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樟輕便車路
歷史
建於民國5年(1916年),由大埔縣人楊俊如、蕭亦秋等倡議湊建。起點站在汕頭鹽埕街頭,終點站原計劃為澄海東里(原名東隴)的樟林,然後再延伸到饒平縣黃岡。汕樟輕便鐵路分為幾個時期修通:1918年由汕頭通車到澄海下埔,次年11月延伸澄海外砂,1920年12月延至外砂橋站,1923年1月最後修到澄海縣城蓮陽河邊的埔美站,全長共18.5公里。運行方式為由人力驅動台車運行的人車軌道。因經濟等因素,輕便鐵路並沒有按原計劃修建到樟林。1932年10月,當局以「妨礙市內交通」為由,由澄海縣人陳少文、蔡時帆等改為公路。至抗日戰爭暴發,其歷史使命宣告結束。現汕頭市內,只留下「汕樟路」街名和輕便車頭地名。[1]
車站
汕樟輕便車路沿途共設置汕頭、金砂、東墩、浮隴、鷗汀、下埔、外砂和澄海八個站。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汕頭市地名委員會、汕頭市國土房產局 (編). 汕头市地名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5.12: p376. ISBN 750113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