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志,亦稱「鳥類環志」或「鳥類繫放」,即將野生鳥類捕捉後進行基本數據的測量搜集,並套上人工製作的標有唯一編碼的腳環、頸環、翅環、翅旗等標誌物,再放歸野外,用以搜集研究鳥類遷徙路線,繁殖,分類數據等。

葡萄牙的研究人員為一隻歐洲絲雀Serinus serinus)繫上研究用的腳環。腳環是繁放過程中最常使用的工具

簡史

 
一隻帶有環志的歐洲絲雀落入網中。

類似鳥類環志的工作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的記載,當時有宮女以彩帛繫於燕足,以觀察其來年是否飛回。[1]

現代環志開始於1899年,丹麥鳥類學者Mortensen是最早使用環志方法研究鳥類遷徙的人,他最早把162個印有系統環號的鋁環套在椋鳥的腳上,此後還對等鳥類進行了環志,[2]不久由Mortensen開創的環志方法得到了歐洲鳥類學界的認可,德國於1903年在波羅的海沿岸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官方主持的環志站,[3]此後,英國捷克荷蘭瑞典丹麥挪威俄國美國日本也相繼設立了環志機構。

環志工作的意義

  • 分類研究:環志工作中搜集的關於鳥類度量衡、生物樣品和關於遷徙、生活史的重要資料是鳥類分類研究的基礎性數據。
  • 生活史研究:通過環志方法可以獲得關於鳥類的生活史很多信息,如他們的壽命、活動範圍、繁殖能力等,因此現代的鳥類環志研究並不局限於有遷徙行為的候鳥,對留鳥的環志同樣能夠幫助人們獲得很多珍貴的資料。
  • 遷徙研究:遷徙研究是鳥類環志最重要的目的,鳥類的遷徙還有很多問題仍困擾着人類,他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在遷徙途中有什麼樣的行為,他們依靠什麼來指引遷徙的方向,是什麼因素造成他們不辭勞苦地南北東西往返,要解答這些問題,環志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除了上述意義,環志還能檢測鳥類種群數量,研究鳥類行為,其在鳥類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1]

中國大陸的鳥類環志工作

中國大陸鳥類環志的主管機構是林業總局下屬的全國鳥類環志中心。[4]

中國大陸的鳥類環志工作起始於1981年3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代表與日本國代表在北京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協定》中規定協定中所指的候鳥是「根據環志或其他標誌的回收,證明確實遷徙於兩國之間的鳥類」.

1981年11月,為了執行中日候鳥保護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在全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鳥類環志工作,並批准在林業部設立全國鳥類環志辦公室負責全國鳥類環志的行政管理協調工作。

1982年10月在中國林業科學院林業研究所建立了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環志中心成立之後先後制定了中國鳥類環志用鳥環、報表、工具的規範,為在中國大陸全面開展鳥類環志工作進行準備。

1983年7月8日到8月11日鳥類學家,環志中心主任張孚允等人在中國青海省青海湖鳥島上進行了中國大陸的首次鳥類環志工作,共環志放飛了斑頭雁漁鷗普通鸕鶿等鳥類1015隻,標誌着中國大陸的鳥類環志工作正式開始。

截止到2004年,中國共有68個環志站,其中北京師範大學、山東長島和青島環志站是最早開始環志且不間斷環志的站點。從1997年以後中國環志的鳥類總數從幾萬開始急速上升至十幾萬,到2003年,環志數量達到33萬隻。這些站點在東北地區已聯接成網,其他地區的環志站點還未成網絡,西部地區的環志點依舊很少。

參考資料

  1. ^ 1.0 1.1 武明錄. 鸟类的迁徙与环志. 河北林業. 1999, (6): 36. 
  2. ^ Preuss, Niels Otto. Hans Christian Cornelius Mortensen: aspects of his life and of the history of bird ringing (PDF). Ardea. 2001, 89 (1): 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24). 
  3. ^ Spencer, R. 1985. Marking. In: Campbell. B. & Lack, E. 1985. A dictionary of birds. British Ornithologists' Union. London, pp. 338–341.
  4. ^ 全国鸟类环志管理办法.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9-2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