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日語:日本人のノーベル賞受賞者にほんじんのノーベルしょうじゅしょうしゃ),係指日本人或出生於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日本人完成獲獎研究,但獲獎時已移籍者,亦作為參考資料一併收錄。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鈴木章(左)及根岸英一(中)

概要

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進入戰後佔領期。1949年(昭和24年)11月3日(文化日),湯川秀樹獲得了日本人第一個諾貝爾獎[1]。在當時相隔廣島原爆長崎原爆僅有4年多的背景下,源自於核力理論的「介子的預測」作為獲獎理由,意味著日本人對原爆科學原理的駕馭。有鑑於此,這成為日本社會克服原爆陰影的原點,鼓舞了國民自信心[2]

在1901年迄2024年的諾貝爾獎頒發歷史中,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達30個人及組織,共包括物理學獎12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或醫學獎5人、文學獎3人、和平獎2個人與組織。其中4人獲獎時已移籍。進入21世紀後,日本人的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註 1]目前尚無日本人女性獲獎,也沒有日本人獲得經濟學獎。

多數得主是大學的教授或研究者,例外的有民間企業IBM江崎玲於奈(1973年物理)、島津製作所田中耕一(2002年化學)、在日亞化學工業取得獲獎成果的中村修二(2014年物理),以及旭化成吉野彰(2019年化學)。

部門 獲獎時日本籍 原籍日本
獲獎時已取得外國籍
團體 合計 外國籍
日本帝國屬地出身
備考
物理學獎 9 3 12 南部陽一郎中村修二真鍋淑郎歸化美國籍
化學獎 8 8 2 李遠哲安井良男出身日本帝國的屬地
生理學或醫學獎 5 5
文學獎 2 1 3 石黑一雄歸化英國籍[3][4]
和平獎 1 1 2 日本原子彈氫彈爆炸受害者團體協議會為團體獲獎
合計 25 4 1 30 2 日本傳媒普遍計為29人(承認南部、中村、真鍋3人;迄2024年)
各年度日本籍、原籍日本暨日本帝國屬地出身得主概要

合計:26+6名

1
2
3
4
5
1901
1911
1921
1931
1941
1951
1961
1971
1981
1991
2001
2011
2021
2031
  •   物理學獎(9+3名)
  •   化學獎(8+2名)
  •   生理學或醫學獎(5+0名)
  •   文學獎(2+1名)
  •   和平獎(2+0名)
  •   經濟學獎(0+0名)

日本籍的諾貝爾獎得主

物理學獎

獲獎年 姓名/獎金份額 學歷/獲獎理由
1949年   湯川秀樹 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學士,大阪帝國大學理學博士
1/1 核作用力的理論基礎預言介子的存在[5]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學士,東京帝國大學理學博士
1/3 量子電氣力學分野的基礎研究[6]
1973年   江崎玲於奈 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學士,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1/4 量子穿隧效應的實驗中發現半導體[7]
2002年   小柴昌俊 東京大學理學部學士、理學博士,羅徹斯特大學博士
1/4 對於天體物理學,特別是對宇宙微子檢驗有卓越的貢獻[8]
2008年   小林誠 名古屋大學理學部學士、理學博士
1/4 發現對稱性破缺的來源,並預測了至少三大類夸克日語小林・益川理論在自然界中的存在[9]
  益川敏英 名古屋大學理學部學士、理學博士
1/4 發現對稱性破缺的來源,並預測了至少三大類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註 2][9]
2014年   赤崎勇 京都大學理學部學士,名古屋大學工學博士
1/3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使得高亮度的省電白色光源成為可能[10]
  天野浩 名古屋大學工學部學士、工學博士
1/3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使得高亮度的省電白色光源成為可能[10]
2015年   梶田隆章 埼玉大學理學部學士,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1/2 發現了微中子震盪,並因此證明了微中子具有質量[11]

化學獎

獲獎年 姓名/獎金份額 學歷/獲獎理由
1981年   福井謙一 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部學士,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1/2 化學反應過程的理論研究[12]
2000年   白川英樹 東京工業大學理工學部學士、工學博士
1/3 導電性高分子的發現與發展[13]
2001年   野依良治 京都大學工學部學士、工學博士
1/4 發現手性觸媒日語不斉触媒不對稱合成[14]
2002年   田中耕一 東北大學工學部學士、名譽博士
1/4 開發出生物大分子同定與構造解析手法[15]
2008年   下村脩 舊制長崎醫科大學附屬藥學專門部學士,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
1/3 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發現與生命科學的貢獻[16]
2010年   鈴木章 北海道大學理學部學士、理學博士
1/3 發現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耦合反應[17]
  根岸英一 東京大學工學部學士,賓州大學博士
1/3 發現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耦合反應[17]
2019年   吉野彰 京都大學工學部學士,大阪大學工學博士
1/3 開發出鋰離子電池[18]

