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明(?—?),氏,名,一說氏,名然明[1]春秋時期鄭國的大夫,曾祖父鄭穆公,祖父子然,父親子革

然明
本名姓:
氏:然
名:明
國籍
別名鬷蔑
活躍時期春秋
知名於鄭國大夫
父母父:子革

前549年,晉國程鄭被任命為下軍佐。當時六卿執政的格局已經形成,程鄭作為國君寵臣獲得高位很不安。鄭國行人公孫揮到晉國聘問,程鄭問如何才能降級,公孫揮不能回答,告訴然明,然明認為程鄭這種人問這樣的問題,不是將死,就是就要逃亡。[2]

前548年,程鄭去世,子產開始了解然明。子產向然明詢問有關施政的方針,然明回答說:「把百姓看成像兒子一樣。見到不仁的人,就誅戮他,好像老鷹追趕鳥雀。」子產很高興,把這些話告訴游吉(子太叔),而且說:「以前我見到的只是然明的面貌,現在我了解到他內心甚有見識。」[3]

前544年,良霄(伯有)和公孫黑(子皙)不和,由於眾大夫的調解,他們於十二月初七在良霄家裡結盟。裨諶說《詩經》云:「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君子多次結盟,動亂因此滋長。)他認為禍亂不會停止。然明問:「政權將會落到哪一家手中?」裨諶屬望於子產。[4]

前542年,鄭國人在鄉校里遊玩聚會,議論國家政事。然明對子產說:「毀了鄉校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人們早晚事情完了到那裡遊玩,來議論政事的好壞。他們認為好的,我就推行它;他們所討厭的,我就改掉它。這是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我聽說用忠於為善,能減少怨恨,沒有聽說用擺出權威能防止怨恨。靠權威難道不能很快制止議論?但是就像防止河水一樣:大水來了,傷人必然很多,我不能挽救。不如把水稍稍放掉一點加以疏通,不如讓我聽到這些話而作為藥石。」然明說:「我從今以後知道您確實是可以成就大事的。小人實在沒有才能。如果終於這樣做下去,哪裡只會對二三位大臣有利?這確實有利於鄭國。」[5]

參考文獻注釋

  1. ^ 古代漢語·上冊(第一分冊). 中華書局. 1962: 40. CSBN 10018·339. 
  2. ^ 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四年》:晉侯嬖程鄭,使佐下軍。鄭行人公孫揮如晉聘。程鄭問焉,曰:「敢問降階何由?」子羽不能對。歸以語然明,然明曰:「是將死矣。不然將亡。貴而知懼,懼而思降,乃得其階,下人而已,又何問焉?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不在程鄭。其有亡釁乎?不然,其有惑疾,將死而憂也。」
  3. ^ 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五年》:程鄭卒。子產始知然明,問為政焉。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子產喜,以語子大叔,且曰:「他日吾見蔑之面而已,今吾見其心矣。」
  4. ^ 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九年》:十二月己巳,鄭大夫盟於伯有氏。裨諶曰:「是盟也,其與幾何?《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今是長亂之道也。禍未歇也,必三年而後能紓。」然明曰:「政將焉往?」裨諶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產?舉不逾等,則位班也。擇善而舉,則世隆也。天又除之,奪伯有魄,子西即世,將焉辟之?天禍鄭久矣,其必使子產息之,乃猶可以戾。不然,將亡矣。」
  5. ^ 春秋左氏傳·襄公三十一年》: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