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神龍屬
蝰神龍(屬名:Vouivria)是植食性腕龍科蜥腳類恐龍的一個屬,於晚侏羅世期間生存於今天的法國一帶,模式種是當帕里蝰神龍(Vouivria damparisensis)。
蝰神龍屬 化石時期:晚侏羅世,
| |
---|---|
中段頸椎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
科: | †腕龍科 Brachiosauridae |
屬: | †蝰神龍屬 Vouivria Mannion, Allain & Moine, 2017 |
模式種 | |
†當帕里蝰神龍 Vouivria damparisensis Mannion, Allain & Moine, 2017
|
歷史
1926年,索爾維集團開始發挖弗朗什-孔泰當帕里附近貝拉瓦的一個白堊岩採石場。1934年4月,工人注意到採石場東南面有大型骨骼化石。工頭科赫瑞(Koehret)看到肩胛骨後通知了工程師韋哈斯(Verhas)和查丁(Chardin),兩人建議主任埃蒂安·海倫斯(Étienne Haerens)立即挖掘含有遺骸的泥灰岩透鏡狀岩層,古生物學家讓·皮韋托(Jean Piveteau)和萊蒙·西瑞(Raymond Ciry)被委派監督該工作。挖掘工作自1934年5月開始,於1934年6月22日結束。[1][2]同年,讓·德·道羅(Jean de Dorlodot)男爵發表一篇關於挖掘過程的文章,其中認為,這些屬於蜥腳類單個個體的大部分骨骼是被洪水淹沒後沖入海中。[3]
公司將這些骨髂捐給巴黎的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標者製備者潘薩德(Pansard)在這裡將部分骨骼從岩石基質中取出。得益於潘薩德的進一步製備,阿爾伯特-菲力克斯·德·拉伯倫特(Albert-Félix de Lapparent)於1939年開始對其進行詳細研究。1943年,德·拉伯倫特發表一篇描述,將這些蜥腳類骨骼歸入根據馬達加斯加發現的零散遺骸所命名的物種――馬達加斯加溝椎龍,並將其中發現的七顆獸腳類牙齒歸入顯著斑龍。[1]
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已達成共識認為該骨骼與馬達加斯加溝椎龍關係不大,並稱之為「法國溝椎龍」或「當帕里的蜥腳類」。它是長期以來法國發現的最完整的蜥腳類之一,因此被認為足夠重要以命名新分類單元。ee2017年,模式種當帕里蝰神龍(Vouivria damparisensis)由菲利浦·曼尼翁(Philip D.Mannion)、羅南·艾倫(Ronan Allain)和奧利弗·莫因(Olivier Moine)命名並描述。屬名為法語la vouivre――該詞本身源自拉丁語vipera,意為「蝰蛇」――的拉丁化,指當地傳說中的飛龍。法國作家馬塞爾·埃梅(Marcel Aymé)曾於1941年以該主題創作著名小說《La Vouivre》,其中將這條龍描寫成飾有巨大紅寶石的美麗女子的形象。[4]種名取自化石發現地當帕里。[4]
正模標本MNHN.F.1934.6 DAM 1-42發現於克萊瓦爾鈣質岩(Calcaires de Clerval)的一層中,可能出自牛津階中至晚期的莫查德潮汐段(Tidalites de Mouchard member),化石年齡可能在1.635至1.573億年之間,由缺少顱骨的部分骨骼組成,包含五顆牙齒、三節頸椎、兩節背椎、四節骶前椎、一節前段尾椎、肋骨、兩個肩胛骨、右喙骨、右肱骨、兩個尺骨、一個右腕骨,第一、第二和第三右掌骨、左一至四指的第一指骨、兩個疑似的爪骨、骨盆左側、右坐骨、兩個股骨、兩個脛骨、兩個腓骨、一個左距骨、第一左跖骨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右跖骨,皆發現於大約三十平方米的區域內。骨骼已經脫節,但大致處於原位。2017年據此得出結論稱,該動物在海岸瀉湖附近死亡,其體重使柔軟的白堊形成透鏡體岩層,屍體暴露數年後被獸腳類清理,然後被一層新的白堊覆蓋,白堊硬化後保護了這些骨骼。[4]
描述
描述者鑑別出大量自衍征或獨特特徵,其中四種可區分蝰神龍及所有其它已知蜥腳類。頸椎中後段的棘後關節突椎板(Spinopostzygapophyseal laminae,簡稱SPOL,即從後關節突延伸至神經棘的嵴)自神經棘頂部附近向後增厚。在手部第三掌骨中,若將骨骼垂直放置,則沿骨軸內后角延伸的嵴在其全長(從頂部開始測量)約四分之一處分叉,外支具有突出外觀。第四掌骨內后角上三分之一處有一突出邊緣。股骨下髁之間與後軸交界處有兩條橫嵴。[4]
此外還發現兩種「地區性」自衍征將本屬與其腕龍科近親區分開來。前段尾椎體上的前椎體橫板(Anterior centrodiapophyseal lamina,簡稱ACDL)和後椎體橫板(Posterior centrodiapophyseal lamina,簡稱PCDL)――即指向椎體橫突並沿前底面延伸的嵴――結構良好。肱骨上連接三角肌和胸大肌的三角嵴橫向寬度是下端兩倍。[4]
種系發生學
德·拉伯倫特將該標本視為典型腕龍科。2017年的系統發育分析亦證實這一點,表明蝰神龍是該科的基幹成員,在分支圖中位於歐洲龍之上、高胸腕龍之下。如果結論正確,蝰神龍將成為已知最古老的腕龍科及巨龍形類。[4]
參見
參考資料
- ^ 1.0 1.1 Lapparent, A.-F. de. Les dinosauriens jurassiques de Damparis (Jura). Mémoires de la Société Géologique de France (Nouvelle Série). 1943, 47: 1–20.
- ^ Dreyfuss, M. Sur une roche à ossements de Sauriens.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d'Histoire Naturelle du Doubs. 1934, 44: 52–54.
- ^ Dorlodot, J. de. L'exploration du gîte à dinosauriens jurassiques de Damparis. La Terre et la Vie. 1934, 10: 563–586.
- ^ 4.0 4.1 4.2 4.3 4.4 4.5 Mannion, P. D.; Allain, R.; Moine, O. The earliest known titanosauriform sauropod dinosaur and the evolution of Brachiosauridae. PeerJ. 2017, 5: e3217. ISSN 2167-8359. doi:10.7717/peerj.3217.
- ^ Earliest relative of Brachiosaurus dinosaur found in France: Scientists have re-examined an overlooked museum fossil and discovered that it is the earliest known member of the titanosauriform family of dinosaurs. ScienceDaily. May 2, 2017 [2017-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 ^ Brian Switek. Paleo Profile: The Wyvern Dinosaur.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2, 2017 [2017-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