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1943年2月2日),別號繼光,筆名明曦,台灣哲學學者,原籍廣東省大埔縣,《鵝湖月刊》創辦人之一。畢業於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博士。曾任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教師,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系講師、副教授兼所長,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教與學》雜誌編輯,《鵝湖月刊》主編,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曾昭旭三歲時跟著母親四處逃難,七、八歲時從大陸逃到香港,並在九龍深水埗長沙書院(小學部)入讀小學[1],直至十二歲到了台灣。後來就讀建國中學完成六年學業,最初考上臺灣師大數學系,但考慮到當時臺灣省內沒有數學研究所,若想深造必須出國留學,家中經濟條件不夠,因此轉讀師大國文系。畢業且退伍後,回到師大唸研究所,在高明的指導下完成了碩士論文《俞曲園學記》,而在高明林尹兩位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 《王船山及其學術》。但學位並不是他的人生目標,曾昭旭真正的興趣在兩性關係,特別是關於愛情的問題。曾昭旭先是經由唐君毅認識宋明理學,再從王船山處接上了新儒家[2]

心性學與愛情學

曾昭旭認為,愛情學應是儒學或心性學的最新一階段發展或形式。龔鵬程說:「以仁道之實踐而言,愛情關係其實才是位居最核心或最高階的型態。當然因於其四無依傍、獨立自證,所以也是最難以圓成的型態。」[3]曾昭旭曾說:

儒家不是書齋的,因為這樣就沒有了時代感、新鮮感。當代心性內省遇到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兩性關係,特別是兩性關係中的愛情部分,所以我談兩性關係等於是最新的心性學的型態。孔子如果活在這個時代,也必然要談愛情問題,因為這是現代人最大的生命苦惱,你怎麼可能無動於衷?[4]

曾昭旭與王邦雄同樣關心的是具體的生活哲學,同樣熱心於民間講學,為一「街頭哲學家」。特別是儒家從前不大談論的愛情,處理現代社會中青年男女及中年夫婦的感情問題,是傳統心性論的再開發。

國中作文

2013年,曾昭旭評論國中基測作文(題目「來不及」)中,許多人寫到祖父母過世,這是因為國中生生活經驗不足,才會去寫祖父母死掉[5]。2015年,曾昭旭宣稱國中生在會考作文(題目「捨不得」)中寫到祖父母過世應該是虛構的,而且是在「『消費』阿公阿嬤」;相較之下,他認為自述弄丟手機的某篇文章才能得高分[6][7]

參看條目

參考資料

  1. ^ 曾昭旭. 我的美感體驗 道德美學引論. 臺灣商務. 2005: 3. 
  2. ^ 參考胡衍南〈現代人的心性導師--專訪曾昭旭教授〉
  3. ^ 龔鵬程〈兩先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1-06-01,龔鵬程的BLOG)
  4. ^ 見胡衍南〈現代人的心性導師--專訪曾昭旭教授〉
  5. ^ 蘋果日報,基測作文「來不及」 閱卷師:好多爺爺奶奶死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聯合報,作文「捨不得」一堆爺奶過世-教授質疑虛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自由時報,作文「捨不得」教授:「消費」阿公阿嬤得分不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