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唐人街

漢堡唐人街或者漢堡中國城(德語:Hamburger Chinesenviertel)是曾位於德國漢堡聖保利的一處唐人街。漢堡唐人街最初在1890年代開始形成規模,在1920年代達到巔峰,一時成為了德國最大的華人社區,並以中西合璧的娛樂產業成為了享譽全德的一景。納粹黨上台後,德國政府開始對漢堡唐人街施壓,迫使大量華人離開,並最終在1944年的「中國人行動」中將其清除。從此漢堡乃至整個德國再也沒有出現過成規模的唐人街。

2013年漢堡聖保利首飾街的漢堡唐人街原址,已經面目全非,只有一塊紀念牌上記載着過去的歷史

鼎盛時期

 
《有軌馬車上的中國人》(Chinesen in der Pferdebahn),克里斯蒂安·威廉·阿勒斯德語Christian Wilhelm Allers為1889年小說《雅典狂歡》(Spreeathener)所作的版畫插圖
 
位於漢堡奧爾斯多夫墓園英語Ohlsdorfer Cemetery中的華人公墓,由蔣作賓題字

直到冷戰末期,居住在德國的中國人(相比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數量始終並不多,在德國的影響力也有限,僅僅在漢堡、不來梅柏林這幾個大城市形成了具規模的華人社區。最初到達德國的中國人多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自廣東浙江的船員水手,這些人在抵達德國後,通常會在船隻維護、裝貨的時候上岸休假一段時間。久而久之,在漢堡和不來梅這樣的德國北部港口城市便開始出現了中國人的聚集區。位於漢堡中區聖保利的漢堡唐人街最終成為了德國最大的華人社區。漢堡唐人街位於聖保利的主幹道繩索街旁,從首飾街(德語:Schmuckstraße)到大自由街(德語:Großer Freiheit)的一片區域。當1921年中國駐漢堡總領事館設立時,此處已有超過2000名華人居住,除了職業水手,絕大多數華人都以餐飲業和娛樂業為生,經營着大量的中餐館、酒吧、咖啡館和歌舞廳,除此之外也有諸如鴉片館和賭場之類的非法場所,管理着鴉片和武器的走私貿易。雖然規模遠不比同時期著名的倫敦洛杉磯唐人街英語Chinatown, Los Angeles,但結合了中國飲食和西方娛樂的漢堡唐人街依然很受德國當地人的歡迎。到1920年代,混亂神秘又熱鬧非凡的漢堡唐人街已經成了享譽全德的著名景點。[1]

20世紀初的著名德國作家庫爾特·圖霍夫斯基就在他的書中對漢堡唐人街有過生動的描述:

在中國餐館裡,全體員工與顧客們一邊唱一邊跳,所有人齊聲地咆哮着。
— 《午夜十二點半的繩索街》(Auf der Reeperbahn nachts um halb eins)1927年

路德維希·于爾根德語Ludwig Jürgens這樣的很多德國人來說,充滿了東方異域風情的漢堡唐人街一直便是一個神秘的所在:

聖保利的中國依然還是那一副安靜、平和、永遠微笑的面容,但沒人能確定這到底是不是他的真面目。首飾街邊的房間全是黃種人的家,每一個地窖壁牆或者大門上方都透着那種奇藝的感覺。窗戶都緊緊閉着,偶爾才會射出一束狹窄昏暗的燈光,或者一個人影轉瞬即逝,但沒有絲毫聲音能傳到窗外。所有的一切都半掩在一層神秘的面紗後……她到底是想沉浸在鴉片的迷幻中,還是跑去追尋其第二大愛好賭博,沒人知道。
— 《中國城》(Chinesenviertel)1930年

當地針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一直存在,一些德國人對唐人街內暗藏的黑幫和走私犯深感不安(雖然唐人街內的確存在非法活動,但實情往往被誇大),1925年右翼保守的的《德意志報》甚至還將中國移民稱之為「黃禍」[2]。但因為20世紀初如火如荼的中德合作,德國官方並沒有對華人採取太過份的制裁手段。隨着1920年代初中國總領事館在德國的建立,中華民國政府方面也得以通過官方渠道為德國華人提供法律保護。德國的第一個正式華人協會「水手館」便於1929年的雙十節由德國華僑陳紀林在漢堡唐人街成立[3]

