[16]。十二月(西曆已到1136年),宋廷整編了全國軍隊,分為「三衙軍」和五大部「行營護軍」。「三衙軍」即「禁衛軍」,由殿前司、馬軍司、步軍司所轄部隊組成。五大部「行營護軍」中,(1)張俊一軍為「行營中護軍」,(2)韓世忠一軍為「行營前護軍」,(3)岳飛一軍為「行營後護軍」,(4)劉光世一軍為「行營左護軍」,(5)吳玠一軍為「行營右護軍」。五大部之外又將王彥的「八字軍」編為「行營前護副軍」。

從1135年軍隊整編至1141年紹興和議,行營護軍是南宋的基本軍事力量,而三衙軍則剛剛組建,除楊沂中統率的殿前司部隊因由原來的神武中軍改編而成、兵力較強,其它兩部解潛統率的馬軍司部隊只有兩千騎兵,和顏漸統率的步軍司部隊都是新編無戰鬥力的部隊。主力行營護軍五大部有三個來源:一是源於南宋初年康王大元帥府的宋高宗嫡系御營軍,如張俊、韓世忠、劉光世所部,岳飛最早也屬這個系統,但因為上書被罷職而離開此軍投入張所的軍中;二是源於宗澤的東京留守司軍,這是岳飛離開王彥後加入的、和金軍戰鬥最多的部隊,是岳家軍的來源;三是源於吳玠的陝西軍,吳玠一軍原本沒有名號,在這次整編中才得到了行營右護軍的名號,被列入正規軍。岳飛和吳玠二人都不是嫡系,是純粹靠軍功起家的將領,其部隊是行營護軍中的主力,儘管人數較少,但戰鬥力最強。參知政事李邴曾對宋高宗說:「陛下即位之初,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威名隱然為大將,今又有吳玠、岳飛者出矣。」[17]至此,岳家軍前後更改了「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後軍」和「行營後護軍」四個軍號。

1135年,由於岳家軍的兵力變成了原來的三倍,岳家軍也從原先十將的編制擴充至三十將的編制[18],每將的平均兵力是三千多人。到紹興九年(1139年)岳家軍增至八十四將,每將的平均兵力減至一千二百餘人。 岳家軍至少有十二統制「軍」:1.背嵬軍;2.前軍[19];3.右軍[20];4.中軍[21];5.左軍[22];6.後軍[23];7.游奕軍[19];8.踏白軍[19];9.選鋒軍[24];10.勝捷軍;11.破敵軍[25];12.水軍。其中背嵬軍是絕對主力,名字取自韓世忠的同名統制軍;游奕是巡迴的意思;踏白是武裝偵察的意思;其他軍名都是增長士氣的軍號。

據紹興九年(1139年)統計,這十二軍共有22名統制、5名統領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26]王貴任中軍統制[27]張憲任前軍統制[28],這二人是岳飛的副手,岳飛不在時可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岳家軍全軍的事務;徐慶牛皋董先三人最為善戰;此五人是岳家軍的中堅人物。

軍費開支

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所部神武后軍二萬三千人,月支錢十二萬三千餘貫、米一萬四千五百餘石[29]。翌年(1134年),岳飛收復襄陽六郡,臨行前預支金五千兩、銀十萬兩、錢二十萬貫、米六萬石,戰事結束後已支錢九十七萬五千貫、米三十三萬石,大大超過預計[30]。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所部行營後護軍十萬人,月支錢五十六萬貫、米七萬餘石[31],另有經營收入每年一百五十八萬餘貫、營田稻穀十八萬餘石[32],以佐軍用。

主要將領

岳家軍編制原分為中、前、左、右、後五軍,隨着兵力的增長,又增加背嵬軍游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等軍。紹興九年(1139年),岳家軍有統制二十二人、統領五人、將官二百五十二人[33]。其中五人最為岳飛所倚重,中軍統制提舉一行事務王貴前軍統制同提舉一行事務張憲長期擔任岳飛副手,常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製作戰。左軍統制徐慶[34]亦為岳飛愛將,始與王貴、張憲齊名,但被之後加入岳家軍的牛皋董先超越。牛皋後任左軍統制、兼提舉一行事務[35],董先任踏白軍統制

