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突厥主義

泛突厥主義(又稱大土耳其主義)是由十九世紀的韃靼知識分子萌發的文化和政治統一民族主義運動。泛突厥主義最初是用來抵抗泛斯拉夫主義,主張通過教育和文化自治,團結使用突厥語的民族。當時在歐洲也興起了民族主義浪潮,這極大地刺激了韃靼知識分子。泛突厥主義的主要目標是在政治、文化、語言上統一突厥民族,建立一個西起亞得里亞海、東至中國新疆、甘肅和青海的「大突厥國」[1]

突厥語民族分布
突厥語國家(深藍色)和地區

最早的泛突厥主義在1804年由一個韃靼神學家庫薩維提出,呼籲伊斯蘭教的現代化建設,這是扎吉德。1843年開始了世俗教育改革。1880年代,在伏爾加河,發展了新伊斯蘭運動。泛突厥主義者認為由土耳其到阿爾泰山有一突厥帶,生活很多突厥人。

泛突厥主義與圖蘭主義相似。圖蘭低地是在伊朗的東北,鹹海以東、以南的一塊平原。傳說這裡是一切突厥人的發源地。他們指圖蘭人是突厥人的後代。曾有一陣子,土耳其帝國為縮小與歐洲臣民的差距,提出圖蘭雅利安人的說法,就是指突厥人是圖蘭人後人。圖蘭是菲爾多西列王紀中提到的與伊朗相對立的另一方,大致相當於伊朗東北的廣大區域。匈牙利人提出的圖蘭的範圍則更大,甚至包括蒙古芬蘭

俄羅斯帝國境內的韃靼民族知識分子利用文化認同意識,激發民族主義的團聚力,通過教育和語言改革,試圖將操突厥語的各民族團結成為一個統一的「突厥民族」,以抵制帝俄政府。克里米亞韃靼人加斯普林斯基於1883年明確提出:俄羅斯的突厥人應該「在語言上,在思想上和在行動上聯合起來」,他是泛突厥主義之父。其繼承人優素福·阿克楚拉提出把所有突厥民族合併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而在土耳其,有一重要人物齊亞·格卡爾普,寫了一本書,名為《突厥主義原理》,提出突厥主義的三階段,第一階段統一使用烏古斯語支土耳其人土庫曼人阿塞拜疆人,第二階段是使用欽察語支的突厥民族,遠期理想是圖蘭。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嘗試建立一個突厥人帝國,取代在歐洲的失地。1917年十月革命後,哈斯皮拉里等流亡土耳其。於是,「泛突厥主義」被一些鄂圖曼帝國的知識分子接手,改變成恢復鄂圖曼帝國昔日強大輝煌的民族復興運動的精神支柱,並向世界傳播。其中一個特別提倡泛突厥主義的人物是恩維爾·帕夏,鄂圖曼的戰爭部長和署理總司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他成為在中亞發生的巴斯馬奇起義的領導者之一,反抗俄羅斯帝國和蘇聯的統治。

在蘇聯時代與凱末爾時代,泛突厥主義受壓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又被提出,納粹黨人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曾經想在中亞設一突厥斯坦總督轄區,分割蘇聯。

泛突厥主義在中國新疆有一定影響,泛突厥主義者一直稱新疆為東突厥斯坦

現時許多新的泛突厥主義者把注意力集中於建立一個經濟一體化的突厥聯盟,由各個突厥裔國家組成,希望形成一個類似歐洲聯盟的經濟及政治聯盟。2000年,土耳其主管中亞經貿事務的部長提出仿效阿拉伯國家聯盟體制建立一個突厥國家聯盟,受到俄羅斯的嚴重警告和反對。

新疆社會科學院中亞研究所所長潘志平認為,泛突厥主義有文化與政治兩種,政治上失敗了,但文化上仍在進行[2]

參考文獻

引用

  1. ^ 泛突厥主义:一个需要警惕的土耳其幻梦. 遼寧黨校報. 2009-07-30 [2016-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2. ^ 潘志平. 论土耳其与泛突厥主义. 史學集刊. 2004, (04): 60–68. 

來源

  • 伯納德·劉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中亞的民族關係-歷史、現狀與前景〉
  • Jacob M. Landau. 《Pan-Turkism: From Irredentism to Cooperation》. Hurst, 1995. ISBN 1-85065-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