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區

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下辖的一个区

34°50′N 119°07′E / 34.833°N 119.117°E / 34.833; 119.117

贛榆區
市轄區
贛榆老城
贛榆老城
贛榆區的地理位置
贛榆區的地理位置
坐標:34°50′N 119°07′E / 34.833°N 119.117°E / 34.833; 119.117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中國江蘇省連雲港市
設立秦代
政府駐地青口鎮
下級行政區
15
政府
 • 區委書記呂潔
 • 代理區長李莉
面積
 • 總計1,514.08 平方公里(584.59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1,003,844人
 • 密度663人/平方公里(1,717人/平方英里)
 • 城鎮569,229人
語言
 • 母語方言贛榆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222100
電話區號0518
車輛號牌蘇GC
行政區劃代碼320707
舊稱懷仁縣竹庭縣
國內生產毛額¥283.07億元2011年[2]
網站www.ganyu.gov.cn

贛榆區時寫作贛揄,古稱懷仁竹庭,又稱榆城,常被簡寫作干于,是中國江蘇省連雲港市下轄的一個。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之一。位於江蘇省東北角的蘇魯交界處,海州灣畔,東臨黃海,西接沂蒙山南麓,北通濱海名城青島,南襟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雲港,隔海與日本朝鮮半島相望,有「黃海明珠」、「徐福故里」之美名。區域總面積為1363平方公里,沿海、平原、山區各占三分之一。區人民政府駐青口鎮琴島路2號。

贛榆歷史悠久。上古屬東夷,「贛揄」的地名始見於秦代,當時已置縣,歷史上數易其名,南北朝金朝初期稱懷仁縣,1945年中共為紀念抗日名將符竹庭而更名為竹庭縣,1950年恢復原名。2014年7月贛榆縣撤銷,設立連雲港市贛榆區[3]。贛榆人文薈萃。孔子及其高足子貢曾印屐夾谷山,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夾谷之會;秦始皇兩度蒞境,鞭石成橋登秦山島;千古東渡第一使者——秦代方士徐福從這裡浮海東去;北宋科學家沈括登贛榆之山,東望大海,觀「天地日月之游動出沒」。贛榆地處蘇魯交界,與山東省的日照莒南臨沭接壤,人際交往密切,語言風俗相近,歷史上受齊魯文化影響深遠,形成了以齊魯文化為母體,兼容淮海文化,歷史積澱厚重而又不乏靈秀。

名稱

由來

贛榆名稱的歷史由來眾說紛紜,大致有「戇愚說」、「貢榆說」、「植榆說」、「龠榆山音轉說」、「賜火說」、「貢羽說」、「榆為鹽說」、「賜縣說」、「鬼臾別寫說」、「肝榆之屍說」、「重之觀象台說」等。

  1. 「戇愚說」。贛榆縣貢生朱堯望在《贛榆名義說》中提出:「贛」與「戇」同,「榆」音近「愚」,以邑民愚戇,故名[4]
  2. 「貢榆說」。朱堯望在《贛榆名義說》中同時提出:「贛,貢也,榆,木之美者也。詠於詩,征於禮,以榆木常入貢,故名」[4]
  3. 「植榆說」。朱堯望在《贛榆名義說》中還提出,以「贛」為「貢」,即子貢。端木子貢手植之榆,以榆屬贛,故名贛榆[4]
  4. 「龠榆山音轉說」。《南齊書》記載,明僧紹以弟慶符青州刺史,隨郁洲,住龠榆山,郁洲為贛榆舊屬地。這是光緒年間通州拔貢王文炳於同治光緒年間主持懷仁書院山長時以訓詁學對贛榆作字訓的考證[4]
  5. 「賜火說」。由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翰勛提出,意思是說「君子賜予榆火」表示承受恩寵,並得吉祥[4]
  6. 「貢羽說」。李洪甫在其《少昊稽索》中提出,「贛,賜也,榆為羽字的通借,贛榆正是少昊之國向各部落贈送 「羽旌」之地」[4]
  7. 「榆為鹽說」。唐善純、劉正嬋提出,贛榆春秋時屬,「越漚」人曾居於此。「贛」為虛詞。「越人謂鹽曰余」。余、榆音近,榆即為鹽[4]
  8. 「賜縣說」。《說文解字》云:「贛,賜也」;「揄,引也」,王建成在其主編的《徐福研究十年》中提出贛榆乃秦始皇泛海求仙所賜之名,為特設之縣[4]
  9. 「鬼臾別寫說」。何幼奇在其《山海經新探》中提出《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有「肝榆之屍」,肝鬼同紐,榆臾同紐,他認為肝榆就是鬼臾的別寫。贛榆縣的縣名源於這個民族[4]
  10. 「肝榆之屍說」。《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而《山海經·海外東經》載:「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屍即人、人方,即東夷。肝榆之屍即贛榆之東夷[4]
  11. 「重之觀象台說」。2002年,北京大學教授王大有連雲港市的東磊摸忽山的太陽石上,辨識出「工、俞、風、重」四個字,並對這四個字進行了解釋:「」表示古代測量太陽影子長短的矩;「」表示測天的規;「」表示豎立測日影的扶木;「」即「贛」字的初文;四字合意為「重部落的觀測天象台」[5]

