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幫裁縫

紅幫裁縫清代中華民國時期以浙江奉化鄞縣一批裁縫為代表的,縫製西裝見長的寧波裁縫的總稱,是寧波商幫的組成部分,曾經為孫中山縫製第一套中山裝

紅幫裁縫的先驅王才運

稱呼來源

紅幫裁縫原為奉幫裁縫,特指奉化籍裁縫,由於吳語上海話中「奉」與「紅」同韻,又由於這批裁縫為「紅毛人」(即西方人)服務,因此誤傳為紅幫裁縫。[1]

起源

相傳,19世紀末,浙江寧波鄞縣青年裁縫張尚義因為海難流落到日本橫濱。不久,他藉助修理橫濱的俄國荷蘭人西服的機會,了解了西服的結構,繪製了西服的樣板,並自己製成第一套西服。不久,憑藉這一手藝和低廉的價格,張尚義在橫濱擁有了自己的事業。張尚義獲得成功後,追隨張尚義到達日本的不少鄞縣和奉化人都掌握了西服的縫製技術,並在上海形成了一個依靠縫製西裝謀生的裁縫群體,日後稱為紅幫裁縫。[1]

特色

紅幫裁縫長期以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技藝和自身的特色。

紅幫裁縫的學徒拜師需要師傅或者店主的親戚擔保,學習時需要苦練各種基本功以提高用針的速度和力度。在拜師期滿後,還需要練就量、算、裁、縫等一系列技術。[2]

紅幫裁縫製作一套西服需要130多套工序,其中絕大多數的縫製需要手工進行。這些技術經過多年的概括,形成「四個功」、「九個勢」和「十六字標準」。「四個功」指在裁減、手工縫製、縫紉機縫製和熨燙時應當注意的四個要領。「九個勢」指西服的不同部位應當製作成的形狀。「十六字標準」則指衣物穿着在人身上妥貼的標準,使得服裝能夠合身,還能夠掩蓋人身體的缺陷。[2]

重要人物

江良通

江良通,浙江奉化人。早年曾前往日本學習西服縫製,1896年在上海靜安寺路407號開設中國第一家西服店——和昌號西服店。[1]

王才運

王才運,浙江奉化人。1910年與同鄉合夥開辦榮昌祥呢絨西服號。1911年,「榮昌祥」曾經為孫中山縫製第一套中山裝。1916年,榮昌祥改由王才運獨資。王才運重視技藝的傳承。上海一批有影響的西服店從「榮昌祥」分立出去。[1]

余元芳

余元芳,浙江奉化人。1949年從「榮昌祥」分離出的「王順泰」西服店辭職創辦「波緯」西服店,練就通過目測獲得胸圍、腰圍數據的本領。1956年,「波緯」從上海遷至北京,後來更名為北京紅都時裝公司,多次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領導人和外國使節縫製西裝。[3]

現狀

目前,全世界紅幫裁縫的傳人大都已七八十歲,總人數不足100人,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浙江省已經將紅幫裁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名錄。[4]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中国制造——红帮裁缝. [201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2. ^ 2.0 2.1 紅幫裁縫技藝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9-14.
  3. ^ 「紅幫裁縫」百年傳奇[永久失效連結]
  4. ^ “红帮裁缝”要申报文化遗产. [201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