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聞除阻
爆發音無聞除阻(英語:no audible release),指該音延遲除阻或除阻時聽不到爆發。在國際音標中,無聞除阻用一個右上方向的折角表示,置於爆發音之後:[◌̚]。[1]
無聲除阻 | |
---|---|
◌̚ | |
編碼 | |
HTML碼(十進制) | ̚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31A |
又譯無聽感除阻、無聲除阻,也譯不除阻。音素舊譯唯閉音(unreleased stop;applosive)。
漢語
入聲韻尾
漢語中的客家語和粵語(部分客語方言和粵語方言例外,如連城話和東莞話)、閩語(如閩南語)的文讀系統、部分贛語方言中的入聲字的韻尾稱為「唯閉音」,就是一種典型的無聲除阻音,即以/p̚/、/t̚/、/k̚/為韻尾的入聲字,韻尾輔音為無聲除阻音,如粵語廣府話[aːp̚]「鴨」、[paːt̚]「八」、[tɐk̚]「德」又如閩南語的[lɔk̚˨˦]」鹿」。在這些詞中,韻尾輔音都有成阻和持阻階段,但最後沒有爆發。
現代標準漢語
現代標準漢語由於沒有複輔音,也沒有塞音韻尾,因此沒有一個塞音存在無聲除阻現象。
台灣南島語族
在輔音叢中,開頭的塞音變為無聲除阻音是非常自然的語音現象,但台灣南島語族中的大多數都有例外,輔音叢中的所有塞音都有完整的除阻過程。
越南語
英語
在大部分英語中,輔音叢中開頭的塞音往往伴隨着無聲除阻現象。如doctor[ˈdɒk̚tɚ]。其原理是輔音叢中的輔音有相互交疊的現象,當第一個塞音除阻時,第二個輔音恰處於持阻階段,因此聽不到前者的爆發。在字、句末的輔音也會出現此種無聲除阻現象。
非肺部輔音
除了常見的肺部氣流音,塞音中的非肺部氣流音也存在無聲除阻的現象。如喌音(搭嘴音)的第二除阻。喌音有兩個成阻點,例如齦後喌音,即口語中呼雞的聲音,前阻點是舌尖和齦後,後阻點是後舌面和軟齶。發喌音時,先是舌尖鬆開形成內爆除阻,然後是軟齶處的無聲除阻。發噴音(擠喉音)的時候也是兩處成阻,一是喉門關閉,同時上聲道內例如軟齶成阻。軟齶處除阻後噴音爆發,然後喉塞無聲除阻。[2]
參見
注釋
- ^ 一些字體會把這個附加符號顯示在輔音之上而不是之後,這種顯示是不正確的。
- ^ 朱曉農. 语音学.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 198. ISBN 9787100066815.
參考書目
- 朱曉農. 语音学.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 ISBN 9787100066815.
- Browman, Catherine P.; Goldstein, Louis. Tiers in articulatory phonology, with some implications for casual speech. Kingston, John C.; Beckman, Mary E. (編). Papers in laboratory phonology I: Between the grammar and physics of speec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41–376.
- Choo, Miho; O'Grady, William D. The Sounds of Korean: A Pronunciation Guid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 Nolan, Francis. The descriptive role of segments: Evidence from assimilation.. Docherty, Gerard J.; Ladd, D. Robert (編). Papers in laboratory phonology II: Gesture, segment, prosod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61–280.
- Zsiga, Elizabeth C. ARTICULATORY TIM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Evidence from Russian and Englis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3年9月, 25 (3): 399–432. ISSN 0272-2631. doi:10.1017/S0272263103000160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