方言發音

「贛榆」地名中的「贛」字,在贛榆方言中無論文白,一律讀作/gai51/,音「蓋」。在贛榆方言中,古咸攝開口一等去聲勘韻見母字中只有此字讀/ai/韻母,非常特殊[6]

變遷

1979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趙背戶村秦代刑徒墓中出土兩片書有「贛榆距」、「贛揄得」瓦文墓誌,證實贛榆置縣於秦代[7]。「贛榆」之名文獻記載始見於西漢,寫作「贛揄」。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廢贛揄縣入利城郡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復置贛榆縣,自此縣名作贛榆。此後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連雲區)。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於今縣地置懷仁縣高祖武德八年(625),省祝其利城2縣入懷仁縣,廢贛榆縣入東海縣。此後懷仁縣名沿用500多年。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改懷仁縣為贛榆縣。之後贛榆縣名一直沿用。民國末年,為紀念犧牲於此的符竹庭將軍,濱海專署曾將贛榆縣更名為竹庭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即復名。從此「贛榆」作為縣區名再未變動並沿用至今。

西文拼寫

末時期至民國初年,贛榆的西文名曾用過郵政式拼音威妥瑪式拼音的「Kanyu」。聯合國於1977年正式改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大陸地名;1987年,中國國家三部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地名標誌不得採用「威妥瑪式」等舊拼法和外文,使漢語拼音「Ganyu」(或帶調號)成為「贛榆」縣名惟一的合法拼法。而「Kanyu」僅在歷史、藝術等領域及非正式場合使用。

歷史

歷代變更
設立秦朝
使用狀況贛榆區
秦朝贛榆縣(或作贛揄縣)
西漢贛揄、祝其利城縣3縣
東漢贛揄、祝其利城縣3縣
三國祝其利城縣2縣
西晉贛揄、祝其利城縣3縣
隋朝懷仁東海縣2縣
唐朝懷仁縣
北宋/遼朝懷仁縣
南宋/金朝贛榆縣
現代贛榆區(縣)

建置沿革

贛榆區舊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東夷西周祝其兩國。春秋時期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歸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越都遷後,為兩國爭奪。

贛榆(或作贛揄)縣,隸屬琅琊郡西漢在贛榆境內置3縣,贛揄縣治今鹽倉城,屬琅琊郡祝其縣治今古城,利城縣治今利城,2縣同屬東海郡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以贛揄縣2000戶為扶德侯馬宮食邑,縣治徙郁洲新莽時宮死國除地還於縣,仍治郁洲。東漢章帝建初五年(80年)歸東海國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廢贛揄縣而升利城為郡,三國魏文帝黃初六年(225年)利城郡廢為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復置贛榆縣(自此作贛榆),治艾不城,與祝其、利城同屬東海郡。東晉時,贛榆為南北交爭之地,歸屬不定,至安帝義熙五年(409年)復屬晉。南北朝初屬劉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縣北部歸,義塘戍以南仍屬劉宋,泰始六年(470年)於贛榆縣僑置2州。蕭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於今縣地置懷仁縣,隸南北2青州。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歸魏,置義塘(郭下)、歸義、懷仁3縣屬南青州義塘郡上鮮(郭下)、洛要2縣屬海州武陵郡;贛榆(郭下)、安流廣饒下密4縣屬海州東海郡

