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達木丁蘇倫

曾德·達木丁蘇倫蒙古語Хатагин Цэндийн Дамдинсүрэн, Khatagin Tsendiin Damdinsüren;1908年—1986年),蒙古作家、語言學家。[1]

曾德·達木丁蘇倫
出生1908年9月14日
 清朝車臣汗部
逝世1986年
 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
職業作家、語言學家
語言蒙古語
國籍 蒙古人民共和國
代表作蒙古秘史》(翻譯為現代語言)

他也是蒙古國國歌作由曲人。

生平

曾德·達木丁蘇倫1908年生於車臣汗部(今東方省馬塔德縣)一個哈答斤牧民家庭,幼時受到良好的教育。1923年,達木丁蘇倫15歲時成為縣政府抄寫員。1925年參加蒙古人民革命軍,在團司令部負責文書工作。1924年參加蒙古人民革命黨。1926年任蒙古人民革命黨縣委書記。他曾經出席蒙古人民革命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蒙古革命青年團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1927年至1929年任蒙古《真理報》主編。1929年任蒙古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但又因被劃為富牧而遭免職。1930年至1932年,先後到集體農莊、科學研究所任職。[1]

1933年,赴列寧格勒學習5年,回國後被捕。1942年至1945年,任蒙古《真理報》主編。1946年至1950年,返回列寧格勒東方學院學習。1956年起,在蒙古的語言文學研究所任職,後因被指責有民族主義傾向而被免職。1961年成為蒙古科學院院士。[1]

學術研究

達木丁蘇倫主要研究蒙古語言文學,曾發表多篇論文。1941年將《蒙古秘史》翻譯為現代蒙古語。1942年與沙達布·魯布桑旺丹合作《俄蒙詞典》。1957年主編了三卷本《蒙古文學概況》,着重介紹了蒙古文學與民間文學和外國文學的關係。1957年出版《蒙古文學薈萃百篇》,編選了蒙古優秀古代作品並作了注釋。達木丁蘇倫還比較了《格薩爾王傳》的50餘種異文,並論證了該史詩與史實的關係。[1]

文學創作

《四篇小故事》(1928年)是其早期作品。小說代表作《被拋棄的姑娘》(1929)通過描寫包德勒和道林格爾在革命前的遭遇,反映了當時貧富懸殊的情況。長詩《我的白髮母親》(1934年)繼承了古典文學傳統,表現了對祖國的熱愛。[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史習成,蒙古囯現代文學,崑崙出版社,2001年,第19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