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時,召集群臣商議帝號。王綰與馮劫、李斯建議秦王政稱「泰皇」,秦王卻改稱皇帝,是為秦始皇帝。[1]
同年,王綰稱原楚國、燕國、齊國之地距秦國遙遠,建議分封皇子或宗室子弟守衛。廷尉李斯反對,認為分封制導致東周諸侯混戰,應以郡縣制代替。秦始皇從李斯議。[2]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大巡至琅邪,王離、王綰等臣稱頌秦始皇功績勝於五帝三王,於是立石刻於琅邪以表功[3]
注釋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秦王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鬬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 ^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復十二歲。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曰:……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
參考文獻
- 《史記》 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