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希臘語:Ελληνικό βασίλειο της Βακτριανής,英語:Greco-Bactrian Kingdom),是一個古代位於中亞巴克特里亞的希臘化國家[1]。於前三世紀中,塞琉古帝國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特一世獨立自立為王,歷經120餘年至被北方游牧民族——以塞人為核心種眾的大月氏滅亡為止,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是中亞一個重要的希臘化文明中心。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 Ελληνικό βασίλειο της Βακτριανής | |||||||||||||
---|---|---|---|---|---|---|---|---|---|---|---|---|---|
前256年—前130年左右 | |||||||||||||
首都 | 巴爾赫 阿姆河畔的亞歷山大里亞 | ||||||||||||
常用語言 | 希臘語 吐火羅語 | ||||||||||||
宗教 | 古希臘宗教 佛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 250-240 BC | 狄奧多特一世 | ||||||||||||
• 145-130 BC | 赫利奧克勒斯 | ||||||||||||
歷史時期 | 希臘化時期 | ||||||||||||
• 建立 | 前256年 | ||||||||||||
• 終結 | 前130年左右 | ||||||||||||
|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是否是漢朝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的張騫出使西域時所遇見的大夏,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1][2]。但當前大部分學者傾向大夏是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殘餘之說。
歷史
前334年春,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即達達尼爾海峽),開始了長達10年的東征之戰,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巴克特里亞地區,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手下開始了對亞歷山大帝國土地的爭奪,隨後亞歷山大帝國的東部地區被塞琉古一世征服,塞琉古帝國建立。
前246年左右,塞琉古帝國巴克特里亞地區的總督狄奧多特一世借着塞琉古帝國君主安條克二世逝世且塞琉古帝國軍力衰落無暇東顧時宣布獨立,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正式成立。
前238年,被稱之為大益游牧部落聯盟的一員——帕尼游牧民族的酋長阿爾沙克一世入侵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鄰近的帕提亞建立了安息帝國,這使得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與西方希臘世界直接陸路被切斷,當塞琉古國王塞琉古二世出兵討伐安息帝國時,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也一旁夾擊。
狄奧多特一世之子狄奧多特二世繼位後與安息帝國簽訂和約並一同對付意圖收復東方行省的塞琉古帝國,前230年左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北部地區的一個總督歐西德莫斯一世奪取了狄奧多特家族的政權,自立為王。前208年,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向東進軍,在阿利烏河戰役打敗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軍隊,並圍攻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都城薄知,但不能攻下。前206年,雙方達成協議,安條克三世承認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的獨立並把女兒許配給歐西德莫斯一世的兒子德米特里一世,但規定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必須像安息一樣向塞琉古納貢。
德米特里一世繼位後,乘着孔雀王朝衰敗之際大舉南侵印度,將今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地區納入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版圖,前183年將都城遷至塔克西拉,使國家重心移入古印度西北部,國家達至極盛期,且重視希臘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融。
德米特里一世逝世原因不清楚,在前180年後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似乎先後或同時由多位執政者或副王把持,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可能陷入了內戰,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從此一分為二:一個在巴克特里亞本土,後來的歷史學家仍稱其為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另一個位於印度北部,被稱為印度-希臘王國,並不時互相攻擊。
滅亡
分裂後的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日趨衰弱,前168年,希臘貴族歐克拉提德一世占據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本土,建立了歐克拉提德王朝,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隨後在與安息帝國米特里達梯一世的戰爭中失去了包含木鹿等地的王國西部,後來北方游牧民族塞迦的四個部落阿希人(Asii) 、帕色阿尼人(Pasiani)、吐火羅人和塞加羅里人(Sacarauli) 於前145年左右發起入侵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王國最終於前130年左右遭遊牧民族塞迦人攻陷都城而滅亡,國王及其王室也在此後南遷至罽賓城。