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武陵、義塘2郡,以上鮮、洛要、歸義、義塘4縣入懷仁縣,隸於海州。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新樂,懷仁、利城、祝其等9縣隸於海州,東海青山石城、贛榆4縣隸於環州。六年(623年),省新樂入祝其。八年(625年)省祝其、利城入懷仁,廢環州,以屬縣入東海。唐末藩鎮割據,海州屬兗鄆青密節度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歸淮南五代南唐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入於

宋代懷仁屬淮南東路海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入於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改懷仁為贛榆,隸於山東東路海州改海州為淮安路海寧州,贛榆屬之。洪武元年(1368年)海寧州復名海州,領贛榆縣,屬直隸淮安府初贛榆縣隸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升海州為直隸州,贛榆隸之。

民國元年(1912年)廢直隸州,贛榆縣屬江蘇省,民國23年(1934年)屬東海專署抗日戰爭期間,民國28年(1939年)初,贛榆縣被日軍攻占,成為江蘇省最後淪陷的縣,隸屬日偽江蘇省政府。民國30年(1941年)初,八路軍收復全縣大部分地區,建立抗日政府,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山東省濱海專署民國34年(1945年)11月,為紀念犧牲於此的符竹庭將軍,濱海區行政公署將其改名竹庭縣,1950年10月復名贛榆縣,隸屬山東省臨沂專署。1953年1月,劃歸江蘇省,隸屬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劃歸連雲港市;2014年7月7日,贛榆縣撤銷,設立連雲港市贛榆區[3]

贛榆縣沿革簡表
年代 隸屬 縣名 備註
前22世紀-前1046年 東夷
前1046-前771年 祝其
前770-前469年
前468-前379年 楚滅,有其地。越滅
前379-前221年 唯強者所有
前221-前207年 琅琊郡 贛榆 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琅琊郡
薛郡東海郡 秦始皇三十五年,分薛郡東部為東海郡
前203-80年 琅琊郡琅琊國 贛揄
東海郡東海國 祝其
利城
80-198年 東海郡 贛揄
祝其
利城
198-280年 利城郡東海郡 祝其 198年,廢贛揄縣,升利城為郡。225年,利城郡廢為縣
利城
280-323年 東海郡 贛榆 280年,復贛榆縣,治艾不城,尋移治郁洲
祝其
利城
323-?年 東海郡 贛榆
南東海郡 祝其 2縣先僑於曲阿晉穆帝永和間移治京口
利城
?-?年 東海郡 贛榆 ?年,省祝其
南東海郡 利城
?-470年 東海郡 贛榆
470-481年 東海郡 贛榆 3郡皆贛榆(郁洲)分置
東海
海西郡 郁縣
齊郡 -
482-549年 北海郡 贛榆 530年置懷仁縣
都昌
廣饒
膠東
劇縣
下密
平壽
齊郡 -
高密
懷仁
549-577年 義塘郡 義塘
歸義
懷仁
東海郡 贛榆
安流 蕭梁都昌
廣饒
下密 蕭梁齊郡
武陵郡 上鮮 蕭梁高密
洛要
577-583年 東海郡 廣饒
東海
武陵郡 上鮮
洛要
義塘郡 義塘
歸義
懷仁 懷仁縣移治黃郭戍
583-621年 海州東海郡 東海(廣饒) 601年改廣饒東海
懷仁
621-625年 海州 懷仁 623年省新樂祝其。625年省祝其利城懷仁;廢環州,以青山石城、贛榆入東海,隸於海州
祝其
利城
新樂
環州 東海
青山
石城
贛榆
625-1167年 海州 懷仁
1167-1911年 海州海寧州海州直隸州 贛榆
1912-1948年 江蘇省
1940年11月-1945年11月 山東省 抗日民主政權
1945年11月-1950年10月 竹庭
1950年10月-1952年12月 贛榆
1953年1月- 江蘇省
未名時期
贛榆祝其利城時期
戰亂時期
懷仁時期
贛榆時期

