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 (上海)
《時報》,是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的一份中文報紙。於1904年6月12日創刊於上海,是保皇改良派在戊戌政變後創辦的第一份報紙。名義上請日人宗方小太郎擔任發行人,實際主持創辦人是狄楚青。創刊初期,康有為弟子羅孝高擔任總主筆,報紙成為康、梁在國內重要喉舌。
時報 Eastern Times | |
---|---|
類型 | 維新改良派政論時事日報 |
版式 | 對開報紙兩大張四版(民國時期一度增至四大張八版) |
創辦者 | 狄楚青、梁啓超 |
主編 | 羅孝高、陳景韓、雷繼興、包天笑、戈公振(歷任) |
創刊日 | 1904年6月12日(清光緒30年4月29日) |
停刊日 | 1939年 |
語言 | 中文 |
總部 | 上海 |
時報對報刊業務的改革有重要影響,開闢《時評》欄,配合當天要聞發表短評,此屬《時報》首創。在版式和版面上,《時報》打破以往書本式報刊的慣例,首創今天這種「對開報紙、分為四版、兩面印刷」的現代型版式。
《時報》發刊詞
《時報》何為而作也?記曰,君子而時中。又曰博博淵泉而時出之。故道國齊民,莫貴於時。此豈惟中國之教為然耳;其在泰西,達爾文氏始發明物競天擇優勝劣敗之公理,而斯賓塞以適者生存一語易之。不適焉者,或雖優而反為劣;適焉者,或雖劣而反為優,勝敗之林在於是矣。是故狐貉誠暖,不足以當暑;湘葛雲麗,不足以御冬。與時不相應,未有不敝焉者也。今之中國,其高居於權要伏處山谷者,既不知天下大勢,謂欲抱持數千年之舊治舊學,可以應今日之變,則亦既情見勢繼,蹙然如不可終日矣。於是江湖恢奇少年路路之士,其泰西各國之由何途而撥亂,操何業而致強也,相與欲之,奔走焉,號呼焉,曰吾其若是!夫彼之所以撥亂而致強者,誰曰不然,而獨不知與吾輩之時代果有適焉否也。孔子曰:過猶不及。不及於時者磋跎荏苒,日即腐敗,而國遂不可救;過於時者,叫囂狂擲,終無一成,或緣是以生他種難局,而國亦遂不可救。要之,亡國之咎,兩行均之。若夫明達沈毅之士,有志於執兩用中,為國民謀秩序之進步者,蓋亦有焉矣。顧亦於常識不足,於學理不明,於是勢不審,故言之不能有故,持之不能成理。欲實行焉,而悵悵不知所適。縱奮發以興舉一二事,又以誤其方略而致失敗者,項相望也。則相與懲焉,不復敢齒及變革。嗚呼!全國中言論家政治家,種類雖繁,究其指歸,不出於此三途。耗矣哀哉!今日千鈞一髮之時哉!同人有怵於此,愛創此報,命之曰《時》,於祖國國粹,固所尊重也,而不適於當世之務者,束閣之。於泰西文明,固所崇拜也,而不適於中國之程度者,緩置之。而於本國及世界所起之大問題,凡關於政治學術者,必竭同人邀識之所及,以公平之論,研究其是非利害,與夫所以匡救之應付之之方策,以獻替於我有司而商榷於我國民。若夫新聞事實之報道,世界輿論之趨向,內地國情之調查,政藝學理之發明,言論思想之介紹,茶餘酒後之資料,凡全球文明國報館所應盡之義務,不敢不勉,此則同人以言報國之微志也。雖然,西哲亦有言,完備之事物必產於完備之時代。今以我國文明發達,如彼其幼稚也,而本報乃欲竊比於各國大報館之林,知其無當矣。跬步積以致千里,百川學以放四海,務先後追隨於國家之進步,而與相應焉,斯乃本報所日孜孜也。吾國家能在地球諸國中占最高之位置,而因使本報在地球諸報館中,不得不求占最高之位置,則國民之恩我無量也夫!國民之恩我無量也夫!
