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冢書

竹簡

汲冢書,是中國西晉初年(280左右),在汲郡(今河南省衛輝市附近)出土的一批竹簡的總稱。

當時,汲郡的盜墓客不準(不,姓氏,音fōu[1][2][3])盜掘一座戰國時期的魏國古墓(魏襄王魏安釐王),發現了一批竹簡。但不準本人並未意識到其價值,曾經點燃部分竹簡,以作照明之用。[4]不久,當地政府得知古墓被盜,整理了散落竹簡,共計十餘車、七十五卷以上,全文約古字十餘萬言。[5]

經過荀勖傅瓚衛恆束皙等人的整理,從竹簡殘片中發現了多種先秦著作,其中重要的有《竹書紀年》《瑣語》《國語》《易經》《穆天子傳》等。汲冢書中大部分內容至今已失傳,完整流傳下來的只有《穆天子傳》,至於《竹書紀年》《汲冢瑣語》和《歸藏易》只存有輯佚本,汲冢中出土的《周書》則與漢代流傳的《逸周書》匯編在一起。

汲冢書的出土對現代學術的影響可以與郭店竹簡相提並論。[6] 雖然汲冢書中大部分內容至今已失傳,但修復工作中鑑定大量異體字、整理殘缺竹簡以及在當時文獻中尋找相似之處的工作,重新激發了荀勖時人對古文字的興趣,如呂忱在《說文解字》的基礎上作《字林》,郭璞為《爾雅》《三蒼》《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等作注,張華作《博物志》,等等。

出土古籍

以下按陳夢家《汲冢竹書考》考証排列。

  • 史類
    • 紀年》12篇(《晉書》作13篇,據《隋書·經籍志》,多出的1篇為晉人所作的《竹書異同》),記夏以來至魏襄王二十年史事。已佚,有明代所作《今本竹書紀年》及現代學人所輯《古本竹書紀年》2種。
    • 周書》,篇數不可考。已佚。
    • 國語》3篇,言楚、晉事,與今本《國語》類似。已佚。
    • 生封》1篇,帝王所封。已佚。
  • 地理類
    • 梁丘藏》1篇,上部記魏國世數,下部言丘藏金玉事。已佚。
    • 圖詩》1篇,畫贊之屬。已佚。
  • 卜筮類
    • 易經》2篇,與《周易》上下經同。已佚。
    • 易繇陰陽卦》2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已佚。
    • 卦下易經》1篇,似《說卦》而異。已佚。
    • 公孫段》2篇,公孫段與邵陟論《易》。已佚。
    • 師春》1篇,作者師春,書《左傳》諸卜筮事。已佚。
  • 小說類
  • 雜類
    • 大曆》2篇,鄒子談天類。已佚。
    • 繳書》2篇,論弋射法。已佚。
    • 》3篇,內容類似《禮記》、《爾雅》、《論語》。已佚。
    • 周食田法》,篇數不可考。已佚。
    • 論楚事》,篇數不可考。已佚。

以上合計68篇,另有7篇簡書折壞,無法確認篇名,合計75篇。

《晉書·束皙傳》原文記載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益干啟位,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卦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公孫段》二篇,公孫段與邵陟論《易》。《國語》三篇,言楚、晉事。《名》三篇,似《禮記》,又似《爾雅》、《論語》。《師春》一篇,書《左傳》諸卜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也。《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也。《梁丘藏》一篇,先敘魏之世數,次言丘藏金玉事。《繳書》二篇,論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曆》二篇,鄒子談天類也。《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遊行四海,見帝台、西王母。《圖詩》一篇,畫贊之屬也。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冢中又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寸。漆書皆科斗字。初發冢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缺,不復詮次。武帝以其書付秘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皙在著作,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遷尚書郎。

參看

注釋

  1. ^ 參見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4%B8%8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康熙字典·不》引《正字通》:「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3. ^ 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五》(南宋·鄭樵):「不氏:甫鳩切。晉時有汲郡人不准,發魏襄王冢得竹書科斗文者。」
  4. ^ 《晉書·束晳傳》:初發塚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劄,文既殘缺,不復詮次。
  5. ^ 《晉書·武帝紀·咸寧五年(279)》: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冢,得竹簡小篆古書十餘萬言,藏於祕府。
  6. ^ Shaughnessy,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