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球球棒

板球球板 是板球運動中擊球手用來擊球的專門設備。它通常是由柳木製成的。首次提及板球拍的使用是在1624年。

球板的板面(blade) 是一塊有正反兩面的木板,正面也就是擊球面很平坦,背面在中央有突脊,球板正中央經常擊球的部分木料加厚。球板尾部連接一個圓柱形的球板手柄(handle),有點類似於 網球球拍,通過不同的接頭將兩部分連接起來。球板末端接近球柄的部分被稱作球板肩(shoulders),球拍底部被稱為球板尖(toe)。[1] 板球拍傳統上是由柳木製成,尤其是由一種俗稱為板球拍柳的白柳樹製成(Salix alba var. Caerulea),然後用生亞麻油(未煮過)進行處理。亞麻油有保護作用。這種被處理過的木材韌性極強並且耐衝擊、在板球的高速撞擊下也不會明顯變形,同時它的重量也很輕。手柄與球板連接處採用木材彎曲設計。這一設計是由查爾斯·理查森——布魯內爾的學生和塞文鐵路隧道的總工程師在19世紀80年代首創的。[1]

板球規則第6條規定,球拍長不能超過 38 英寸(965 毫米),球板寬不能超過 4.25 英寸(108 毫米)。重量雖無明確規定,但通常重 2 磅 8 盎司到 3 磅(1.1 至 1.4 公斤)不等。手柄通常覆蓋由橡膠或布套以增加摩擦力,球板表面通常有保護膜覆蓋。附錄 E 的板球規則對其規格有更精確的規定。[2] 現代球拍通常由機器製成,不過也有幾個手工製作的專家(英國有 6位,澳大利亞有2位),大多是為職業運動員製作的。手工製作板球拍的藝術被稱為 podshaving

板球拍也有過其它的形狀。在 18 世紀以前,板球拍有點像現在的曲棍球棍。這有可能是這項運動的起源。然而板球拍最初的形式也隨着時間的流逝不為人所知了。也有人說板球拍最早是牧羊人用的曲把拐杖。

直到板球規則在 19 世紀被規範化,三柱門通常很低,球在手臂下擊出(現在屬於違規),擊球手沒有保護墊。隨着比賽規則的更改,人們認為也許球拍也改變一下為現存公認最古老的板球拍是 1729年的板球拍,現在展於倫敦橢圓體育場的桑達姆室。

維護

 
現存最古老的板球拍可追溯到 1729年。請注意它的形狀,它與現代板球拍非常不同。

大多數新買的板球拍不能立即使用,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板球拍,它需要上油和敲打。這包括先給球拍上一層生亞麻子油,然後用舊板球或特殊的錘子擊打新球拍的表面。這可以壓縮新板球拍內部的軟纖維,降低球拍折斷的風險。[3]

變化/板球拍技術

澳大利亞板球運動員 Dennis Lillee曾於 1979年用了鋁製板球拍。英國隊隊長投訴它破壞賽球,經過與裁判員的討論,澳大利亞隊長格雷格·查珀爾敦促他使用木製球拍。[2],他們採納了墨爾本板球協會(MCC)的意見,這項技術使擊球威力增加但是不公平,並且不是所有的球員都能用這種新球拍。澳大利亞媒體並不輕易的接受這種說法,因為自龐丁用這種新板球拍以來為澳大利亞隊贏得了不少的跑分,而英國指責這是不公平比賽。

在此不久後,板球規則進行修訂,闡明板球拍的球板必須為純木質地。

丹增和彪馬(Puma)創造了超輕的碳制手柄,使更多的重量可以集中於球板。

2008年,Gray- Nicolls 試用雙面板球拍。[4]

2005年,翠鳥(體育用品公司)研發一種新型的由碳纖維增強聚合物製成球拍突脊的板球拍。它為球拍突脊和球板提供更強的支撐力,從而延長板球拍的使用壽命。首次在國際板球賽中使用這種新球拍的是澳大利亞的瑞奇龐丁。不過這種技術創新頗受爭議而遭國際板球協會(ICC)禁止。[5]

在IPL 2010(2010印度超級板球聯賽)中,由名為「貓鼬」的體育用品製造公司設計的「迷你貓鼬」球拍公諸於眾。該板球拍具有短而厚的球板,加長的手柄,球板與手柄的連接處隱藏在手柄中,這在長擊中擴大了擊球區。同時獨特的低重心使擊球速度提高,並且球板縮短了長度增加了厚度,意味着擊球時有更多的力量使球擊得更遠。安德魯西蒙茲、馬修·海登、斯圖爾特·法和朵朵史密斯使用這種球拍。但它確實有幾個缺點,因為它較短,所以不利於防禦性擊球,對於短球不能提供同樣的保護。這也就是說它可以幫助攻擊性的比賽,但以削弱防守為代價。這限制了它只適用於快速賽。因為 Twenty20 目的就是攻擊,而不是像錦標賽或冠軍賽那樣需要在較長的回合用巧妙的方式進行比賽。

請參閱

  1. ^ 1.0 1.1 Severn Tunnel (1). Track Topics, A GWR Book of Railway Engineering. Great Western Railway. 1935 (repr. 1971): 179. 
  2. ^ 2.0 2.1 Website by the OTHER media. Law 6: Bats. Lords.org. 2008-10-01 [200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9). 
  3. ^ Cricket equipment: Caring for your kit. BBC Sport. [2010-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2). 
  4. ^ Twenty20's latest swipe: a bat out of hell.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8-11-13 [200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0). 
  5. ^ ICC and Kookaburra Agree to Withdrawal of Carbon Bat. NetComposites. 2006-02-19 [201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