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節對蝦
对虾科对虾属的一种甲壳动物
斑節對蝦[2][3](學名:Penaeus monodon),也叫桂蝦[4]、草蝦[3],是對蝦屬下的一種蝦,是對蝦科中的最大的一個種,最大體長可達33厘米。
斑節對蝦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亞門: | 甲殼亞門 Crustacea |
綱: | 軟甲綱 Malacostraca |
目: | 十足目 Decapoda |
亞目: | 枝鰓亞目 Dendrobranchiata |
科: | 對蝦科 Penaeidae |
屬: | 對蝦屬 Penaeus |
種: | 斑節對蝦 P. monodon
|
二名法 | |
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1798
| |
異名 [1] | |
|
分佈
斑節對蝦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東至日本海、西至非洲西海岸和阿拉伯半島、南至澳大利亞。[5]
描述
雌性個體最長可達33公分(13英寸),不過一般只有25—30公分(9.8—11.8英寸)長,重200—320克(7.1—11.3盎司),雄性個體較小,長達20—25公分(7.9—9.8英寸),重100—170克(3.5—6.0盎司)。[8]
消費
斑節對蝦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養殖蝦。[8] 對於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優於其它蝦,在運輸中不易死亡。其殼較厚,可食用的部分比例和東方對蝦相較之下較少。
部分產地的個體體型較大,被業者冠以「海虎蝦」、「海熊蝦」、「肥豬蝦」等稱號。
可持續性消費
2010年,綠色和平將斑節對蝦列入海產品紅色名單。[9] 原因是斑節對蝦的養殖摧毀了數個國家的紅樹林,並有過度捕撈的趨向。[9]
分類學
Penaeus monodon由約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丘斯在1798年首次描述,這一名稱長期為人所忽視。直到1949年,Lipke Holthuis[10] 才將其確定為對蝦屬的模式種。.[10]
參考資料
- ^ Species Fact Sheets: 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1798).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Programme (SIDP). FAO. [January 10,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1-03).
- ^ 斑节对虾.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對蝦養殖生產管理信息網. [202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 ^ 3.0 3.1 斑节对虾. 台灣魚類資料庫.
- ^ 周發林, 斑節對蝦「南海1號」在珠海地區繁育、養殖關鍵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 廣東省,珠海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2021-06-11.
- ^ L. B. Holthuis. Penaeus (Penaeus) monodon. Shrimps and Prawns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Catalogue of Species of Interest to Fisheries. FAO Species Catalogue 1.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1980: 50 [2013-04-25]. ISBN 92-5-10089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30).
- ^ Giant shrimp raises big concern as it invades the Gulf. Houston Chronicle. [December 28,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0).
- ^ Giant cannibal shrimp more than a FOOT long invade waters off Gulf Coast. The Daily Mail. 2012-04-26 [2012-04-26].
- ^ 8.0 8.1 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 1798).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Information Program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June 6,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 ^ 9.0 9.1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Seafood Red list. Greenpeace. [February 16,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2).
- ^ 10.0 10.1 L. B. Holthuis. The identity of Penaeus monodon Fabr. (PDF). Proceedings of the Koninklijke Nederlandse Akadademie van Wetenschappen (荷蘭皇家科學院). 1949, 52 (9): 1051–1057 [2013-04-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