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是中國民間傳統美術工藝,指在青橄欖楊梅核桃核果的果核上微雕鏤刻的技術,也指用這種技術雕刻成的藝術品。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所藏橄欖核雕,內容為孩子們在跳山羊。

核雕是明代微雕的一大特色,果核質地堅硬,屬於立雕、浮雕。張袞《水南翰記》:「永嘉年間,以青梅雕刻脫核的花鳥,纖細可愛,以手擘之,玲瓏如小盒,闔之復為梅,謂之梅籃。李太白詩曰:『珍盤薦雕梅』,豈即梅籃歟?」。周暉在《續金陵瑣事》中記載:「成化間,一樂工能劉木為舟,大可二寸,篷、桅、櫓、舵咸具。二人對酌於中,壺觴飯燈滿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櫓,一人運舵,皆有機能動。置之水中,能隨風而行,略無欹側。一舟必需白金一兩。好事者競趨焉。」

核雕名家

明代核雕名家有王叔遠夏白眼邱山刑獻之等。魏學洢的〈王叔遠核舟記〉一文描寫王叔遠能在細小的核桃雕刻出一條船,船上有五人、八窗,明代夏白眼在一顆橄欖核上雕刻16個嬰兒,童身只有半粒米大,「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人稱一時聖手[1][2]

《清秘藏》記載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人,能於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

清代核桃雕藝人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人,屬於山東濰坊核桃雕。乾隆酷愛核雕,曾召杜士元入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今存有乾隆年間陳祖章的「赤壁夜遊橄欖核舟」,蘇東坡與客人坐艙內,舟上加上童子、舟子、舵手共計八人,祤祤如生,底刻《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

中國解放初期代表人物有:鍾元慶、趙林生、殷根福、須吟笙、鍾年福、蘇派核雕。

新一代蘇州舟山核雕領軍代表人物有:周春毅、馬志春(活佛)

發展現況

20世紀八十年代時,核雕還較為少見,但隨着專業核雕經營者的出現與收藏者人數的增加,逐漸形成了核雕市場 ,以北京規模最大。加上市場規模的擴大,政府的扶持,媒體的報道,核雕業迅猛發展。但隨着核雕業的發展,高檔核雕原料的匱乏成為一個顯著問題。

2008年,它被列入中國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3]

注釋

  1. ^ 高濂《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記載:「我朝宣德年間,夏白眼所刻諸物,若烏橄欖核上,雕有十六娃娃,狀米半粒,眉目喜怒悉俱。又如荷花九鷥飛去作態成於方寸小核,可稱一代奇絕。」
  2. ^ 張應文:《清秘藏》
  3. ^ 《文化月刊:文化產業(下旬刊)》 巧奪天工的核雕技藝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