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戰役 (1925年)

惠州戰役發生於1925年10月9日至14日,是國民革命軍東征的主要戰役,交戰雙方為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和陳炯明下屬的救粵軍,國民革命軍於此役占領惠州[1]

惠州戰役
國民革命軍東征的一部分

國民革命軍攻佔「華南第一天險」惠州城
日期1925年10月9日-14日
地點
結果 國民革命軍第一師攻下惠州
參戰方
國民政府
支援 蘇聯
北洋政府 粵系
支援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
 英屬香港
指揮官與領導者
蔣中正
陳誠
蔣先雲
陳明仁
劉堯辰 
加倫將軍
陳炯明
楊坤如
參戰單位
國民革命軍第一師 救粵軍

背景

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廣東革命政府和陳炯明的粵軍仍然各自據守己方的陣地。其中粵軍以惠州為大本營,粵軍林虎部守贛南,葉舉部和洪兆麟部守閩南,楊坤如部守惠州。5月21日,見粵軍主力已退出廣東,許崇智蔣中正便率兵返回廣州。6月,平定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叛變。1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將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將麾下各軍編為國民革命軍。[1]

在此期間,退入贛、閩的粵軍補充餉械,逐漸恢復元氣,趁此機會重新入粵。坐鎮香港的陳炯明更得到英屬香港政府幫助,獲百萬發子彈、100多萬現金支援,北京的段祺瑞政府更送來30萬軍費和兩艘軍艦。[2]9月1日,陳軍南下進攻潮汕[3]:295,2日,粵南陳軍殘部鄧本殷襲擊肇慶[3]:296,15日,潮汕復陷於陳炯明之手[3]:345

9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會開會討論東征問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第一、第四軍近3萬人編為三個縱隊,分由何應欽、李濟深、程潛指揮[3]:357,27日,國民政府軍事部決定出兵東江[3]:373,9月28日,任命蔣介石為東征軍總指揮,以第一、四軍為基幹討伐陳炯明,蔣介石下達準備出發令,計劃分三期出師[4][3]:374

經過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砲兵營在惠州城北門

陳炯明將粵軍主力1萬餘人集中於惠州,由粵軍第六軍軍長楊坤如指揮。而東征軍以第二、一、三縱隊分為左、中、右路,進軍惠州,其中第一縱隊實力最強[5]:218。10月6日蔣介石率軍抵達石龍[3]:405,8日令何應欽率軍進攻惠州[3]:408,10日,東征軍攻克惠州城周邊制高點飛鵝嶺[3]:422,11日,蔣介石編組攻城先鋒隊[3]:424,12日,東征軍包圍惠州城,並向楊發出勸降電,令他將軍隊撤往白芒花地區收編,楊不從[6]

10月13日,蔣介石親自登上飛鵝嶺陣地指揮,東征軍集結於惠州城外,由第一縱隊抽組650人敢死隊向惠州城攻堅,由於軍援物資中無工兵爆破器材,亦無攻城用重炮,因此敢死隊的戰術只有冒死抵達城牆下架設竹梯攀牆。在作戰前,東征軍向敢死隊每人發放30銀元犒賞,並允諾立功者將會發放100元。當日東征軍上午開始向惠州城炮擊,並有飛機向城內投擲傳單等實施心理戰攻勢,下午1時向惠州城北門、西門發起攻城,雖有火砲和飛機助戰,但在守軍強力防禦下東征軍無法攻入城內,自北門攻堅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2師第4團傷亡過半,團長劉堯辰在攀牆時中彈身亡,當日傍晚第一縱隊撤退[3]:428

10月14日早上,第一縱隊重新發動攻城,北門主攻仍為第4團,第7團與第1補充團主攻西門,第8團掩護。炮兵營營長陳誠指揮山炮連將6門火炮移動到距離惠州城外500公尺處,對城上火力據點進行近距離壓制,「專射擊敵之側防機關槍,第二彈即命中之。我步兵即利用敵機關槍毀壞之時,搬運人梯至城腳,冒險登城,並擲手榴彈。」「如此者再,殊知我軍之青天白日旗早已飄揚於北門城上矣。」[7]第4團第3連中尉排長陳明仁率先攻上惠州城樓;因登城成功,何應欽下令將預備隊投入,隨後西門亦被第7團由蔣先雲率軍攻破[3]:429。守城的救粵軍大多失去戰意投降,軍長楊坤如身負重傷,在殘部的保護下自東門突圍,向河源撤退。[8]:211-212

 
惠州戰役後的遍地屍骸

惠州戰役後,國民革命軍收俘4000餘人、繳獲步槍1,500枝、機槍4挺。第一縱隊死傷1千餘人,其中241人為黃埔軍校畢業生。事後,陳誠不禁感慨道:「戰鬥時間雖雲兩日,實不及六小時,竟能克此金湯。」[7]潮梅旅省團體致電祝賀:「頃聞惠城已下,天險之區,崇朝瓦解,足見以仁攻暴,無堅不陷,無敵不摧。」「逆敵失所憑依,從此乘勝長驅,潮梅光復之期不遠。本會敬代兩州人民竭誠巾賀,並致慰勞之忱。」[9]

影響

此次惠州之役,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的第一役。經此一戰,完全攻克陳炯明的老根據地惠州,奠定了第二次東征的勝利基礎。東征軍乘勝前進,右路軍於10月下旬攻占海豐、陸豐,31日克復興寧,11月初收復潮、汕。中路軍於10月下旬攻占紫金,28日占領五華,11月初進至揭陽,克復饒平。左路軍於10月23日攻占河源、老隆,11月上旬攻取梅縣,11月初克復大浦。至1926年初,廣東全省底定。[10]

1930年3月,黃埔軍校在惠州建黃埔軍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埋葬死於惠州城的校軍241人,以示紀念。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1. ^ 1.0 1.1 中華民國國防大學編,《中國現代軍事史主要戰役表》
  2. ^ 沈洛羊. 戎马倥偬记伟业——周恩来两次东征在海陆丰的足迹. 汕尾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汕尾日報. [202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 (編).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十四年六月至十二月. 臺北: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1977年12月 [2021-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7) (中文(繁體)). 
  4. ^ 茅家琦等著《中國國民黨史(上)》第360頁
  5. ^ 方志欽、蔣祖緣,《廣東通史》現代上冊
  6. ^ 羅國明著,《黃埔軍校大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147頁
  7. ^ 7.0 7.1 陳誠《血紅》,1925年12月25日版《革命軍》第9期
  8. ^ 宋其蕤、馮粵松:《廣州軍事史》下
  9. ^ 1925年10月19日《廣州民國日報》
  10. ^ 黄埔军校生参加两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的情况. 黃埔軍校同學會. 《黃埔》雜誌. [202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