區(縣)治沿革

贛榆區(縣)城所在地也經歷了眾多變化,沙河鎮等多處出土老縣城遺址。近代以來縣城長期位於今贛馬鎮,又稱城裡,解放戰爭期間,抗日政府將縣城遷至青口鎮

贛榆區(縣)歷代區(縣)治
朝代 城名 介紹
西漢 贛榆縣城 西漢贛榆治故莒國鹽官城,後稱鹽倉城,今為龍河鄉鹽城、西城、西胡3村。東魏武定七年(549年)置歸義縣亦治此。開皇三年(583年)裁廢。
故城為橢圓形,面積約2平方千米,南臨龍河、西濱古游水。其文化層有三:上層屬漢,可見漢畫象磚和瓦、陶豆殘片;中層屬周,曾出土炭化稻穀;下層為新石器時代,出土有石刀、石斧、麋鹿角亞化石等。城內舊有興會寺,略如杭州靈隱寺格局,香火甚盛,故老相傳為唐尉遲恭奉敕營建,民國36年(1947年)拆毀。
祝其縣城 西周祝其國春秋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侯於祝其。祝其縣武德八年(625年)併入懷仁縣。故城在今班莊鄉古城村,城牆烽火台遺蹟尚在。
利城縣城 利城縣,東漢建安三年(198年)廢贛榆縣,升利城為郡,三國黃初六年(225年)廢郡為縣,武德八年(625年)併入懷仁縣。故城在今臨沭縣利城村。
東漢 贛榆縣城 贛榆縣自漢平帝元始元年(1年)遷治郁洲新莽東漢仍之。劉宋泰始六年(470年)僑置二州,後又僑置齊郡北海郡武德八年(625年)併入東海縣。故城在今連雲港市雲台區境內。
贛榆縣城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復置贛榆縣,治艾不城。相傳初齊王田橫兵敗逃至郁洲,漢將艾不追擊至此,築城防守,世稱艾不城。遺址亦在連雲港市雲台區境內。
蕭梁 懷仁縣城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置懷仁縣,治黃郭戍(故址為現在的城頭鎮城頭村)。東魏武定七年(549年)置懷仁縣仍治此,高齊時北遷。開皇三年(583年)以懷仁縣隸於海州,治所隨之南遷(有二說:一說在城頭鎮城頭村,故老相傳本名頭城,意為第一個懷仁城,後演變為城頭;一說在土城鄉土城村)。隋大業十三年(617年)被臧君相遷廢。
東魏 義塘郡城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置義塘郡,領義塘懷仁歸義三縣,郡治黃郭戍,高齊時北遷,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懷仁縣亦治此。故城在徐福鎮臨馬疃村東,宿山之下。因改宿山為懷仁山。
東魏 上鮮縣城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置武陵郡,領上鮮洛要二縣,上鮮縣為蕭梁齊郡改置,故城在東海縣境內。
東魏 洛要縣城 洛要蕭梁高密縣改稱,高齊天保元年(550年)移武陵郡治此,北周仍之,開皇三年(583年)裁廢,後為洛要鎮。天禧(1017--1021年)末置洛要鹽場,人遷至臨洪鎮。故址在今沙河鎮城子村。
北齊 懷仁縣城 北齊天保四年(553年)廢義塘縣,移義塘郡懷仁縣治古辟陽城,故址在今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西南城子村。
臧君相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天下群雄並起,臧君相乘機據懷仁縣,築新城於海濱。故城在羅陽鄉大沙村與宋莊鄉范口村之間。
懷仁縣城 故址有兩說:一說在青口鎮西南城子村,一說在城頭鎮
懷仁縣城 懷仁縣南唐(937--958年)移治大金山下,仍之,故城在贛馬鎮城裡村。
民國 贛榆縣城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懷仁縣入於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改懷仁縣稱贛榆縣。民國歷代仍之。民國34年(1945年)9月,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以青口鎮為縣城。故城城裡村,今屬贛馬鎮