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年 姓名/獎金份額 學歷/獲獎理由
1987年   利根川進 京都大學理學部學士,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
1/1 發現多樣性抗體的生成和遺傳學原理[19]
2012年   山中伸彌 神戶大學醫學部學士,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
1/2 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20]
2015年   大村智 山梨大學學藝學部學士,東京大學藥學博士,東京理科大學理學博士
1/4 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的新療法[21]
2016年   大隅良典 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學士、理學博士
1/1 發現細胞自噬機制[22]
2018年   本庶佑 京都大學醫學部學士、醫學博士
1/2 發現以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方法[23]

文學獎

獲獎年 姓名/獎金份額 學歷/獲獎理由
1968年   川端康成 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國文科學士
1/1 伊豆的舞孃》、《雪國》卓越敘述日本人微妙纖細的表情,就像大自然的畫[註 3][24]
1994年   大江健三郎 東京大學文學部法文科學士
1/1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日語万延元年のフットボール》對於運用現實與神話之間的縱橫創造出中的世界,現代人所身陷苦痛的姿態,有如當局者迷一般所描繪出的圖樣的功績[25]

和平獎

獲獎年 姓名/獎金份額 學歷/獲獎理由
1974年   佐藤榮作 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學士
1/2 提倡非核三原則[26]
2024年   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1/1 表彰其努力實現無核武世界,並透過被爆者表明絕不能再次使用核武。[27]

經濟學獎

尚無日本人獲獎。

原籍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

物理學獎

獲獎年 姓名/獎金份額 學歷/獲獎理由/與日本的關係
2008年   南部陽一郎 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學士,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發現亞原子物理學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9]
1/2 出生並成長於日本福井縣福井市,在東京大學完成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在大阪市立大學完成獲獎研究。1970年(49歳)取得美國國籍,由於日本對於國籍的規定,獲獎時僅具有美國國籍。晚年從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搬到日本大阪府豐中市定居養老,兼數個名譽教授資格,後並由大阪大學發表訃聞。
2014年   中村修二 德島大學工學部學士、工學博士
發明並開發了世界領先實用化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與青紫色激光二極管[10]
1/3 出生於日本愛媛縣西宇和郡瀨戶町日語瀬戸町 (愛媛県),成長於大洲市,在德島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在日亞化學工業完成獲獎研究。2000年(46歳)移居美國。由於接受美軍的研究經費,因而取得美國國籍[28]
2021年   真鍋淑郎 東京大學理學部學士、理學博士
建構物理形式的地球氣候模型,量化可變性並確切地預測全球暖化[29]
1/4 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宇摩郡新宮村日語新宮村 (愛媛県)(現四國中央市),在東京大學取得學士和博士學位。1958年取得博士學位後隨即赴美國作研究,於當時的美國國家氣象局任職,並在1975年(44歲)取得美國國籍。

文學獎

獲獎年 姓名/獎金份額 學歷/獲獎理由/與日本的關係
2017年   石黑一雄 肯特大學學士,東英吉利大學文學碩士
在偉大情感的小說世界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30]
1/1 出生於長崎縣長崎市,6歲時應其父親的工作需要而舉家移民英國,定居於薩里郡基爾福,並在該地的小學和文法學校就讀。他在肯特大學取得學士,並在東英吉利大學完成碩士學位。1982年(35歲)取得英國國籍。

日本帝國屬地出身的諾貝爾獎得主

化學獎

獲獎年 姓名/分享份額 學歷/獲獎理由/與日本的關係
1986年   李遠哲 國立臺灣大學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有關化學反應過程的研究[31]
1/3 1936年出生於大日本帝國的屬地日治臺灣日語流利。舊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畢業。現任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
1987年   安井良男 戴頓大學學士,麻省理工學院理學碩士
高選擇性且構造特異的相互作用的分子(冠型化合物)的開發及應用[32]
1/3 1904年出生於大日本帝國的保護國大韓帝國東萊郡(現在的大韓民國釜山廣域市),母親為日本人,有日本名「良夫」。曾在釜山、長崎、神奈川縣橫濱市成長受教育。橫濱聖約瑟夫學院英語Saint Joseph College, Yokohama畢業。成年後定居美國,歸化美國籍。

