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 (中華民國)
廣州市,通稱廣州(郵政式拼音:Canton[1]),簡稱「穗」,是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所設置的12院轄市之一,亦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前華南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南部地區交通樞紐中心,亦是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廣州市 | |||||||||||
---|---|---|---|---|---|---|---|---|---|---|---|
中華民國的市 院轄市(1930、1947-1949) | |||||||||||
1921年—1949年 | |||||||||||
坐標:23°07′44″N 113°15′32″E / 23.128795°N 113.2589761°E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
面積 | |||||||||||
• | 252平方公里(97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 1276000 | ||||||||||
歷史 | |||||||||||
• 《廣州市暫行條例》 | 1921年2月15日 | ||||||||||
• 解放軍進佔 | 1949年10月14日 | ||||||||||
| |||||||||||
今屬於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 |
歷史
廣東軍政府時期
廣州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於此地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不僅培育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而且還催生「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嶺南畫派,為辛亥革命積蓄巨大能量。而1911年爆發的「三·二九」起義,打響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拉開辛亥革命的序幕。[2]
1910年和1911年,倪映典率千餘名新軍於燕塘起義及黃興等人發起的黃花崗起義都以失敗告終[3]。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廣州府,成立廣東軍政府。1917年7月,孫中山抵達廣州準備另立軍政府。8月,約百名原在北京的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行使中華民國行政權,展開護法運動。後因「非常國會」倒向桂系,迫使孫離開廣州。同年設立廣州市政公所。1918年10月,市政公所發出第一號布告,宣布將拆除全部城牆,將舊城牆基開闢為馬路。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暫行條例》公布實施,廣州市政廳成立,廣州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市[4]。1921年4月,非常國會聲稱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在廣州就職[5]。中國國民黨1924年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6]。同年孫中山在長洲島創辦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7]。1925年爆發歷時16個月的省港大罷工,期間示威人士被鎮壓,史稱沙基慘案[8]。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同年在廣州正式成立[9]。
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時期
1926年蔣中正在廣州東校場帶領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同時,毛澤東、彭湃等人在這裡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為中國共產黨培養骨幹力量[10]。1927年「四·一二」事件之後,李濟深在廣州戒嚴,持續逮捕處決兩千多名共產黨員,共產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11]。12月,廣州起義爆發,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歷時三天的廣州蘇維埃政府[12]。
1929年至1936年為陳濟棠主政廣州時期,廣州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城市建設有顯著發展,留下海珠橋、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學五山新校舍、愛群大廈等著名建築。[13]1930年,廣州曾一度改設特別市,同年改省轄市。陳1936年發動兩廣事變,最後失敗逃往香港。粵漢鐵路也在同年修通。[14]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10月21日廣州正式淪陷[15],期間人口也由超過120萬迅速減至30萬[16],絕大部分逃至香港[17]。1942年香港淪陷後發生糧荒,又有逾46萬人回穗[16]。1945年8月15日中華民國國軍進入,廣州光復。1947年復為行政院院轄市。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逼近長江,中華民國政府南遷廣州[18]。10月14日,解放軍陳賡部擊敗守衛廣州的國軍。此後廣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廣東省人民政府駐地[19]。
參考文獻
- ^ 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1947.
- ^ “三·二九”广州起义: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廣州日報. 2011-03-28 [201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1).
- ^ 李禎蓀(主編),吳佳華、黃繼勝(副主編) (編). 《名城廣州小百科》.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2: 87頁、89頁. ISBN 7-306-00553-7.
- ^ 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市.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州市委員會. [2010-08-30].[永久失效連結]
- ^ 李禎蓀(主編),吳佳華、黃繼勝(副主編) (編). 孫中山在廣州三次建立政權. 《名城廣州小百科》.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2: 90頁. ISBN 7-306-00553-7.
- ^ 廣州市文史研究館. 一九二四年一月. 《廣州百年大事記》.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4.
- ^ 廣州市文史研究館. 一九二四年五月. 《廣州百年大事記》.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4.
- ^ 廣州市文史研究館. 一九二五年六月. 《廣州百年大事記》.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4.
- ^ 廣州市文史研究館. 一九二五年七月. 《廣州百年大事記》.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4.
- ^ 李禎蓀(主編)、吳佳華、黃繼勝(副主編) (編).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名城廣州小百科》.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2: 96頁. ISBN 7-306-00553-7.
- ^ 广州暴动之意义与教训. 新華網. 中國經濟網. 2007-05-17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 ^ 1927年12月11日 广州起义爆发. 網易歷史. 2005-12-11 [2010-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8月10日).
- ^ 陈济棠时期下的广州基建. 大洋網. [201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1).
- ^ 粤汉铁路的历史. 騰訊網. [201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6).
- ^ 1938年广州战役与广州沦陷经过. 抗日戰爭紀念網. 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2017-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3).
- ^ 16.0 16.1 廣州市地方志·大事記·民國時期
- ^ 广州沦陷期的畸形繁荣. 羊城晚報. 金羊網. 2005-06-09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4).
- ^ 国民党“迁都”广州,司徒雷登落井下石. 網易新聞. 2008-03-03 [201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 ^ 李禎蓀(主編)、吳佳華、黃繼勝(副主編) (編). 廣州解放. 《名城廣州小百科》.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2: 102頁. ISBN 7-306-00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