當代區(縣)治

青口鎮位於北緯34。50 726」,東經119。01 714」。總面積1l平方千米,城區面積7.5平方千米。分設10個街道居民委員會,9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約6.6萬,是一個具有700多年歷史的古鎮。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商業城鎮,民國34年(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遷縣治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古鎮煥發了青春,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對外開放鎮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沿海對外開放城鎮,1991年榮獲「江蘇省百家名鎮」稱號。

青口鎮東瀕海州灣青口河穿越城區入海,有漁、鹽、航運之利。乾隆五年(1740年)「特恩」開港後,山西山東安徽浙江等地客商陸續來此開行設鋪,至清末民初成為蘇北魯南一帶商品主要集散地之一。每年出口植物油20萬簍、豆餅18萬擔,僅次於牛莊(今營口市)居全國各港第二位。隴海鐵路全線通車後,海屬商業中心逐漸移新浦。民國28年(1939年)2月,被侵華日軍占領後,成為日偽在贛榆的政治、軍事中心,重要物資全被日商壟斷,市面蕭條,工商業者紛紛外遷,至民國34年(1945年)秋,僅有居民約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口鎮獲得了新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鎮辦工商業如雨後春筍,建成了服裝、塑料、製鞋、橡膠、裘皮、建築、建材、冶金、化工、造紙、機械、工藝美術等100多家企業,出口產品達1000多個規格品種,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已基本形成了多品種多口岸、成批量、上規模的新格局。由於工商業的興旺發達,帶動了各項事業突飛猛進。目前,市容整潔,道路寬廣,高樓林立,廠店櫛比,在蘇北、魯南一帶享有「小上海」之譽,成為海州灣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基層政權

置鎮、鄉;置4鄉,15社,56里;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並為30鎮;宣統二年(1910年)合為8區,大稱市,小稱鄉;民國23年(1934年)編為8區,122鄉鎮,836保。民國31年初,撤銷鄉,村直隸於區,全縣置為12個區。

建國初年,區劃無變。1951年5月,改以序號名區。1956年2月,調整為8區,1鎮,66鄉。1957年8月始撤區並鄉,至1958年4月,置為24鄉、1鎮,389個農業合作社。同年9月,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建為25個人民公社,152個生產大隊,1160 個生產小隊。1962年,劃小各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全縣置29個人民公社,1個公社級帶隊水庫管理處,715個生產大隊,3016個生產隊。1983年7月,各人民公社一律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1990年,全縣共置10鎮、19鄉、一個鄉級水庫管理處,761個村民委 員會、4個工區、8個居民委員會,3267個村民小組。20世紀90年代末,逐漸改鄉為鎮。2009年末,全縣共18個鎮,1個園藝場沙河子園藝場),1個鹽場青口鹽場),1個海洋經濟開發區江蘇省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2010年,將贛榆縣管轄的青口鹽場劃歸連雲港市連雲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贛榆縣行政區域面積1363平方千米,人口110.34萬人。2013年2月,班莊鎮歡墩鎮合併,設立新的班莊鎮,鎮駐地為班莊;墩尚鎮羅陽鎮合併,設立新的墩尚鎮,鎮駐地為羅陽;門河鎮城頭鎮合併,設立新的城頭鎮,鎮駐地為城頭[8]

兵事

贛榆地區位於中原要道,素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周至清間,共發生大型戰役18次。