納粹迫害

1944年5月13日,蓋世太保針對漢堡唐人街展開了代號為「中國人行動」(Chinesenaktion)的大規模抓捕。儘管水手館的領袖陳紀林通過在納粹當局內部的眼線事先探聽到風聲,並組織了超過100名華人逃離,但還是有129名華人和少數與華人同居的德國女人留在首飾街[3]。這次中國行動由阿爾伯特·施韋爾姆(Albert Schwelm)的漢堡蓋世太保負責,從封鎖周邊道路到挨家挨戶的搜捕共動用超過200名漢堡警察和蓋世太保人員,比首飾街最後剩下的居民總數還要多。在這次行動中,以「通敵罪」被集體逮捕的最後一批129名德國華人先是被押送到著名的漢堡第15號戴維警局德語Davidwache,之後又被轉移到霍爾斯滕格拉斯大街(Holstenglacis Straße)的漢堡拘留所德語Untersuchungshaftanstalt Hamburg,最終被關入了福爾斯比特監獄德語Justizvollzugsanstalt Fuhlsbüttel(該監獄的一部分曾被改裝成納粹集中營)[4]。華人囚犯們在這裡受到蓋世太保的殘酷虐待,不少人都死於獄中[5]。在行動中因與華人同居被捕的德國女性(她們或是華人的女友或妻子,或只是華人的朋友)也被納粹當局冠以「中國蕩婦」的名號,以「種族褻瀆英語Rassenschande」罪將其送往集中營,這些婦女的具體姓名以及人數已經無從查找[6]

1944年9月,約60至80名華人囚犯從福爾斯比特監獄轉到威廉堡的明日勞動營德語Arbeitserziehungslager Langer Morgen,使得明日勞動營成為納粹德國最大的華人囚犯集中地。勞動營內的政治犯們被強迫參加漢堡和附近地區的勞動,或在工廠中從事低等工作,或在郊外為國防軍和警察部隊挖掘工事,實際上就是形同奴隸使用。根據納粹官方文件可以確認,因虐待和勞累過度在勞動營中遇難的華人為17名,然而由於在戰爭末期德國動盪,記錄混亂而且大量檔案丟失,真正的死亡人數可能要高得多。[4][7]

戰後結局

 
如今坐落於離首飾街不遠的保羅-盧森街(德語:Paul-Roosen-Str.)上的香港飯店

當中國國民政府在戰後開始收容在德華人時,只確認了148名中國行動中的倖存華人。這些倖存者們絕大多數都選擇回到中國,僅有少數人依然決定留在德國。其中之一的便是張添林,他在中國行動後被關在福爾斯比特監獄,後又輾轉多個勞動營和集中營。張添林在1945年4月18日從德國北部基爾的勞動營獲釋後,回到已經沒有華人的漢堡唐人街,並開辦了戰後德國的第一家中餐館(戰前德國所有的中餐館和華人旅館都已由納粹摧毀)。張添林在1983年(也有一說1981年)去世後,這家名叫「香港飯店」(Hong Kong Bar)的小旅館由其女張雪芳(Marietta Solty)繼續經營,至今仍然營業,是當地不少老水手們喜歡聚集的地方,也是曾經在20世紀初名噪一時的漢堡唐人街所留下的最後痕跡。張雪芳於2021年6月7日去世,享年78歲。[8][2][9]

以張添林為首的一些中國行動的華人倖存者戰後曾向聯邦德國政府申請賠償,或者至少退換蓋世太保和納粹當局沒收的個人財物,卻遭賠償辦公室(Wiedergutmachungsamt)拒絕,理由是中國行動並非納粹大屠殺的一部分。法院最終也判定蓋世太保和漢堡警察在1944年針對中國人的大規模抓捕有着非納粹種族主義的正當政治理由,所以中國行動只是一次「普通的警察行動」,德國政府沒有義務為受害者賠償。儘管張添林有着德國前政治犯委員會德語Komitee ehemaliger politischer Gefangener納粹政權受害者協會德語Vereinigung der Verfolgten des Naziregimes – Bund der Antifaschistinnen und Antifaschisten的正式會員身份,此事最終仍然不了了之。[6][2]

