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夫人
梁紅玉(1102年—1135年),是中國宋朝抗金人物,韓世忠之繼室。
梁紅玉 | |
---|---|
宋朝蘄王韓世忠之妻邠國夫人 宋朝女性軍事人物 | |
國家 | 北宋 |
姓 | 梁姓 |
名 | 紅玉 |
封號 | 安國夫人→楊國夫人→邠國夫人(追贈) |
出生 | 北宋崇寧元年 (1102年) 北宋淮安楚州北辰坊[來源請求](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淮城鎮新城村) |
婚姻名份 | 繼室 |
逝世 | 南宋紹興五年農曆八月二十六 (1135年10月6日) 南宋淮安楚州 |
墳墓 | 與其夫韓世忠合葬蘇州靈岩山下 |
親屬 | |
夫 | 蘄王韓世忠 |
夫之父 | 贈太師陳國公韓慶 |
夫之元配 | 譚國夫人白氏(追贈) |
夫之側室 | 蘇國夫人茅氏 蘄國夫人周氏 |
子 | 韓彥直 |
梁氏的主要事蹟記載於據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韓世忠列傳》、《續資治通鑑》等史書,以及韓世忠墓誌、神道碑《中興佐命定國元勳之碑》等文獻。而源頭可能是成書最早的《要錄》,《要錄》共有6處提到梁氏,主要涉及四件事。在她出生之地,人民建了祠堂,俗稱「七奶奶廟」,1982年,又在七奶奶廟原址上重建了「梁紅玉祠」,紀念這位中國古代傑出的巾幗英雄。
生平
受宋朝羅大經《鶴林玉露》的影響,和明朝錢謙益等人對韓世忠墓志銘的誤讀,傳統說法認為梁氏是淮安北辰坊人(一說原籍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宣和二年(1120年),因與方臘作戰不利,梁氏父親兄長均獲罪被殺,本人亦被貶為京口(今江蘇鎮江)歌妓。[1]後結識韓世忠,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爲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爲韓的正妻。
但這個傳統說法經現代學者考證後認為不確。羅大經的《鶴林玉露》是把韓世忠的數個夫人的事跡混淆起來,並張冠李戴所致。而梁紅玉也並非出自淮安,而可能是韓世忠的同鄉,同樣出自陝西軍戶。[來源請求]
兩人育有一子韓彥直(宋朝學者,受封蘄春郡公)。去世後,梁紅玉與丈夫韓世忠合葬於蘇州靈岩山下(在靈岩山的合葬墓裡還葬了韓世忠的其他三個妻子)。
主要事跡
- 傳詔平叛(《要錄》卷21):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金兵相繼攻下楚州、颺州,朝廷一片驚慌,在杭州護衛高宗的統制官苗傅勾結劉正彥叛反,想廢高宗立太子爲帝,但又害怕握有重兵的韓世忠前來討伐,就將梁氏和她的兒子作爲人質扣押起來。韓世忠由山東從海上南下秀州(今嘉興)救駕。當時的宰相朱勝非深知梁紅玉的爲人,就假意勸說苗傅,說韓世忠擁有重兵,不能與他爲敵,應當派梁紅玉去撫慰他,才是上策。苗傅認爲有道理,就奏明被挾制的皇太后,封梁氏爲「安國夫人」,並且親自向梁氏屈膝禮拜,備好鞍馬,請梁氏到秀州勸說韓世忠。梁氏假意應允,就帶着兒子飛馬出城,第二天就到了秀州,與韓世忠商討對策。不久,韓、梁約集了四方兵馬,里應外合,一擧平定了苗、劉之亂,維護了南宋的政權,歷史上稱之爲「餘杭之難。」韓世忠因救駕有功,高宗親賜「忠勇」二字予韓並擢升爲檢校少保、武勝昭慶軍節度使;稱梁氏「智略之優無愧前史,給內中俸以示報正」,給予功臣之妻俸祿,梁氏爲第一人。
- 黃天盪之戰(《要錄》卷32):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韓世忠和梁氏奉命鎮守京口,恰逢金兵來犯,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夫婦倆經過周密部署,與金兵在鎮江金山下會戰。梁氏身先士卒,登上十幾丈高的樓櫓,冒着流矢,「親執桴鼓」指揮作戰,金兀朮被堵截在黃天盪裡48天,後來,金兀朮從江上逃跑。梁氏上表彈劾。高宗深為撫慰,褒獎甚寵,為韓世忠加官進爵,並封梁氏爲「楊國夫人」。(梁氏上表彈劾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所增加的情節:梁夫人戰後上書皇帝,奏「世忠失機縱敵,乞加罪責。」)
- 夫妻二人共守楚州(《要錄》卷87):
紹興五年(1135年)三月,任淮東宣撫使的韓世忠移屯楚州,經過戰亂的浩劫,楚州已滿目瘡痍,軍民糧食匱乏,居無屋。「世忠披荊棘,立軍府,與士同力役,其夫人梁氏親織薄爲屋」,現流傳之梁紅玉在挖蒲兒菜充饑應指此事。
- 死後賜銀(《要錄》卷92):
紹興五年八月丁卯條有一句:「淮東宣撫使韓世忠妻秦國夫人梁氏卒,詔賜銀帛五百疋兩」。關於梁氏的結局,《淮陰市志》及其他資料顯示:梁紅玉和韓世忠鎮守楚州十餘年,後來因岳飛蒙受莫須有之冤,遂辭去軍職歸隱蘇州。並且說梁紅玉卒於1153年,比韓世忠還晚兩年。此說法可能是源於《雙烈記》。但《要錄》清楚地記載,梁紅玉在和韓世忠移屯楚州後僅五個月就亡故了,時間是在1135年10月6日(農曆八月二十六日)。
影視作品
電影
電影名 | 飾演演員 |
電視劇
電視劇名 | 飾演演員 |
外部連結
- ^ 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三出:小字紅玉。真箇是蓮臉星眸。蛾眉蟬鬢。窈窕身軀。溫柔情性。最善吹彈歌舞。更精翰墨丹青。一時豪貴英賢爭賞。無論京都遠近馳名。只是我那女兒別是一般行徑。全非門戶心情。不肯迎人接客。只願裙布荊釵。咳。卻是怎了。身邊又無三個兩個。並無別樣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