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侖召

昆都侖召,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烏拉山腳下,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

昆都侖召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
座標40°42′6.62″N 109°47′36.56″E / 40.7018389°N 109.7934889°E / 40.7018389; 109.7934889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開山時間1729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昆都侖召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8-0260-3-063
認定時間2019年10月7日
地圖
地圖

歷史

昆都侖召的前身是「介布仁」小廟,遺址在今小黃廟以北,約在1687年興建。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興建小黃廟。小黃廟本名「吉日嘎朗圖廟」(漢語意譯為「造福寺」),面闊16米,進深23米(包沿)。小黃廟前為經堂,後為佛殿,經堂為藏式建築,門樓帶有歇山頂抱廈式建築,佛殿為重檐歇山頂的漢式建築。小黃廟的藏式方殿內設有兩個後門,禮佛之後可從後門出殿。殿頂有藻井,平鋪許多彩繪佛像,圍牆通體為搗椒紅泥和黃泥彩塑的萬佛山(又稱須彌山)。主台供奉藏傳佛教四臂觀音,兩側及上方是藏傳佛教十八羅漢像。[2]

昆都侖召是清代烏拉特中公旗的旗廟,直屬清朝理藩院管轄。昆都侖召大規模建設竣工後,為迎接皇帝,將吉日嘎朗圖廟塗成了黃顏色,此後得俗名「小黃廟」,成為皇親以及各旗王爺禮佛之所。此後,烏拉特中公旗因受到乾隆帝關注,傾全旗之力修建該寺,共建設二十年,建成殿宇23座,喇嘛住房、加巴(後勤處)60多棟,白塔4座,形成了以朝克沁獨貢(大雄寶殿)為中軸線,東、西活佛府對應,庚毗廟(位於陰山南麓110國道以北)在後,東臨石門水、南臨黃河的格局。[2][3]

昆都侖召第一世東活佛甲木蘇桑布藏族人,生活於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是昆都侖召創始人之一。康熙末年,他來到烏拉特中公旗傳教,後又赴察哈爾多倫大廟研習佛法。據傳說,一日,乾隆帝到多倫大廟,經堂中為乾隆帝祈福的眾喇嘛正誦讀《甘珠爾》。乾隆帝走進經堂後,隨眾侍衛十分威嚴,領讀喇嘛緊張而無法繼續誦經。甲木森桑布隨即聲音洪亮地領讀,將面前的五穀祀米都噴灑到供桌上。為此,他獲得乾隆帝賞識,隨後又進行斗禪試慧,乾隆帝當即授予其「卻爾基」學位,還特別准許其可隨時赴北京面君,並可免行跪拜禮。甲木森桑布結束了在多倫大廟的學習後,便回到中公旗大規模興建昆都侖召。[1]其後,甲木蘇桑布赴北京覲見乾隆帝時,向乾隆帝匯報了昆都侖召建設之盛況,獲乾隆帝賜寺名「法禧寺」,並御賜膳召地數萬畝,還為昆都侖召120名喇嘛核定薪俸。因該寺位於昆都侖河畔,故俗稱「昆都侖召」。[3][1]

昆都侖召由東活佛、西活佛共同掌教。到21世紀初,東活佛已傳至第七世,西活佛已傳至第六世。第一世東活佛為雍正年間隨叔父一道來此地弘法的藏僧甲木森桑布,西活佛則是因為對建廟貢獻很大並且修行勇猛精進,被東活佛呈請乾隆帝御封的蒙古人。兩位活佛分別居住在昆都侖召的東、西活佛府,可能由此才分別俗稱東活佛和西活佛。昆都侖召的教務,是以擁有御賜卻爾基學位的東活佛為主,西活佛為輔,但是西活佛府的規模卻遠大於東活佛府。[2]

昆都侖召除藏文經卷外,還收藏有部分蒙古文經卷。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二十二日舉辦嘛呢會。[3]昆都侖召除修持佛法及舉辦法會外,還負責祭祀哈薩爾殿,哈薩爾是成吉思汗的胞弟。昆都侖召祭祀哈薩爾的儀軌,已被內蒙古自治區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

