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木行動
背景
1944年春,芬蘭人正在尋覓他們可以接受的退出繼續戰爭的辦法,這令依舊在芬蘭北部存放了大量物資的德國人警惕起來。1944年4月,德方開始瘋狂偵查、構築防禦陣地,以防備南邊可能出現的威脅。[1][2]
計劃
1944年4月9日,德方將行動代號定為「樺木」。行動主要目的是保護位於佩琴加的鎳礦。計劃包含數個階段,第一階段的行動暗號是「畫下伐木記號」(Birke anschlagen),在該階段里,德方將撤離軍需補給。第二階段的行動暗號是「伐倒樺木」(Birke fällen),德軍將在該階段中撤退至第一防禦戰線,同時實施焦土政策。最後階段的行動暗號是「碾碎樺木」(Birke zerkleinern),德軍部隊將在該階段里向羅瓦涅米周邊的防禦陣地進發。[3]
行動
在芬蘭方面向德方告知意圖後,德方於1944年9月3日發動第一階段行動。儘管在計劃里,第一階段中的撤離行動需要兩周時間,但德國人加快了步伐,在9月4日就啟動了第二階段。第20山地集團軍成功將大量軍事資源向南邊轉移,並順利地向挪威撤退。[3][4][5]
結果
德方發現,己方存儲的鎳礦資源比較充裕,而且又在奧地利發現了新的礦藏,因此,守住佩察莫地區或者拉普蘭區區的重要性大幅下降。與此同時,德方也意識到防守芬蘭北部地區在後勤和軍事方面過於困難。鑑於這些因素,希特勒於1944年10月4日准許德軍結束樺木行動,轉而開始北極光行動,放棄芬蘭北部,開始在挪威特羅姆斯郡的靈恩構築防線。[6][7]
參考文獻
- ^ Ahto (1980) p. 37
- ^ Lunde (2011) p. 322-325
- ^ 3.0 3.1 Ahto (1980) p. 38-41
- ^ Ahto (1980) p.70,
- ^ Lunde (2011) p.327
- ^ Ahto (1980) p. 92-99
- ^ Lunde (2011) p. 342-343
- Ahto, Sampo. Aseveljet vastakkain - Lapin sota 1944-1945 [Brothers in arms against each other - Lapland War 1944-1945]. Helsinki: Kirjayhtymä. 1980. ISBN 951-26-1726-9 (Finnish).
- Lunde, Henrik O. Finland's War of Choice: The Troubled German-Finnish Alliance in World War II. Newbury: Casemate Publishers. 2011. ISBN 978-1-61200-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