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

新格拉納達(西班牙語:Virreinato de la Nueva Granada)是西班牙南美洲北部殖民地從1717年開始的名稱,它的領域相當於今天的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委內瑞拉。19世紀南美洲的獨立運動結束了這個殖民地政府。除南美洲大陸地區外這個殖民地政府還對厄瓜多爾、圭亞那、巴拿馬、千里達及托巴哥和委內瑞拉的地方政府有管理權。除此之外今天的巴西秘魯的部分地區也屬於新格拉納達的管理。

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
Virreinato de la Nueva Granada
1717年—1819年
新格拉納達國徽
國徽
格言:Vtraque Vnvm (Out of two (worlds) one)
國歌:皇家進行曲
"Marcha Real"
Viceroyalty of New Granada
Viceroyalty of New Granada
地位西班牙殖民地
首都波哥大
常用語言西班牙語
宗教
羅馬天主教
政府君主制
君主 
副王 
歷史 
• 建立
1717年5月27日
• 鎮壓
1723年11月5日
• 重建.
1739年8月20日
• 宣佈獨立
1810年7月20日
• 重新征服.
1816年9月3日
• 終結
1819年8月7日
貨幣西班牙雷亞爾
前身
繼承
秘魯總督區
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歷史

16世紀在波哥大設立了一個審判庭和新格拉納達王國,當時這個王國的總督僅鬆鬆地服從位於秘魯利馬的總督。由於這兩個首府之間的通訊非常慢,因此1717年設立了不服從利馬的新格拉納達殖民地(其中短暫中斷,後於1739年重建)。本來屬於其它殖民政府管理的厄瓜多爾、委內瑞拉和巴拿馬後來也歸屬這個殖民政府管理。這使得波哥大成為西班牙在新大陸的三個主要管理中心(另外兩個為利馬和墨西哥城)。雖然西班牙偶爾試圖加強對波哥大的統治,但是實際上其統治不十分有效。

由於南美洲北部地形複雜多變,而道路又非常缺乏,這使得在殖民地內交通非常糟糕。為了適當地統治邊緣地區在加拉加斯基多設立了服從波哥大的地方政府。一些分析家認為它們反應了當地的傳統區別,最後它們也加固了這些地方傳統的不同。最後西蒙·玻利瓦爾的統一企圖也未能克服這些區別。

人口

估計1819年新格拉納達的人口為434.5萬人[1]

重要城市

按照人口排列

獨立後

在1819年至1822年間經過一系列軍事和政治鬥爭新格拉納達實際上從西班牙獨立,成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後來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獨立後在首都波哥大附近成立了一個新格拉納達共和國。這個共和國從1831年至1856年存在。後來的保守派人士喜歡自稱為「新格拉納達」,後來改名為今哥倫比亞

今天哥倫比亞周圍國家的一些人依然稱哥倫比亞人為「新格拉納達人」(neogranadinos)。

參考資料

  1. ^ 公元1至2003年世界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 [2008-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4). 

參考文獻

  • Fisher, John R., Allan J. Keuthe and Anthony McFarlane, eds. Reform and Insurrection in Bourbon New Granada and Peru.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8071-1654-8
  • Kuethe, Alan J. Military Reform and Society in New Granada, 1773-1808.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es of Florida, 1978. ISBN 978-0-8130-0570-6
  • McFarlane, Anthony. Colombia Before Independence: Economy, Society, and Politics under Bourbon Ru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78-0-521-41641-2
  • Phelan, John Leddy. The People and the King: The Comunero Revolution in Colombia, 1781.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8. ISBN 978-0-299-07290-2
  • Torres, James. "Bullion and Monetary Flows in the Northern Andes: New Evidence and Insights". Revista Tiempo y Economia 6(1), 13–46, doi:10.21789/24222704.143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