昆都侖內僧人以蒙古人居多。清朝,當地蒙古人游牧生活,沒有固定的學校供孩子上學。昆都侖召乃承載了學校的功能。在藏傳佛教的課程中,有五部學門,分別為聲明、因名、醫方明、工巧明、內明。昆都侖召有醫院的功能,歷代都出有名醫,第六世西活佛達賴傑桑布便是知名醫生。聲明學包括語言文字及翻譯,昆都侖召為當地各民族文化融合之所。在昆都侖召學習的中公旗蒙古人金巴道爾吉,曾在1846年至1849年著有《水晶鑒》一書,對民族團結及遏制蒙古各部戰爭發揮了作用。昆都侖召在清朝時,常住僧人1200多人,所以過去昆都侖召西側一直有個大型集貿市場。[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0年昆都侖召由烏拉特中旗劃歸烏拉特前旗管理,1965年又劃歸包頭。劃歸包頭之後,先屬昆都侖區,後又改屬包頭市郊區(今九原區)。2008年6月30日,按照包頭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新區劃,昆都侖召又歸昆都侖區。2006年,昆都侖召被定為第四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2019年10月7日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建築

昆都侖召原有殿宇27座,住房60多棟,占地面積160多畝。[3]到21世紀初,昆都侖召留存的古建築區占地面積148.8畝,廟前膳召地面積108畝,院牆內的文物保護區占地面積256.8畝;此外,喇嘛園子面積426.9畝;西側的居民區占地357.9畝,東側的鐵路橋梁公司占地672.1畝,採砂及邊隅之地109畝。鐵路以里、昆河以西、泄洪渠以北的文化景區,可開發面積1822.7畝。昆都侖召以北的烏拉山南麓庚毗廟附近3公里範圍,已在2007年被九原區確定為文保生態建設區。[2]

昆都侖召的建築大部分為藏式建築。[3]除小黃廟為漢藏結合式建築外,東西兩座活佛府的伙房等服侍人員住處,以及原朝克沁獨貢西北側的木質八角樓也有漢式風格。除小黃廟的外牆為青磚塗黃外,其餘殿宇及房舍的牆體全是以特製白色澆淋物覆蓋的土坯牆,最厚的牆體厚達1.7米。小黃廟後面,建有三座樣式及規格完全相同的白塔。在朝克沁獨貢的東南側接近昆河之處,有一座比小黃廟後面的白塔高大許多的時輪金剛塔,據喇嘛說,此塔有鎮水之功能。庚毗廟的位置與朝克沁獨貢呈南北垂直。活佛修行及休息的府第建於兩道自北向南延伸的小嶺的上端分岔處,像在一雙伸展着的手臂中,喇嘛稱其為「佛手相擁」。昆都侖召所在的山沿東西兩側是洪水衝出的山間河道,河道中有一眼十多米深的古井,喇嘛稱為「二龍戲珠」。庚毗廟正前方是兩山之間的南北通道,站在庚毗廟向南望,黃河與包頭市區盡收眼底。[2]

  • 朝克沁獨貢:有明柱60根,八進81間,占地面積1161平方米。正門西側彩繪四大天王等等。殿內有佛教故事壁畫,供奉着釋迦牟尼、多羅菩薩、宗喀巴塑像。天花板上繪有動物、龍鳳、花草、大寶雲紋等圖案。[3]五當召的千佛殿位於一層,而昆都侖召供奉着1000尊宗喀巴銅像的千佛殿則設在朝克沁獨貢的二層。[2]
  • 東活佛府
  • 西活佛府
  • 吉日嘎朗圖廟(小黃廟)
  • 庚毗廟:是昆都侖召最北面的一座廟宇,為昆都侖召歷代活佛閉關修行之所,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此後一直未修復。2005年5月初,昆都侖召廟管會同民族宗教部門在即將修復的庚毗廟前檢查時,發現庚毗廟的地宮已被盜掘,隨即報案。[5]
  • 天王殿
  • 哈薩爾廟
  • 小獨貢:在朝克沁獨貢的東北側,有一座與朝克沁獨貢式樣完全相同,但規模很小的小獨貢,已毀於文化大革命[2]
  • 王爺府:小獨貢東側是王爺府,獨門獨院,其內有一座二層藏式樓閣,為昆都侖召獨有。清朝時,旗王爺辦事及禮佛後,可在此下榻,院內設有馬廄。[2]
  • 藏經塔
  • 加巴(後勤處)
  • 同音廟
  • 小角亭[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