前128年左右,西漢使節張騫來到王國已滅亡的巴克特里亞,並稱當地為大夏,一些學者如伯希和、塔恩(W. W. Tarn)、納拉因(A.K. Narain)等認為,張騫所見到的大夏人是希臘-巴克特里亞殘餘的臣民,他們最終在游牧民族大月氏入侵下滅亡而臣服。但另一些學者如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王國維等認為張騫所見到的大夏人是塞種人,他們滅亡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後,臣服於後來入侵的大月氏。
與《史記》中「大夏」的關係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是否是漢朝時張騫出使西域時所遇見的大夏,目前學術界尚有一些爭議。
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地理學》中記載「從希臘人那裡奪取了巴克特里亞的是最著名的游牧部落。這些游牧部落是阿希人 、帕色阿尼人、吐火羅人和塞加羅里人,他們都來自遙遠的錫爾河彼岸,與塞族及索格底亞那毗連的地區,這裡曾經被塞族占據過[1]。」古羅馬歷史學家特羅古斯和地理學家托勒密也有類似的記載,而中國漢朝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月氏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學術界對於斯特拉波所記載的四支部族入侵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的事件與司馬遷所記載的大月氏人入侵大夏的事件是否為同一件事存在着爭議,這就導致對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是否就是《史記》中的「大夏」的看法不同。
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
- 第一種觀點: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不是大夏。屬於斯基台人的阿希人 、帕色阿尼人、吐火羅人和塞加羅里人向南遷移並推翻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後來大月氏人又入侵了塞族人在巴克特里亞所建立的國家並使之臣服,張騫所見到的大夏是遊牧民族塞族人所建立的國家,不是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早期西方學者的費迪南·馮·李希特霍芬[1]、早期中國學者的王國維等[2]、現代中國學者余太山等支持此觀點。
- 第二種觀點: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就是大夏。該說法認為斯特拉波所記載的阿希人 、帕色阿尼人、吐火羅人和塞加羅里人入侵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的事件與司馬遷所記載的大月氏人入侵大夏的事件是同一件事,《史記》中的大夏就是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大月氏人就是四個部族其中之一。該說法認為,根據漢書「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的記載[3],塞族並沒有往西進入巴克特里亞,而是往南從蔥嶺縣度翻過山區,直接進入印度的罽賓。相比大月氏之後往西後侵入巴克特里亞王國東部,大如前在145年左右摧毀王國東部大城阿伊-哈努姆[4]。並繼續隨後入侵巴克特里亞西部核心,並迫使殘餘的王國臣民稱臣,王國終亡於大月支之手[5][6]。前129年以後的張騫抵達巴克特里亞時,見證殘餘的臣民向大月支臣服的情形。近代學者如保羅·伯希和[7]、塔恩[8]、納拉因[9]、現代中國學者楊巨平等支持此論,現為學界主流觀點[10][11][12][13]。
語言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人說的語言按今日的語言學分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東北語支的一員(也有說法認為是吐火羅語族)。因受希臘化影響而與其它語言不同的是,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所講的語言是語族內唯一採用希臘字母的語言[14]。除了基本的字母以外,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還另外自製了一個字母『Ϸ』,來表示/ʃ/(sh,「施」或「希」)這個音。
美術
古代巴克特里亞的建築藝術達到過相當高的水平,原本就建有大城市及許多定居點,有「千城之國」的美稱。在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時代所建的都市,城牆厚實,上建長方形望樓,市區平面規劃整齊,住房多用小扁石塊修築,基礎則用生磚砌成,國都的王宮與貴族府邸更以壁畫裝飾。
希臘人統治時期發行過大量貨幣,其中流傳下來的成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與藝術的珍貴資料。這些貨幣正面為歷代希臘統治者的肖像,皆系公元前3~前2世紀鑄成。這些肖像生動傳神,突破了在錢幣上通常只刻畫理想化君主形象的慣例,而把這些帝王的個人特點表現出來,反映出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藝術家的才華與尊重現實的創作態度。希臘-馬其頓的征服者們也力圖在宗教信仰上影響巴克特里亞人,因此在錢幣背面都鑄有希臘諸神,如宙斯、赫拉克勒斯與阿波羅的形象,但是本地居民並沒有放棄自己原來的宗教信仰。這些錢幣並不能證明當地人的文化已同化於純希臘文化,事實上是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由於歷史原因與地理位置,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與希臘和印度在文化上都發生過廣泛的聯繫。
經濟
在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存在時期,中亞的農業和畜牧業獲得迅速發展,種植小麥、稻穀、葡萄。來自希臘、馬其頓、小亞細亞的移民大規模地屯田開荒,興修水利。公元前3世紀以後,城市經濟繁榮。在各遺址中,都發現有大量錢幣(主要是銀幣),上面的王像和銘文,為研究者提供了有關王國的政治史、王室世系、編年的珍貴資料。同時,這些錢幣還證明了當時繁榮的社會經濟交流。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晚期君主歐西德莫斯二世曾發行白銅合金的錢幣,但此技術之前僅中國持有,可視為與中國進行貿易或技術交流的證據。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處在東西南北交通要道的會合處,亦是絲路上重鎮。通往印度的商路和通往喀什噶爾的商路都經過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聯繫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與西方的商路有兩條。一條經過安息到埃克巴坦那前往安條克;另一條則是水路,經印度航運至埃及或條支。中國的絲綢,中亞、西伯利亞的黃金,印度的香料、象牙都從這裡轉運到西方,商隊不絕於途。