雖然因為納粹時期政府對華人的迫害使得德國在戰後已經基本上沒有了華人的蹤跡,中國人向德國的移民和留學並沒有因此減少。僅在二戰剛剛結束後的1947年,西德占領區便已統計有中國居民180人,東德則有67人。在1960年代,又開始有大量歐洲華人搬入西德,柏林和漢堡又出現了華人密集的居住區,然而唐人街始終沒能再在德國建立起來。漢堡唐人街的往事,如今也成了只有地方史學家和愛好者們才會研究的冷門話題。2009年,康斯坦茨應用技術大學德語HTWG的四名學生製作了一部名為《陌生的家鄉》的紀錄短片,採訪張添林之女張雪芳,圍繞香港飯店講述了漢堡唐人街的故事。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將該片評為「2009/2010中德科教年最佳影片」,並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德國館播放[10]。2012年9月,漢堡的聖保利檔案館邀請德國歷史學家、漢堡當代歷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德國華人史的專家拉爾斯·阿曼達德語Lars Amenda為關於漢堡唐人街的一塊新紀念牌撰寫了一篇簡介,這塊紀念牌如今就立於漢堡唐人街原址上。2021年6月28日,德國的「絆腳石」項目在唐人街原址的街道地面上安放了寫有13名遇難華人名字的「絆腳石」,紀念納粹德國對漢堡華人的迫害[9]

參考文獻

  1. ^ Lars Amenda(拉爾斯·阿曼達). Von China auf die Große Freiheit: Chinesische Migration in Hamburg im 20. Jahrhundert(从中国到大自由街:20世纪汉堡的中国移民). Webmap Hamburg Global. 2013年6月6日 [2016年5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3日) (德語). 
  2. ^ 2.0 2.1 2.2 Huhtasaari, Hanna(漢娜·霍塔薩里). Hamburgs vergessene Chinatown - Opium und Pils vom Fass(汉堡被遗忘的唐人街:鸦片与比尔森生啤). 明鏡在線. 2008年6月9日 [2016年5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5月8日) (德語).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Hanna」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3. ^ 3.0 3.1 鳳凰網歷史頻道綜合報道. 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年:有多少中国人死于集中营?. 鳳凰網. 2015年1月27日 [2016年5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11日) (中文). 
  4. ^ 4.0 4.1 首饰街唐人街纪念牌. 維基共享資源. 2013年3月17日 [2016年5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21日).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wiki」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5. ^ Amenda, Lars(拉爾斯·阿曼達). „Chinesenaktion“. Zur Rassenpolitik und Verfolgung im nationalsozialistischen Hamburg(“中国行动”:国家社会主义汉堡的种族政治和迫害). Zeitschrift des Vereins für Hamburgische Geschichte(漢堡歷史協會期刊) (漢堡: 漢堡歷史協會). 2005年, 91. ASIN B00KQ4PEWE (德語). 
  6. ^ 6.0 6.1 Amenda, Lars(拉爾斯·阿曼達). Fremde - Hafen - Stadt: chinesische Migration und ihre Wahrnehmung in Hamburg 1897 - 1972(陌生人-港口-城市:中国移民及汉堡对其的态度1897-1972). 慕尼黑: Dölling und Galitz Verlag. 2006年. ISBN 978-3-937904-36-8 (德語). 
  7. ^ Hücking, Renate(雷娜特·赫金); Launer, Ekkehard(埃克哈特·勞納). Chinatown – Keine große Freiheit(唐人街——并不很自由). Tuten & Blasen - Hamburger Hafenrundfahrten durch acht Jahrhunderte(嘟嘟吹吹:八个世纪的汉堡港湾游). 漢堡: Galgenberg Verlag. 1989年. ISBN 3-925387-42-0 (德語). 
  8. ^ 陳磊. 冉文娟 , 編. 德国唐人街:汉堡“小中国”的兴起与衰落(组图). 中國僑網. 2014年9月19日 [2016年5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9日) (中文). 
  9. ^ 9.0 9.1 彭大偉. 汉堡唐人街旧址安放“绊脚石”纪念纳粹“中国人行动”遇难者. 中國新聞網. 2021-06-29 [2021年8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30) (中文). 
  10. ^ Hoss, Tobias, Eva-Maria Kreuzer, Fabia Schubert. Fremde Heimat (陌生的家乡). Hannes Ruß Konzeption & Gestaltung. 2011年 [2016年5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8日) (德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