得主的出身大學與機構

取得學位的大學(人數)

依授予學位(學士・碩士・博士)區分,各大學校友的日本人得主人數如下(含日本籍與原籍日本;迄2019年10月9日):

取得學位的大學(學位授予數)

獲獎時具有博士學位的得主,迄2019年10月9日時為止共有23人(含日本籍與原籍日本)。其中3人取得美國的大學博士學位。亦有3人獲獎時服務於日本國外的研究機構。

大學名 學士 碩士 博士
北海道大學 1 1 1
東北大學 1 0 0
埼玉大學 1 0 0
東京理科大學 0 1 1
東京大學 8 3 7
東京工業大學 1 1 1
名古屋大學 3 3 5
山梨大學 1 0 0
京都大學 8 5 4
大阪市立大學 0 0 1
大阪大學 0 0 2
神戶大學 1 0 0
德島大學 1 1 1
長崎大學 1 0 0
賓夕法尼亞大學 0 0 1
羅徹斯特大學 0 0 1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0 0 1
肯特大學 1 0 0
東英吉利大學 0 1 0
合計 28 14 23
  • 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長崎大學的統計將前身學校(東京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大阪帝國大學、長崎醫科大學附屬專門部)包括在內。
  • 小柴昌俊被重複計算,因為他擁有東大、羅徹斯特授予的2個博士學位。
  • 大村智被重複計算,因為他擁有東大、理科大授予的2個博士學位。
  • 田中耕一獲獎後被授予的東北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不算在內。

有關獲獎的人物

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萊格特沒有日本血統,也不具日本公民權,但他曾於1960年半在京都大學理學部從事日語論文的英譯工作,通曉日語,妻子是日本人木生治子(音譯)。

和平獎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日本出身的廣島原爆倖存者瑟羅節子日語サーロー節子與ICAN秘書長比阿特麗斯·芬一同代表出席頒獎典禮,領取獎章、證書並發表演講[33][34][35][36]

錯過獲獎的人物

最早被提名諾貝爾獎日本人,是北里柴三郎野口英世。但1901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只單獨頒給貝林,共同主導該研究的北里教授反常落選。[註 4]1908年的同一獎項頒給埃爾利希,未授予共同合成砷凡納明秦佐八郎。數年後,日本在巴黎和會提出「種族平等」議案,旋遭英美否決。

1926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菲比格的錯誤學說,忽略世界最初發現癌症病因的山極勝三郎市川厚一。事後,原評委之一的韓森瑞典語Folke Henschen宣稱自己支持山極[37],而大英百科全書介紹的「諾貝爾獎癌症研究」亦只提及山極的成就,菲比格被完全刪除[38]

1929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忽略了鈴木梅太郎,他事實上是提取維生素B1的世界第一人,但其論文德文翻譯未標榜「世界首例」[39]

1930年代,脊髓副交感神經的發現者吳建日語呉建曾被六度提名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因當時日本是軸心國的一員,因此不可能獲獎[40]

1969年的物理學獎單獨頒給蓋爾曼,而未授予最早提出蓋爾曼-西島關係西島和彥中野董夫[41],亦未授予強子模型的先驅坂田昌一。事後,評委之一的沃勒英語Ivar Waller曾私下對湯川秀樹表示「對坂田落選感到遺憾」[42]

1975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特明等3人,但事實上日本人水谷哲才是發現逆轉錄酶的論文第一作者[43],並以獨創的實驗證明了特明的假說[44]。由於《Nature》的編輯擅自將共同作者的順序對調,因此水谷沒有獲獎。

1996年的化學獎忽略世界最初預言C60分子存在的大澤映二,因為大澤的著作沒有翻譯,評委不懂日文,同年的《Nature》第384期揭發了此事[45][46]

1998年,戶塚洋二發現坂田昌一(PMNS矩陣)假想中的微中子振盪並測定其質量[47],被認為必將獲獎,但已於2008年逝世。他的學弟梶田隆章於2015年獲獎後,也認為「紀念戶塚」是出現第3個得主空缺的理由。

根據諾貝爾委員會的說明,日本人之所以屢遭忽略[註 5][註 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獲獎機率偏低,係由於進入初選者的「推薦信回復率」與他國相比較低,致使評委判斷不易。

諾貝爾獎候選人

諾貝爾獎候選人與選拔過程有長達50年的保密義務,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已公佈截至1966年(諾貝爾和平獎截至1967年)的候選人。

