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松(1931年8月3日—1997年3月30日),男,江蘇江陰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家、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1][2]

蔣新松
蔣新松
出生1931年8月3日
 中華民國江蘇省江陰縣
逝世1997年3月30日(1997歲—03—30)(65歲)
 中國遼寧省瀋陽市
獎項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機器人

生平

16歲時,蔣新松曾在城東華墅鎮的一家紗廠當過學徒工。1951年4月,在江陰南菁中學讀完高中。1956年9月,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機系工企專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工作,1957年,被判為右派分子被迫改造。1958年調回。1965年10月,中科院內部整合,從北京自動化所、電工所等調到瀋陽自動化所,蔣新松在其列,並在鞍山鋼鐵從事1200冷軋機自動化方案,並在1966年作出設計方案。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3]

蔣新松在中國最早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2]。1971年,周恩來抓科研工作,思想活躍的蔣新松瞄準自動化學科的前沿,於1972年和同事一起向中國科學院提出了《關於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研究》的申請報告,得到認同,但由於受到當時形勢及壓力,課題沒有立項,但他堅持在瀋陽自動化所開展預研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8年中國科學院在十年學科發展規劃中才確定,瀋陽自動化所側重機器人學和系統控制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同年開始了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控制的SZJ一1型示教再現機械手的研製。1981年,因此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

1980年1月,任瀋陽自動化所第一副所長。同年7月,升任所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4]。1982年,中國第一台機器人在瀋陽自動化所誕生,為進一步開展機器人相關單元技術研究提供了平台[5]。由於中國勞動力眾多,從事機器人研究受到當時多方非議,蔣新松則將重心放在人所不能及的環境下作業的機器人,在去日本、渤海、南海等單位調研後,最終決定開始水下機器人的研發。1983年,「智能機械在海洋中的應用研究」正式列入科學院重點課題[6],即「海人一號」海洋機器人。1985年,三亞南海完成了潛深199米的海上試驗,標誌着中國機器人研究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7],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與此同時輕型水下機器人「金魚號」通過於美國技術合作(引入RCV-225遙控深潛器[8])後,開始進行平台研究[9]

1987年,「金魚號」在吉林豐滿水電站開展了對兩個攔污柵的觀察[10],傳回了清晰的水下畫面[11],為豐滿水電站擴建決策提供依據,此舉奠定水下機器人能成功地應用於生產實際的先例[12]。之後中型水下機器人不斷在豐滿電站、南海、珠江口石油鑽井平台進行了水下觀測、錄像、作業等應用。1987年,擔任863計劃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3]。之後他親自擔任無纜水下機器人(1000米水下機器人)的總設計師,並從事深海6000米的深海機器人研發,並在1991年,與俄羅斯合作開發6000米水下機器人。此舉在1992年正式列入「863」計劃智能機器人主題的一個型號。[14]1994年10月,完全自主研製的1000米無纜水下機器人在西沙群島海域進行5個航次的海上試驗,成功地下潛1000米水深,成為中國海洋設備到達深海的先驅者。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7月,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地下潛5300米,探查了海底多金屬結核礦區,獲取了錄像帶、照片、側掃2×350米的聲像地貌圖和50米深的沉積副面圖,同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5]

1997年3月30日,因病去世。

榮譽

2000年7月,由中科院瀋陽自動研究所聯合瀋陽市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中心遼寧科發實業公司、遼寧科技成果轉化公司、中科院瀋陽分院等股東,發起成立了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16],以蔣新松命名[17],也被稱為「中國機器人搖籃」[18];截止2017年,新松機器人(300024)是滬深300[19]創業板指權重股[20]

參考

  1. ^ 瀋陽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編. 品读沈阳. 瀋陽: 瀋陽出版社. 2011年4月: 45–46. ISBN 978-7-5441-4517-6. 
  2. ^ 2.0 2.1 劉榮興,梁志林主編. 共和国的脊梁. 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9年3月: 462. ISBN 7-81028-515-7. 
  3. ^ 3.0 3.1 汪前進,黃艷紅主編. 中国科学院人物传 第1卷.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0年10月: 288–290. ISBN 978-7-03-025807-6. 
  4. ^ 李方詩等主編. 中国人物年鉴 1992. 北京: 華藝出版社. 1992年10月: 422. ISBN 7-80039-683-5. 
  5. ^ 《中國工程院院士》編委會編.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1995/1996 1.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5月: 319. ISBN 7-04-008379-5. 
  6. ^ 本書編委會組編. 光耀中华:改革开放 30 年科技成就撷英. 北京: 科學普及出版社. 2008年10月: 101. ISBN 978-7-110-06768-0. 
  7. ^ 汪前進,黃艷紅主編. 中国科学院人物传 第1卷.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0年10月: 291. ISBN 978-7-03-025807-6. 
  8. ^ 倪福全,鄧玉,曾贇主編;張志亮,漆力健,梁越,韓智明,高柱副主編;胡建,唐科明,周曼,康銀紅,楊敏,王麗峰,鄭彩霞,田奧,譚燕玉參編. 水工建筑物安全检测.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5年1月: 173. ISBN 978-7-5643-3565-6. 
  9. ^ 瀋陽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編. 沈阳读本. 瀋陽: 瀋陽出版社. 2009年4月: 74. ISBN 978-7-5441-3869-7. 
  10. ^ 《當代中國的遼寧》編輯委員會編. 当代中国的辽宁 下.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香港祖國出版社. 2009年9月: 18. ISBN 7-80170-845-8. 
  11. ^ 遼寧省科學技術志編纂委員會編. 辽宁省科学技术志 1986-2005. 瀋陽: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年12月: 822. ISBN 978-7-5381-8167-8. 
  12. ^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輯. 当代中国的辽宁.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4年7月: 23. ISBN 7-80092-087-9. 
  13. ^ 王申西,陶彇道主編. 科技实业家列传 第1卷.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年12月: 65. ISBN 7-205-02069-7. 
  14.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 自动化仪器仪表卷 2.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1年2月: 240. ISBN 7-111-08288-5. 
  15. ^ 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简明读本. 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297. ISBN 978-7-5382-9295-4. 
  16. ^ 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組委會新聞宣傳部編. 辽宁工业文化.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3年8月: 178. ISBN 978-7-205-07699-3. 
  17. ^ 新松机器人公司成立.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4). 
  18. ^ 丹陽主編. 创业板投资入门与技巧. 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10年1月: 204. ISBN 978-7-5096-0817-3. 
  19. ^ 大成滬深 300 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大成沪深 300 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7 年半年度报告 (PDF). 大成滬深 300 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2017-06-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6-10). 
  20. ^ 创业板指. 深證指數. [201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