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天立(德語:Georg Emil Autenrieth,1900年4月13日—1983年3月26日)[1],是一位活躍於中國德國傳教士,他還研究客家語

早年

豪天立1900年4月13日出生於德國泰克山麓魏爾海姆,父親威廉·奧滕里特是郵政職員,母親卡塔琳娜。他1907年進入Loewen(比利時城名)的寄宿學校讀書。起初作為木匠學徒在烏欣根(Uhingen)的一位木工師傅那裡學藝,但後來被召入伍服兵役。再後來在溫寧登(Winnenden)一個紡織商當學徒工。在那裡他開始接觸巴色會的傳教士施密德(Schmid)和米勒先生,向他們學習英語。進入基斯海姆的中專學習經濟管理,同時學習英語和法語兩門課程。在斯圖加特基督教男青年會(CVJM)短期工作。1918年2~5月在基爾希海姆市(Kirchheim)的學校學習和科爾布(Kolb)的商店工作。1918年(18歲),5月7日至1919年1月14日入伍當兵。

在華傳教工作

他1919年~1925年在瑞士巴色差會神學院學習,並畢業。此期自稱為「青年時期最幸福的五年」。1926年2月至6月在茨威布呂肯市的城市傳道會工作。1926年12月-1934年9月(前後6年),作為傳教士由巴色差會派到中國廣東的五華、梅縣等客家地區傳道。在香港和梅縣學習中文和客家話1年後,先後分派到長樂(五華)梅林和梅縣的傳教站工作。1928年11月3日在香港與瑪格麗特·伊麗薩白·弗里茨(Margarete Fritz,中文名斐玉霞)結婚。 瑪格麗特1903年出生於印度,德哈爾瓦爾,為克里斯蒂安·戈特羅布·弗里茨與瑪爾塔夫婦所生女兒,是阿爾薩斯地方人。其父為巴色差會傳教士,曾在印度傳道。瑪格麗特1922年在烏爾姆市德國古典式文科高中(完全中學)畢業。作為女護士來培養,1925年通過了國家考試。1925年5月1日至1926年6月15日在奧芬巴赫醫院任護士。

在中國6年,豪天立先後在五華、梅縣等巴色會傳教站工作。曾受委託編撰客語《禮拜儀式》一書。

1936年10月13日夫婦倆再次出發去中國傳道。這是他的第二個任期,預計為6年(但因二戰,延期至11年),帶着他們10個月大的三兒子Klaus Autenrieth(豪俊和)同行(原中國出生的兩個孩子則留在巴色會兒童中心)。

在華教授德語

豪天立曾在坪塘樂育神學院任教,在五華私立樂育中學及梅縣樂育中學任教,教授德語、英語和音樂。豪天立在樂育中學的學生之一,楊泰芳,曾任國家郵電部部長。[2] 1945年,抗戰中廣州淪陷,國立中山大學總部輾轉遷到梅縣,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借用樂育中學的校舍和德濟醫院(巴色會辦)作為學生的課室和學習基地。豪天立受聘為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的德語教授(中山醫的教學系統、教材為德語)。抗戰結束,國立中山大學遷回廣州,學校擬續聘到廣州校本部任職,豪因聖職在身,婉拒。

返回歐洲

他1947年3月15日離開梅縣,踏上返回歐洲之旅。到達巴色差會後,暫時在布勞恩瓦爾德的和瑞士坎湯州格拉魯斯的城堡中休養。1947年9月起在基爾希海姆市擔任中學宗教信仰課程的牧師。1948年11月至1949年6月擔任斯圖加特市基督教男青年會的秘書長。1949年6月、7月到美國考察研究。1949年9月起在基爾希海姆市擔任普通中學和高級文理中學的宗教信仰課程的牧師。1965年退休。退休後仍然熱心、積極地經常在國民大學中做有關中國的報告。

1983年3月26日在泰克山下基希海姆市逝世,埋葬在他出生的泰克山麓魏爾海姆。在一棵墨綠色的柏樹旁邊,立着一個與眾不同的由中文書寫的墓碑:耶穌基督:我就是生命。

著作

  • 《禮拜儀式》(Liturgie des christlichen Gottesdienstes)

參考文獻

  1. ^ Familienverband Autenrieth gegr. 1902 e.V. (德语). [2021-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2. ^ Förderverein für Deutsch-Chinesische Freundschaft Schorndorf e.V.(德语). [202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外部連結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