諾貝爾物理學獎方面,1932年獲提名的本多光太郎是最初的日本籍候選人。此外還有西島和彥(1960~61、64~65年)、中野董夫(1961年)、大貫義郎(1965~66年)等人獲得提名。幾乎可確定坂田昌一曾為1969年的候選人,但相關資料尚未公開。

諾貝爾化學獎方面,1911年獲提名的秦佐八郎是最初的日本籍候選人。此外還有鈴木梅太郎(1936年)、朝比奈泰彥(1951~52年)、外山修之(1958年)、水島三一郎(1962、64年)、山藤一雄(1964年)等。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方面,1901年獲提名的北里柴三郎是最初的日本籍候選人。此外還有秦佐八郎(1912~13年)、野口英世(1913~15、20~21、24~27年)、鈴木梅太郎(1914年)、1919年稻田龍吉日語稲田龍吉井戶泰日語井戸泰獲共同提名、山極勝三郎(1925~26、28、36年)、加藤元一(1928、35、37年)、吳建日語呉建(1931、33、35、37、39年)、佐佐木隆興日語佐々木隆興(1935~36、39、41年)、市川厚一(1936年)、久野寧(1936、38、53年)、石原誠日語石原誠(1939年)、鳥潟隆三(1939年)、黑津敏行(1952年)、勝沼精藏(1953年)等。

諾貝爾文學獎方面,1947、48年獲提名的賀川豐彥是最初的日本籍候選人。此外還有西脇順三郎(1958、60~68年)、谷崎潤一郎(1958、60~65年)、三島由紀夫(1965、67~68年)等。幾乎可確定安部公房曾入圍最終決選名單,但相關資料尚未公開。

諾貝爾和平獎方面,1909年獲提名的有賀長雄是最初的日本籍候選人。已獲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公開資料證實的候選人,還包括有澀澤榮一(1926~27年)、賀川豐彥(1954~56、60年)、岸信介(1960年)、鈴木大拙(1963年)、吉田茂(1965~66年)、湯川秀樹(1966年)。另外據CNN報導,賭博網站必發英語Betfair曾於2015、16年將創價學會及其名譽會長池田大作列入候選人之一[50][51][52]

康登霍維-凱勒奇是有日本淵源的候選人,他是日本東京出身的奧地利國際政治活動家,幼名「青山榮次郎」,其母為日本人。他致力提倡泛歐主義,是歐洲聯盟構想的先驅,被視為「歐盟之父」。儘管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至少40次,但終未獲獎。

得主的獎金與所得稅

關於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的獎金,基於《所得稅法》第9條13號,除了經濟學獎,皆無需課稅[53]。此一制度的由來,始於日本政府欲向湯川秀樹徵收所得稅時,激發輿論批判所致。1949年11月24日,所得稅法被修訂為:「贈與物(包括來自個人與非個人的贈與物,學術、技藝、慈善及其他文化性的社會貢獻表揚的金錢、貴重物品之褒獎)為非課稅」。

參見

註釋

  1. ^ 其他科學大獎的獲獎人數,亦為亞洲之冠。其包括沃爾夫獎(科學類9人)、富蘭克林獎章(11人)、拉斯克獎(7人)、蓋爾德納國際獎(12人)、羅伯·柯霍獎(11人)。此外,預測諾貝爾獎得主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共入選28人,其中獲獎3人、已歿2人、兩度入選1人(迄2018年10月)。
  2. ^ 以日語發表諾貝爾演說,為物理學獎首例。
  3. ^ 以日語發表諾貝爾演說,為文學獎首例。
  4. ^ 日本學界設有「貝林・北里獎」(ベーリング・北里賞),將兩人相提並論。
  5. ^ 諸如2001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保羅·納斯主張,增井禎夫不應被忽略[48]。2009年的物理學獎頒給3名美國人,未授予世界最初提出、初步實現光纖通訊的西澤潤一
  6. ^ 此外,許多重要科學家未被提名,如:小島保彥日語小島保彦長野泰一日語長野泰一高峰讓吉志賀潔川崎富作橋本策日語橋本策[49]

