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然,亦即常山之蛇,是中國古代一種傳說中的,一般是兵家在演繹陣法時所運用的具體比喻物。

典故及概念

率然典出於兵家經典《孫子兵法》。《孫子·九地》篇載:「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指用兵出色的將領應該能將軍隊訓練得像率然一樣,當頭部受到襲擊時,尾部會立刻前驅救應;尾部受到攻擊,頭部亦立即回頭救應;如果身體中段受擊,則頭尾兩端均會前往救應。這種陣法與另一種陣式概念「掎角」頗為相似,重視軍隊隊伍之間的互相策應及聯繫。《禮記正義·卷三·曲禮上》亦曾引載這段內容:「又《兵書》云:『善用兵者似率然。率然者,常山蛇。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是其各有陳(陣)法也。』」意思大致相近。

陣法及價值

率然陣勢與中國古陣法中的「一字長蛇陣」頗有關聯,與著名的風后八陣圖中的「蛇蟠陣」概念亦有因襲的關係。[1]以軍事及計謀聞名的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亦時有「長蛇陣」的概念出現。如第93回中,諸葛亮受到曹魏將領姜維襲擊時,形容其陣勢是「正東上軍馬,一帶火光,勢若長蛇」。[2]在第111回中,曹魏將領鄧艾祁山下寨時,以「祁山九寨勢如長蛇,首尾相顧」為陣勢,受到已成為蜀漢主將的姜維所嘆服。[3]中國劇集《水滸傳》中,出身將門的呼延灼就曾聚集青州兵演練長蛇陣,強調「率然」首尾相救的機動模式,以對付二龍山的魯智深武松等眾。[4]可見調動得宜的長蛇陣勢,能做到首尾相顧,是善於佈陣用兵的一種公認證明。

文獻或作品

  • 曹植《魏德論》:「惟我聖后,神武蓋天,威光佐掃,辰彗北彎,首尾爭擊,氣齊率然。」
  • 裴松之注《三國志·張遼傳》引孫盛語:「夫兵固詭道,奇正相資,若乃命將出征,推轂委權,或賴率然之形,或憑掎角之勢,羣帥不和,則棄師之道也。」(《三國志·張遼傳》)
  • 晉代孫綽上疏:「如其迷逆不化,復欲送死者,南北諸軍風馳電赴,若身手之救痛癢,率然之應首尾,山陵既固,中夏小康。」(《晉書·孫綽傳》)
  • 晉代庾亮兒子庾龢諫叔父庾翼一文:「若窮寇慮逼,送死一決,東西互出,首尾俱進,則廩糧有抄截之患,遠略乏率然之勢。進退惟思,不見其可。」(《晉書·庾亮傳》)
  • 武經總要·古陣法敘》:「史稱諸葛亮推演八陣圖,得其新意。今夔州之南北岸,沙中累石,為八陣形勢。凡八行,行相去二丈。桓溫伐蜀,路繇之僚佐觀之,無能知者,視之曰:『此常山蛇勢也。』」
  • 唐代杜牧《東兵長句十韻》:「即墨龍文光照曜,常山蛇陣勢縱橫。」
  • 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卷七十五·兵政六》:「相救如率然。內外須為犄角。」
  • 盛康《皇朝經世文續編·卷八十六·兵政十二》:「姑孰山川阻險,扼要江津,居中馭駛,勢若率然,觸處為首尾,是故無事散之五標而不見多。」
  • 《臺灣文獻叢刊》〈續明紀事本末·卷七·閩海遺兵〉載:「傑書兵數萬至,國軒、淑以軍二千憑城進,且戰且守,勢若率然,殺章京巴名克。」

其他意義

「率然」在文言文中亦可表示「全部(率)都是這樣(然)」之意。作為形容詞,也有「直接」、「灑脫坦率」或「瀟灑不羈」等意思。

備註

  1. ^ 〈蛇蟠陣贊〉:「風為蛇蟠,附天成形。勢能圍遶,性能屈伸。四奇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2. ^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原文:「候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沖天,喊聲震地,正不知何處兵到。只見城上亦鼓譟吶喊相應,蜀兵亂竄。孔明急上馬,有關興,張苞二將保護,殺出重,圍回頭視之,正東上軍馬,一帶火光,勢若長蛇。孔明令關興探視,回報曰:『此姜維兵也。』孔明歎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調遣耳,此人真將才也!』」
  3. ^ 《三國演義》第一一一回〈鄧士載智敗姜伯約,諸葛誕義討司馬昭〉原文:「於是蜀兵盡離鍾提,殺奔祁山來。哨馬報說魏兵已先在祁山立下九個寨棚。維不信,引數騎憑高望之,果見祁山九寨勢如長蛇,首尾相顧。維回顧左右曰:『夏侯霸之言,信不誣矣。此寨形勢絕妙,止吾師諸葛丞相能之。今觀鄧艾所為,不在吾師之下。』」
  4. ^ 中視《水滸傳》第二十七集劇集梗概[永久失效連結]

參考資料

  • 《孫子兵法》
  • 《禮記正義》
  • 《三國演義》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