參考文獻

  1. ^ 《宋史·岳飛傳》:「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卒夜宿,民開門願納,無敢入者。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鹵掠。」
  2. ^ 《宋史·岳飛傳》:「善以少擊眾。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後戰,故有勝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3. ^ 金佗粹編》:「<乞以明堂恩奏張所男宗本奏>:『伏念臣昨於建炎初,因上書論事,罪廢,偶幸逃死,實出聖造。於時孤孑一身,狼狽羈旅,因詣招撫使張所,所一見,與臣言兩河燕雲利害,適偶契合。臣自白身借補修武郎、閣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尋又升統制。』」
  4.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四年正月丙辰)江淮宣撫司右軍統制岳飛自廣德軍移屯宜興縣。杜充之敗也,其將士潰去,多行剽掠,獨飛嚴戢所部,不擾居民。士大夫避寇者皆賴以免,故時譽翕然歸之。」
  5.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四年七月)庚申,武功大夫、昌州團練使岳飛為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用張浚薦也。」
  6. ^ 《金拓續編》:「<除神武右副軍統制省札>:『岳飛罷通泰鎮撫使,差充神武右副軍統制。今札付神武右副軍統制、武功大夫岳防禦,准此。紹興元年七月六日。』」
  7.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元年十二月乙亥)親衛大夫、建州觀察使、神武右副軍統制岳飛為神武副軍都統制,仍以所部屯洪州。」
  8. ^ 《金拓續編》:「<改差充神武后軍統制省札>:『奉聖旨,岳飛特改差充神武后軍統制,還闕,依前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其見統官兵並改撥充神武後軍。右除別降告命外,今札送新差神武后軍統制、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岳承宣疾速施行,准此。紹興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9. ^ 《金佗粹編》:「<赴鎮畫一申省札子>:『飛見帶軍馬萬餘,自春並不曾支給衣賜。』」
  10.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二年十一月乙巳)尚書左僕射呂頤浩屢請因夏月舉兵北向,以復中原,且謂:『……今張浚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燮軍一萬三千,雖不如俊之軍,亦皆精銳。劉光世軍四萬,老弱頗眾,然選之亦可得其半。』」
  11. ^ 《金拓續編》:「<照會添置將分省札>:『樞密院奏:『諸路軍事都督行府關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岳飛札子:契堪本軍昨准朝廷指揮,置立十將。近來人數稍增,欲望賜指揮,添置將分,候指揮。』右已札下岳飛,共以叄拾將為額外,關送樞密院指揮。』……紹興五年八月三日。』」
  12. ^ Portrait Painting in Five Dynasties and Song Dynasty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12-11.
  13. ^ 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90》紹興五年六月丁巳,《朱文公文集》卷95張浚行狀作「丁壯至五、九萬」,「九」字係「六」字之誤。
  14. ^ 《梁溪全集》卷82《論江西軍馬札子》,卷85《乞差兵將討捕虔吉盜賊及存留李山彈壓奏狀》,《乞將丘贇下存留洪州軍兵充親兵奏狀》,卷87《措置招軍畫一奏狀》,《s:斐然集/卷17#△寄張德遠》。
  15. ^ s:建炎以來繫年要錄_(四庫全書本)/卷109》紹興七年二月丁巳。
  16. ^ s:金佗稡編 (四庫全書本)/卷09#遺事》,《金佗續編》卷14《湖北轉運司立廟牒》,卷28《孫逌編鄂王事》引邵緝《滿庭芳》詞,《會編》卷206,《s:獨醒雜志/卷七》,《s:鴻慶居士集_(四庫全書本)/卷36》万俟卨墓誌銘,又《金佗稡編》卷23《山陽辨》和《中興小紀》卷29所載與万俟卨墓誌銘同。此外,《金佗續編》卷8《督府令收掌劉少保下官兵札》載劉光世軍為五萬二千餘人,莊綽《s:雞肋編/卷下》說岳家軍所費錢糧比劉光世軍「加倍」,亦是旁證。
  17. ^ 《三朝北盟會編》卷173。
  18. ^ 《金佗續編》卷6《照會添置將分省札》。
  19. ^ 19.0 19.1 19.2 《金佗稡編》卷16《陳州潁昌捷奏》。
  20. ^ 《會編》卷137。
  21. ^ 《金佗稡編》卷16《鄭州捷奏》。
  22. ^ 《宋史》卷368《牛皋傳》。
  23. ^ 《會編》卷151,《要錄》卷53紹興二年閏四月丙申。
  24. ^ 《宋史》卷465《李道傳》。
  25. ^ 《要錄》卷160紹興十九年七月甲辰,岳飛死後岳家軍縮編,仍保留此名。
  26. ^ 《要錄》卷126紹興九年二月己巳。
  27. ^ 《要錄》卷111紹興七年五月己醜。
  28. ^ 《要錄》卷132紹興九年九月己亥,《中興小紀》卷27。
  29. ^ 《忠正德文集》:「<乞支降岳飛軍馬錢糧狀>:『其岳飛一軍,月支錢十二萬三千餘貫,米一萬四千五百餘石,數目浩大。』」
  30. ^ 《金佗續編》:「<照會措置防守已首付州郡省札>:『岳飛一行錢糧,除米已支三十三萬石外,錢已支九十七萬五千貫去訖。』」
  31. ^ 《雞肋編》:「紹興八年,余在鄂州,見岳侯軍月用錢五十六萬緡,米七萬餘石。」
  32.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十二年正月庚戌)尚書右司員外郎鮑琚總領鄂州大軍錢糧。先是,琚奏岳飛軍中利源,鄂州並公使、激賞、備邊、回易十四庫,歲收息錢一百十六萬五千餘緡;鄂州關引、典庫、房錢、營田雜收錢,襄陽府酒庫、房錢、博易場,共收錢四十一萬五千餘緡;營田稻穀十八萬餘石。」
  33.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九年二月己巳)詔韓世忠、張俊、岳飛所部統制、統領、將官八百十三員各進秩一等。淮東統制十一、統領十三、正、副、準備將一百八十九,淮西統制十、統領十四、正、副、準備將二百九十七,京湖統制二十二、統領五、正、副、準備將二百五十二,用講和赦書推恩也。」
  34. ^ 岳家軍初期時王貴為中軍統制、張憲為前軍統制、龐榮為右軍統制、王經為後軍統制,據此推測徐慶為左軍統制。
  35. ^ 《宋史·牛皋傳》:「尋充湖北京西宣撫司左軍統制,加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金人渝盟,飛命皋出師戰汴、許間,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成德軍承宣使,樞密行府以皋兼提舉一行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