參考文獻

  1. ^ 「妻の支え」で得たノーベル賞 渡部裕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産経新聞 2014年4月16日)
  2. ^ もう一度読みたい <初のノーベル賞 湯川秀樹1>敗戦國日本 受賞に沸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毎日新聞 2015年11月9日)
  3. ^ Living memories. The Guardian. 19 February 2005 [2017-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1). When Ishiguro was included as the youngest member of the 1983 best of young British writers, he wasn't a British citizen. He took citizenship later that year as a very practical decision. 
  4. ^ Kazuo Ishiguro wins 2017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he Financial Times. October 5, 2017 [2017-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2). He became a British citizen in 1983. 
  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9.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2). 
  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5.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4). 
  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3.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8). 
  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2.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2). 
  9. ^ 9.0 9.1 9.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8.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5). 
  10. ^ 10.0 10.1 10.2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4.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1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5. Nobel Foundation. [6 Octo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6). 
  12.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1.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13.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0.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8). 
  14.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1.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8). 
  15.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16.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5). 
  17. ^ 17.0 17.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0.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18.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9. Nobelprize.org. [2019-10-09]. 
  1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7.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2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2.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2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5 (PDF). Nobel Foundation. [2015-10-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1-06). 
  2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6. Nobel Foundation. [3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3). 
  2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8. Nobel Foundation. [1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1). 
  24.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68.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25.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94.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26. ^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74. Nobel Foundation. [19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27. ^ Press release - Nobel Peace Prize 2024 - NobelPrize.org
  28. ^ 中村教授「物理学賞での受賞には驚いた」 ノーベル賞. 日本経済新聞. 2014-10-07 [2014-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2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 Nobel Foundation. [2021-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7). 
  30.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7. Nobel Foundation. [5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31.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6.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32.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87. Nobel Foundation. [24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33. ^ 授賞式でサーローさんら演説 ICANにノーベル平和賞. 朝日新聞 (朝日新聞社). 2017-12-10 [2017-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34. ^ サーローさん「核兵器は絶対悪」…平和賞授賞式. 読売新聞 (読売新聞社). 2017-12-11 [2017-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4). 
  35. ^ ノーベル平和賞 授賞式 サーローさん「核兵器は絶対悪」. 毎日新聞 (毎日新聞社). 2017-12-10 [2017-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36. ^ 平和賞受賞式でサーローさん演説. 中國新聞 (中國新聞社). 2017-12-12 [2017-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2月14日). 
  37. ^ 「『ガンの山極博士』たたえる」読売新聞1966年10月25日15頁。
  38. ^ Guide to Nobel Prize. Britannica.com. Retrieved on 2010-09-25.
  39. ^ Suzuki, U., Shimamura, T. Active constituent of rice grits preventing bird polyneuritis. Tokyo Kagaku Kaishi. 1911, 32: 4–7; 144–146; 335–358 [2015-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1). 
  40. ^ 沖中重雄4. 呉先生のシゴキ ― 國際神経學會へ隨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私の履歴書 第44集』日本経済新聞社、1971
  41. ^ Nakano, T; Nishijima, N. Charge Independence for V-particles.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1953, 10 (5): 581. Bibcode:1953PThPh..10..581N. doi:10.1143/PTP.10.581. 
  42. ^ Robert Marc Friedman, The Politics of Excellence: Behind the Nobel Prize in Science. New York: Henry Holt & Company (October 2001)
  43. ^ H. M. Temin and S. Mizutani. Viral 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in virions of Rous sarcoma virus (PDF). Nature. 1970, 226 (5252): 1211–3 [2015-04-04]. Bibcode:1970Natur.226.1211T. PMID 4316301. doi:10.1038/2261211a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0-07). 
  44. ^ Horace Freeland Judson, The Great Betrayal: Fraud in Science, 1st. Ed., 2004.
  45. ^ Kagaku. 1970, 25: 854–863.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46. ^ Yoshida, Z.; Osawa, E. Aromaticity. Chemical Monograph Series 22. Kyoto: Kagaku-dojin. 1971: 174–8. 
  47. ^ Japanese particle-physics leader dies - physicsworld.com. [2014-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7). 
  48. ^ Medicine or Physiology Nobel 2001 : Nature News. [2014-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49. ^ 知識通訊評論 » 「名」低於「實」的日本科學. [2014-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50. ^ Nobel Peace Prize 2015:PRIO Director's Speculations. PRIO. [3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8). 
  51. ^ Nobel Peace Prize 2016:PRIO Director's Speculations. PRIO. [3 Febr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52. ^ Nobel Peace Prize 2015:Likely contend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NN(2015年10月8日)
  53. ^ 所得税法第九条第一項第十三号ニ又はヘに規定する団体又は基金及び交付される金品等を指定する件 (PDF). [2015-01-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1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