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指流行於長江下游以上海為中心地區(包括蘇南、浙西)的器樂作品。「絲」是形容用絲做弦的弦樂器,如二胡琵琶等;「竹」是形容用做的管樂器,如笛子等。除此之外,常用的樂器還包括揚琴三弦等。

江南絲竹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太倉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
分類傳統音樂
序號71
編號項目Ⅱ-40
登錄2006年

江南絲竹曲調悠閒纏綿,秀雅悠揚,風格典雅華麗,其傳統技法強調「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等。笛子和北方短而高亢的「梆笛」不同,是長的「曲笛」(或者用較細的絲竹笛(班笛),吹奏的樂聲綿軟,和二胡等樂器配合非常和諧。著名的曲目有《三六》、《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行街》、《四和如意》、《雲慶》、《歡樂歌》、《中花六板》,號稱「八大名曲」[1]

歷史

明代,江南絲竹出現於江蘇蘇州。清咸豐庚申年(1860年)開始流行。清末遍及江、浙、滬地區。道光年間的《嘉興府志》對其名提出了解釋:「采蘇杭之絲,截洞庭秀竹,變吳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絲竹也」。不過正式定名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1]

特色

江南絲竹的音樂屬支聲復調,不同樂器可以自由加花、變奏。它與崑曲有一定的關係,以至於有人認為它發源於崑曲。不過江南絲竹八大名曲和崑曲的曲牌並沒有聯繫。崑曲主奏樂器是笛子,而江南絲竹則是笛子、二胡同為主奏樂器,琵琶揚琴等伴奏樂器都有各自的發揮。它與十番鑼鼓的關係更近,十番鑼鼓的套曲《鑼鼓四合》與《四合如意》相似。[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李陽,論江南絲竹及其傳承與發展,劇影月報,2015年第5期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