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琦(1605年—1648年6月22日),字瑤仲,號楚石,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明末抗清人物,官拜監軍推官。「寧波五君子」[1]之一,又與弟楊文琮、楊文瓚、楊文球皆為明朝而死,被稱為「甬上楊氏四忠」。「五君子」曾聯合部分反正清軍,密謀光復浙東,因人告密而失敗,楊文琦等皆被捕處決。魯監國追贈兵科都給事中,乾隆時,清廷令入祀忠義祠。

楊文琦
明末抗清志士
國家中國
時代明朝
瑤仲
楚石
職官監紀推官
兵科都給事中 追贈
族裔漢族
籍貫浙江寧波府鄞縣
出生1605年
浙江寧波府鄞縣
逝世1648年6月22日
浙江寧波府鄞縣
祠廟忠義祠
生員

生平

家世背景

楊文琦出身於浙江鄞縣名門楊氏,是嘉靖年間太僕寺卿楊美益的玄孫[2]。其先世有弘治、正德年間的名臣楊守陳楊守隨楊守阯[3]

抗清活動

楊文琦初入縣學,為生員,他雖然出身門閥世家,卻喜歡結交江湖上的豪傑之士,仗義疏財,以至家貧[4]。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南下,隨父楊秉鼐從軍[5]。後與弟弟楊文瓚一起前往福建謁見隆武帝朱聿鍵,隆武帝以其奏對稱旨,命為泉州府惠安縣訓導,不久升為監紀推官[6]。清軍入閩後,隆武帝被害,楊氏兄弟知事不可為,返回故里[7]

翻城之役

魯監國二年(1647年),華夏、王家勤、楊文琦、董德欽等反清人物,齊聚於屠獻宸家中,聯絡打算反正的清軍將領陳天寵、仲謨等,商量反清。楊文琦等潛入舟山,往見魯王監國朱以海,請求派兵協助,魯王命為監軍僉事,令張名振等率兵往助[8];楊文琦又與抗清軍事人物王翊有舊交,專門負責接應該路明軍[9]。但被居鄉的降臣謝三賓等告發[10],與事者皆被捕,被稱為「五君子翻城之獄」[11]。魯監國三年五月初二(1648年6月22日),楊文琦等被清廷殺害,魯王聞之,追贈兵科都給事中[12],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下令將楊文琦入祀忠義祠[13]

家庭

楊文琦父親楊秉鼐,曾率四個兒子一道從軍抗清。弟弟楊文琮、楊文瓚、楊文球三人,都為國而死,被合稱為「甬上楊氏四忠」[14],兩幼弟楊文珽、楊文玠遭清廷流放而死[15]。生母陳氏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病故,妻沈貞蓮,弟媳張玉如(楊文瓚妻),聞夫死皆自盡。後人贊其滿門忠烈,不墜家風[16]

詩詞

楊文琦絕命詩

生為大明臣,死為大明鬼。
鐵石磷可磨,貞心良獨偉。
七尺有根源,未肯自卑菲。
松柏吹寒風,矯然異凡卉。

他人詩作

《挽楊瑤仲廣文》[17]

明·張煌言

澤國由來已墜天,敢雲補缺有青氈。
欲逃東海波難挽,縱餓西山蕨亦膻。
屋上幾時曾集鵩,堂前從此不升鱣。
相遭猶記言珍重,豈意歸吟薤露篇。

引用

  1. ^ 顧誠《南明史》第十五章第二節:「『五君子』是史籍中一個不十分準確的概念,它實際上指的是華夏、王家勤、屠獻宸、楊文琦、楊文瓚、董德欽、董志寧等人在寧波策劃的反清密謀。」
  2. ^ 《同治鄞縣誌·卷三十九·人物傳十四》:「楊文琦,字瑤仲,號楚石,美益元孫。」
  3. ^ 《忠義錄》卷5《兩楊傳》:「其先文懿公守陳,與守隨、守阯並進士,歷位尚書,天下稱『浙江三楊』。」
  4. ^ 《鮚埼亭集外編》卷10《楊氏四忠雙烈合狀》:「推官尤喜交當世豪傑,以引進其諸弟,然家貧甚。」
  5. ^ 《南疆繹史摭遺·卷十二·舟山盡節江上殉事諸臣列傳》:「截江之役,太公親帥諸子從軍。」
  6. ^ 《同治鄞縣誌·卷三十九·人物傳十四》:「而同弟文瓚入閩,唐王臨軒試之,對言:『今日宜作馬上天子,未可狃承平積習。』王奇之,以明經上等即授惠安訓導,尋加監紀推官。」
  7. ^ 《忠義錄》卷5《兩楊傳》:「清兵負勝深入,而閩之悍將棄險退走,縱火大掠。文瓚知不可為,遂歸;文琦亦奔歸,兄弟相對哭。」
  8. ^ 《忠義錄》卷5《兩楊傳》:「丁亥秋,文琦潛入海謁監國。監國與語,奇其才,授監軍僉事,令定西將軍張名振,吏部尚書張肯堂,於臘月進兵,文琦與文瓚及山中諸帥為應。」
  9. ^ 《南疆繹史摭遺·卷十二·舟山盡節江上殉事諸臣列傳》:「文琦與大蘭寨主王翊最善,於是有五君子之難,而文琦獨主西南一道。」
  10. ^ 《南疆繹史摭遺·卷十二·舟山盡節江上殉事諸臣列傳》:「夏疏不甚防,己而果為三賓所告;陳、仲二將猶秣馬待應,而諸道兵已盡為官軍所截。」
  11. ^ 《小腆紀年附考》卷14:「文琦就訊,但言文瓚不與謀,請釋之養父,而自請速死。與夏、家勤、獻宸、德欽同就辟,所謂五君子翻城之獄也。」
  12. ^ 《同治鄞縣誌·卷三十九·人物傳十四》:「文琦遂與華夏同死,時戊子夏五月二日也,魯王贈文琦兵科都給事中。」
  13.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9。
  14. ^ 《小腆紀年附考》卷14:「楊文瓚得釋歸,三賓復構之,乃復逮辟;文琮以通海上趙彪事,死;文球以福寧之不守,與閣部劉中藻偕死:世又謂『甬上楊氏四忠』雲。」
  15. ^ 《繼甬上耆舊詩》卷10:「又其二文珽、文玠皆以四忠故遣戍,斃於道。」
  16. ^ 《鮚埼亭集外編》卷10《楊氏四忠雙烈合狀》:「而四忠雙烈出焉,遂以收三百年世臣之局。跡其一門被殲,不可謂不慘,然而為故國增重矣。」
  17. ^ 《張忠烈公集》卷4。
寧波五君子
華夏 | 王家勤 | 屠獻宸 | 楊文琦 | 董德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