發刊例
- 第一 本報論說,以公為主;不偏徇一黨之意見。非好為模稜,實鑒乎挾黨見以論國事,必將有辟於親好辟於所賤惡,非惟自蔽,抑其言亦不足取重於社會也,故勉避之。
- 第二 本報論說,以要為主。凡所討論,必一國一群之大問題。若遼豕白頭之理想,鄰貓產子之事實,概不置論,以嚴別裁。
- 第三 本報論說,以周為主。凡每日所出事實,其關於一國一群之大問題,為國民所當後意者.必次論之。或著之論說,或綴以批評,務獻芻蕘,以助達識。
- 第四 本報論說,以適為主。雖有高尚之學理,恢奇之言論,苟其不適於中國今日社會之程度,則其言必無力而反以滋病,故同人相勖,必度可行者乃言之。
- 第五 本報紀事,以博為主。故於北京天津金陵,均置特別訪事;其餘各省皆有坐訪。又日本東京置特別訪事二員,倫敦、紐約、舊金山、芝加哥、聖路易各一員,其餘美洲澳洲各埠皆托人代理。又現當日俄戰事之際,本館特派一觀戰訪事員隨時通信。又上海各西報,日本東京各日報及雜誌.皆購備全份,精擇翻譯。歐美各大日報,亦定購十餘家備譯。務期材料豐富,使讀者不出戶而知天下。
- 第六 本報紀事,以速為主。各處訪事員,凡遇要事,必以電達,務供閱者先睹之快。
- 第七 本報紀事,以確為主。凡風聞影響之事,概不登錄。若有訪函一時失實者,必更正之。
- 第八 本報紀事,以直為主。凡事關大局者,必忠實報聞,無所隱諱。
- 第九 本報紀事,以正為主。凡攻汗他人陰私,或輕薄排擠,借端報復之言,概嚴屏絕,以全報館之德義。
- 第十 本報待置批評一門,凡每日出現之事實,以簡短雋利之筆評論之。使讀者雖無暇遍讀新聞,已可略知梗概,且增事實之趣味,助讀者之常識。
- 第十一 本報每張附印小說兩種,或自撰,或翻譯.或章回,或短篇,以助興味而資多聞。惟小說非有益於社會者不錄。
- 第一十二 本報設報界輿論一門,凡全國及海外,所有華文報章共六十餘種,本報悉與交換。每日擇其論說之佳者,撮其大意敘述之,使讀者手一紙而各報之精華皆見焉。此亦各報館之通例也。
- 第十三 本報設外論擷華一門,凡東西文各報之論說批評,其關於我國問題及世界全局問題者,則譯錄之,如報界輿論之例。
- 第十四 本報設介紹新著一門,凡新印各書,每禮拜匯錄其目,及出版局名,定價數目,其善本加以評論,以備內地學者之採擇。
- 第十五 本報設詞林一門,詩言文詞之尤雅者隨錄焉。
- 第十六 本報設插畫一門,或寓意諷事,或中外名人畫像,或各國風景畫,或與事實比附之地圖,隨時采登。
- 第十七 本報設商情報告表一門,上海各行市價,專員採訪,詳細記載,外埠亦摘要隨錄。
- 第十八 本報設口碑叢述一門;其有近世遺聞軼事,雖屬過去,亦予甄錄,以供史料而資多識。
- 第十九 本報設談瀛零拾一門,凡世界之奇聞瑣記,足以新我輩之耳目者,亦間錄焉。
- 第二十 本報於京鈔及官私專件,取材務博,別裁務精,要者不遺,蔓者不錄。
- 第二十一 本報編排,務求秩序。如論說、諭旨、電報及緊要新聞,皆有一定之位置,使讀者開卷即見,不勞探索。其紀載本國新聞以地別之;外國新聞,以國別之。
- 第二十二 本報編排,務求顯醒。故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六號字模及各種圈點符號,俱行置備。其最要緊之事則用大字,次者中字,尋常新聞用小字。用大字者,所以醒目也;用小字者,求內容之豐富也。論說批評中之主眼,新聞中之標題,皆加圈點以為識別。凡以省讀者之目力而已。
- 第二十三 本報遇有緊要新聞特別電報,當發傳單,以期敏速。
- 第二十四 本報別類務多,取材最富。既用各小號字排入,尚慮限於篇幅,不能全錄,特於每日排印洋紙兩大張,不惜工資以求瞻博,而定價格外從廉。
- 第二十五 本館廣聘通人留局坐辦外,尚有特約寄稿主筆數十人,俱屬海內外名士,議論文章,務足發揚祖國之光榮。
《時評》專欄
在評論方面,《時報》除了《論說》外,另闢《時評》欄,經常配合當天重大新聞發表議論,篇幅短,時效性強,很引人看。一日數篇,分版設置,主要由三位編輯分別撰寫:陳景韓(冷)負責《時評一》,主評國家大事;包天笑負責《時評二》,主評各埠要聞;雷繼興負責《時評三》,主評本埠新聞。當時在國內,如此緊密配合時事新聞發表《時評》,它屬首創。
《小說》專欄
為了滿足文學愛好者的要求,該報另出「附張」,辟設了《小說》專欄。從創刊號起,每天必登小說一二篇,或章回、或短篇,分撰、譯兩種,以翻譯為主。
該報主張,發小說不但要「有味」,而且要「有益」。只有具備二者,才能稱得上是「開通風氣之小說」(《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當時《時報》譯介了不少世界文學作品,如法國科學幻想小說大師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當時譯名《環球旅行記》,載1905年12月);雨果的《悲慘世界》(譯名《逃犯》,載1907年8月);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譯名《海姆雷特》,載1910年4月5日)。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它又以《革命小說:九三年事跡撮要》為題,簡介雨果描繪法國大革命高潮場景的長篇小說《九三年》。並說此書「與我國現在情形均有關係,實驚心動魄之作也」,用以配合宣傳當時革命形勢的發展。
北大教授胡適曾在《十七年的回顧》中說:「《時報》出世以後,每日登載『冷』或『笑』譯著的小說,有時每日有兩種。冷血先生的白話小說,在當時譯界確要算很好的譯筆;他有時自己也做一兩篇短篇小說,如《福爾摩斯來華偵探案》等,也是中國人做新體短篇小說最早的一段歷史。」
對版式和版面的改進
《時報》首創現代的「對開報紙兩大張四版」的版式。版面創新方面,《時報》在汪康年的《時務日報》改革的基礎上,對欄目、標題、字體等,繼續進行改進和發展。之後它的改進為《申報》、《新聞報》等老資格報紙所仿行。
後期
1920年6月9日,《時報·圖畫周刊》創刊。它是中國第一個報紙攝影附刊[1]。1921年狄楚青逝世。《時報》由黃佰惠(黃承恩)接辦,着重報道體育、社會新聞,以消遣娛樂為主。抱着的政治色彩漸趨淡薄。1939年抗日期間,《時報》因上海淪陷和經費困難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