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布魯姆

彼得·布魯姆(Peter Blume,1906年10月27日—1992年11月30日)是一位美國畫家雕塑家。 他的作品中含有民俗藝術、精確主義、巴黎純粹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元素。[1]

彼得·布魯姆
出生(1906-10-27)1906年10月27日
 俄羅斯斯莫爾貢
逝世1992年11月30日(1992歲—11—30)(86歲)
 美國康涅狄格州新米爾福德
國籍 美國

生平

1906年,布魯姆生於俄羅斯斯莫爾貢(今屬白俄羅斯)的一個猶太家庭[2][與來源不符],1912年與家人移民到紐約,在布魯克林定居。他在教育聯合會、學院藝術設計學校和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學習藝術,在1926年創建了自己的工作室[3]。他與拉斐爾·索耶和艾薩克·索耶一起受訓,與查爾斯·丹尼爾一起參展,並受到洛克菲勒家族贊助[4]。1931年,他與格蕾絲·道格拉斯結婚,但無子嗣倖存。在1948年,布隆被選舉進入國家設計學院作為準會員,並在1956年成為正式會員。

作品

作為一個文藝復興技法的崇拜者,布魯姆先創作樣稿草圖,再正式於畫布上作畫。 1932年他獲得了古根海姆獎金,並在意大利度過一年。 他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在1934年,作品《南斯克蘭頓》獲得卡內基學院國際展覽一等獎。這幅畫的靈感來自一次跨越賓夕法尼亞的旅行,和一輛需要頻繁維修的老汽車。作品《永恆城市》 (1934-1937)充滿政治意味,描繪了墨索里尼像盒中玩偶一樣從競技場中跳出;作為單人、單幅繪畫的展覽,這次展示引起了評論界和觀眾的極大注目。[5]

布魯姆為美國財政部的繪畫與雕塑部門工作,至少完成了兩座郵局的壁畫,分別在紐約州的傑尼瓦市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卡農斯堡市。[6] 布魯姆經常同時描繪毀壞與重建。 石頭和梁柱經常出現於他的作品;作品《岩石》(1944-1948)被觀眾解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復興的象徵。《回憶的洪水》(1969)描繪了1966年佛羅倫薩阿諾河洪水的受害者和正在工作的修復者。《蛻變》(1979)中援引的希臘傳說中的丟卡利翁皮拉在地球大洪水後使人類繁衍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 Smith, Roberta. Peter Blume, 86, Painter of Dreamlike Narratives. 紐約時報. 1992-12-01 [200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2. ^ Jewish Art in America. [2017-02-23]. 
  3. ^ Peter Blume. (American, 1906-1992). MOMA. 2007 [200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2). 
  4. ^ Oral history interview with Peter Blume, 1983 August 16-1984 May 23. Smithsonian Museum. [2017-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5. ^ Image of Italy. 時代雜誌. 1937-12-06 [2008-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6. ^ Park, Marlene and Gerald E. Markowitz, Democratic Vistas: Post Offices and Public Art in the New Deal,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hiladelphia, 1984 p. 84

延伸閱讀

  • Cozzolino, R. (2015). Peter Blume: nature and metamorphosis.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ISBN 978-0-943836-42-3
  • Harnsberger, R.S. (1992). Ten precisionist artists : annotated bibliographies [Art Reference Collection no. 14].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27664-1
  • Trapp, F. (1987). Peter Blume. New York: Rizzoli. ISBN 0-8478-0854-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