文化
由希臘移民創建的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的政治體制、經濟結構、文化構成等都植根於古老的希臘文明。但是,由於這種外來文化是被移植、發展於同樣具有古老文明的中亞腹地,並不斷受到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響與滲透,因而形成了一種以希臘文化為基調的「混成」文化。這種文化,對中亞古代文明的發展影響甚深,對中亞周邊各文明區亦有程度不同的影響。
佛教經典《彌蘭王問經》(南傳巴利文佛經) 記載了希臘人與印度佛教的接觸。東晉時翻譯為漢文《那先比丘經》。這本書是彌難陀向一位僧侶那先比丘問道的集子,其解答明顯是佛教教義。
歷代君主
狄奧多特王朝
歐西德莫斯王朝
- 歐西德莫斯一世 (前223年–約前200年)
- 德米特里一世 (約前200年–約前180年)
- 歐西德莫斯二世 (約前180年左右) 德米特里一世之子
- 潘達雷昂(約前190年-約前180年)德米特里一世兄弟(?)
- 阿加托克利斯(約前190年-約前180年)德米特里一世之子(?)
分裂時代
- 巴克特里亞本土
- 安提瑪科斯一世 (約前180年-約前170年) 德米特里一世之子或兄弟(?)
歐克拉提德王朝
- 巴克特里亞本土
參見
注釋
- ^ 1.0 1.1 1.2 1.3 歐亞學研究「西域大夏國名解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 2.1 国学泰斗王国维:古代吐火罗人是白人 是大夏后裔. [2013-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 ^ 《漢書》西域傳.罽賓國
- ^ Bopearachchi, "Euthydemus Imitations,' p. 12-13
- ^ Frank L. Holt 《Thundering Zeus:The Making of Hellenistic Bactria》p.78
- ^ A.K. Narain,《The Indo-Greeks.》p.138
- ^ 吐火罗人及其语言. [2013-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8).
- ^ W. W. Tarn,《The Greeks in Bactria and India》p.284
- ^ A.K. Narain,《The Indo-Greeks》p.139
-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 Part 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d Periods》 p.243
- ^ Holt, Frank L. 《Thundering Zeus: The Making of Hellenistic Bactria》 p.135
- ^ Rachel Mairs. 《The Hellenistic Far East》 p.154
- ^ H. Sidky. 《The Greek Kingdom of Bactria: From Alexander to Eucratides the Great》 p.224
- ^ Everson, M. and Sims-Williams, N.(2002年) 「Proposal to add two Greek letters for Bactrian to the UC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SO/IEC JTC1/SC2/WG2 N2411.
延伸閱讀
- Boardman, John (1994). The Diffusion of Classical Art in Antiqu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03680-2.
- Boardman, John, Jasper Griffin, and Oswyn Murray (2001).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Greece and the Hellenistic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285438-4.
- Bopearachchi, Osmund (1991). Monnaies Gréco-Bactriennes et Indo-Grecques, Catalogue Raisonné.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ISBN 2-7177-1825-7.
- Bopearachchi, Osmund and Christine Sachs (2003). De l'Indus à l'Oxus, Archéologie de l'Asie Centrale: catalogue de l'exposition. ISBN 2-9516679-2-2.
- McEvilley, Thomas (2002).The Shape of Ancient Thought. Comparative studies in Greek and Indian Philosophies. Allworth Press and the School of Visual Arts. ISBN 1-58115-203-5
- Puri, B. N. (2000).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ISBN 81-208-0372-8.
- Tarn, W. W. (1966) The Greeks in Bactria and India.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Watson, Burton, trans. (1993). Records of the Great Historian. Han dynasty II, by Sima Qi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31-08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