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努克廟

海努克廟蒙古語稱「海努克都綱」,漢語俗稱「銀頂寺」,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一座準噶爾汗國時期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

海努克廟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簡介

興建

1727年,噶爾丹策零繼位為準噶爾汗,倡導黃教,自西藏扎什倫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等寺請來不少高僧到衛拉特蒙古,大概在該時期,在伊犁河北岸興建了固爾札都綱,在伊犁河南岸興建了海努克都綱。蒙古語「固爾札」意為「盤羊」,據說因此廟用盤羊角裝飾而得名;蒙古語「海努克」意為 「氂牛」,據說因此廟用氂牛角裝飾而得名。藏語「都綱」意為「大經堂」,是喇嘛們誦經之所,後來逐漸演變成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形式之一「都綱法式」,即平面呈「回」字形,中央為大經堂,四周建圍廊。《伊江匯覽》記載:「舊傳兩寺極為壯麗,乃內地工匠遠來修建者。」固爾札廟「範金作瓦覆棟梁」,傳說固爾札廟擴建完工後,伊犁河南岸的海努克廟的喇嘛可看到固爾札廟三層大殿的金頂在陽光下發出的光芒,故固爾札廟俗稱「金頂寺」。海努克廟則被稱作「銀頂寺」。[2][1]

1825年,特克第《蒙古溯源史》(托忒蒙古文)中記載了如下傳說:唐古特(指西藏)的巴勒丹噶布楚格隆是位托缽僧(藏語「格隆」意為比丘),他來到噶爾丹汗(應指噶爾丹策凌)處,受到器重,被稱作「好喇嘛」。噶爾丹汗對巴勒丹噶布楚說:「唐古特人不是善於察看寺塔地基嗎?那就請你給我察看一下建造寺塔的地址吧!」 巴勒丹噶布楚選定地址後,報告噶爾丹汗稱:「這地方恰似犏牛犄角,是個理想的建寺之地。」便在此建了座寺廟(指海努克廟),寺內供奉彌勒佛像。還有一次,噶爾丹汗說:「再選一個造塔的地方吧!」 巴勒丹噶布楚說:「這地方恰似公盤羊羊頭,最宜造塔。」便在此建了座八丈高塔,並且在附近建了座銀塔(這可能有誤,托忒蒙古文手抄本《四衛拉特史》稱是又建了座廟,則應是指固爾札廟),塔內供奉達吉佛像(《四衛拉特史》稱其內供奉度母像,這與河北承德安遠廟供奉綠度母的情況十分吻合)。但是,在這兩個像犄角一樣隆起之地興建寺塔很危險,建成的寺塔都搖晃,不久便坍塌。據說這兩件事令噶爾丹汗折壽,政教崩潰,受其大害。[2]

被毀

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部上層內部為爭奪汗位而內訌,準噶爾汗國衰落。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朝廷出兵平定了準噶爾部達瓦齊之亂。不久,已歸附清朝的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有意謀取衛拉特四部總台吉的職位,遂叛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朝發兵征討阿睦爾撒納,將之擊潰。《西域圖志》卷之十二記載:「固勒扎,舊對音為固爾扎。在伊犁郭勒北二十里,舊有佛廟。噶爾丹策凌建兩廟,喇嘛坐床者四,令五鄂托克輪值供養之。阿睦爾撒納叛,諸喇嘛附和為逆,旋為阿睦爾撒納所掠,乃各散去,廟毀於火。」這是說固爾札廟和海努克廟在阿睦爾撒納叛亂中被火燒毀。為此,乾隆皇帝還寫了一首《御製固爾札廟火用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韻並效其體》。[2]

此外,固爾札廟和海努克廟被毀經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阿睦爾撒納和達瓦齊爭奪汗位時,曾請求哈薩克中玉茲阿布賚汗援助,阿睦爾撒納乃自東進攻,哈薩克人自西進攻,兩面夾擊達瓦齊,達瓦齊撤至博爾塔拉,哈薩克人縱火焚毀固爾札廟。《蒙古溯源史》說:「在達瓦齊時代,準噶爾的多羅特舍棱諾顏和綽羅斯的巴朗林沁諾顏二人率哈薩克軍進攻達瓦齊。哈薩克人搗毀了金寺和銀寺。」托忒蒙古文《準噶爾史概要》也記載:1753年十一月到十二月,達瓦齊三次派兵征討阿睦爾撒納,但均未克。阿睦爾撒納決定反擊達瓦齊,但兵力不足。十二月,阿睦爾撒納派兄長班珠爾到左哈薩克阿布賚汗處求援,阿布賚派5000名哈薩克兵帶着四百匹、七百峰駱駝增援阿睦爾撒納。這些哈薩克兵自西北攻入伊犁,焚毀了金頂寺(固爾札廟)和銀頂寺(海努克廟),摧毀了額爾克騰、布庫斯、巴爾達木特三鄂托克。[2]

清朝平定準噶爾、統一西域後,繼續扶持黃教,以安定民心。乾隆帝稱:「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伊犁辦事大臣阿桂奏:「伊犁名勝之地,河北無過固爾札,河南無過海努克。」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帝下旨:「伊犁原系厄魯特地方,今既築城,……自應照蒙古例,設立喇嘛,舉行送巴凌、放烏布藏等事。固勒札、海努克現有廟宇,著寄信明瑞,令酌修一所,選喇嘛百餘名。除伊犁現有喇嘛外,彼處蒙古內,有情願充當者聽,若仍不敷,俟明瑞奏到時,另行撥往。」但後來乾隆帝又稱:「梵宇之僅存煨燼之餘者,已不可復整,亦不必為之復整也。」因此固爾札廟未重建。但為尊重東遷到熱河(今河北承德)的準噶爾達什達瓦部的信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仿固爾札廟原樣在承德興建了安遠廟。清朝時期,伊犁河谷陸續興建了綏定城興教寺惠遠城普化寺昭蘇聖佑廟察布查爾靖遠寺尼勒克崇壽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2][3]

遺址

海努克古城位於海努克村東北大約4公里的伊車布哈渠南岸,地勢開闊,如今此處大多是農田。海努克古城創建於元朝,約為阿魯忽時的「也里虔」城,是阿魯忽的牙帳的所在處。黃文弼考證,該城與「阿里馬里」城的時代相同,均為元朝13世紀前後的遺址。清朝,準噶爾仍然將海努克古城作為政治及宗教中心。海努克古城規模小,原來有內、外兩城,外城城牆早就無存,僅殘餘一條土埂,周長大約2公里多。內城平面大概呈長方形.尚存夯土築成的城牆殘牆,高度約2米。整個古城東西窄、南北長,平面呈橢圓形,總面積50萬平方未。古城的北、東、西三面殘存護城河遺蹟。古城的南、東、西外圍留有墓葬遺蹟,墓葬為土堆墓。古城東面有泉水溝和廟宇建築遺蹟,據考證即海努克廟(銀頂寺)遺蹟。古城內出土了很多文物。1966年,該古城被定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但該城20世紀曾遭淘金者毀滅性破壞。如今該古城已基本沒有建築物殘存。[4]

參考文獻

  1. ^ 1.0 1.1 郭蘊華,固爾札廟——安遠廟,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03期
  2. ^ 2.0 2.1 2.2 2.3 2.4 2.5 李文彬,伊犁固尔扎庙的兴衰,佛缘网站,2011-12-7. [201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5). 
  3. ^ 舒乙,石碑见证亲密——寻访承德(下),人民网,2010-07-29. [2014-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5). 
  4. ^ 察布查爾縣旅遊知識,中國察布查爾,2010-12-11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