贛榆區(縣)清代兵事
年代 兵事
咸豐四年 二月,賊陳禿爪大索大沙河、青口。
咸豐九年 山東幅匪翟三禿竄青口。
咸豐十年 九月,捻匪張洛刑(應為張樂行)、劉天祥攻撲縣城,知縣方鈞與侯補千總蘭山朱范(今屬東海縣)人王得勝率勇目王秀廷率團練鄉兵御守,殺敵甚或眾。縣人邱世官、周翰儒亦各率團練的御守。二十九日,周翰儒率所部與捻匪戰於鹽倉城一晝夜,全軍覆沒。
咸豐十一年 捻匪兵力大增,王得勝、王秀廷率部死守,擊退捻匪,擒斬幅匪高三。王得勝與縣人周日森修築青口圩。八、九、十三個月,捻匪精銳大攻縣城,縣令玉亮督王秀廷部固守。
同治三年 捻匪兵敗,再至贛榆,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逐走之。
同治六年 八月,捻再至贛榆境,提督劉銘傳率部迎擊,副將張登瀛陣亡。十月,匪首任柱(即任化邦)率眾十餘萬來寇,劉銘傳善慶率部迎擊。任柱親信潘新反正,襲任柱,斬之於沙河。捻匪潰回山東。不久,捻匪另一酋帥賴文光於揚州為王得勝所擒。
光緒二十一年 甲午戰爭中,海州緝私鹽防營前江西贛州鎮總兵蘭山(山東臨沂)人王得勝(蘭山縣西朱范村人,今江蘇東海縣西朱范),率海勝軍八營駐防青口、墟溝,日寇見防守嚴密而退。
宣統三年辛亥 秋,時局震盪,縣西境及西南境匪患日熾,西南境青莊湖(今東海縣西青湖鎮)。縣令唐運鵬邀蘭山縣咨政局議員王佐良率沂州兵防營及其所募鄉勇剿匪。王佐良與其侄王沂華率部至縣西境剿匪,九月初一進至磨山(今屬東海縣),與匪交戰,大勝。次日,進至青莊湖,克復青莊湖鹽防營。
贛榆區(縣)民國兵事
年代 兵事
民國元年(1912) 農曆臘月中旬,巨盜孫秩墜與縣吏勾結,縣令唐運鵬舉措失當,致使形勢危急。王佐良令駐青莊湖馬隊移守縣城。北境匪事起,縣隊及練勇進剿於龍王廟,而土匪趁縣城空虛於1月8日夜,占領贛榆城,縣令唐運鵬隻身逃至青口。
民國十八年 夏,大刀會圍攻大沙河鎮。
民國二十一年 6月26日,土匪血洗范家官莊。
民國二十三年 劉黑七匪軍洗劫贛榆城。
民國二十四年 7月,江蘇山東兩省保安部隊會剿土匪。
民國二十六年—民國二十九年 國共合作,共同對抗侵略贛榆的日本飛機及路面部隊。
民國二十九年 董毓珮反共政權覆滅。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發動青口戰役
民國三十年—民國三十一年 發動五次反日偽軍「治安強化運動」。
民國三十二年 小沙東海戰。11月初,濱海軍區發動贛榆戰役,此次戰役取得輝煌勝利,並被撰文於次日《延安日報》頭版頭條發表。
民國三十年—民國三十一年 發動五次反日偽軍「治安強化運動」
民國二十八年—民國三十三年 反日偽軍「偽化」、「突擊」
民國二十八年—民國三十四年 海岸線爭奪戰
民國三十四年 山東解放軍二師和獨立三旅發動全面反擊,贛榆縣全境解放

地理

位置

贛榆區位於江蘇省濱海平原東北端,海州灣沂蒙山脈之間。東瀕黃海海州灣,東北隔繡針河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相接,北與山東省莒南縣毗鄰,西臨沂蒙山脈山東省臨沭縣接壤,南隔石樑河水庫新沭河與江蘇省東海縣連雲港市連雲區海州區相鄰。中心地理坐標北緯 34°50′,東經119°07′,區境北起北緯35°07′39″,南至34°40′39″南北長49公里;東起東經119°18′00″,西至東經118°45′39″,東西寬39.5公里。全區總面積1363平方千米,海岸線長62.5千米。

自然概況

贛榆區地處中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秦嶺褶皺系武當——大別隆起的東延部分蘇膠隆起帶上。境內地貌,西、北部為低山丘陵區,高程在35米以上,最高364.4米;東瀕海州灣,海岸線長62.5公里,沿海海積平原高程0.5–3米;過渡帶為隴崗窪地和河湖堆積平原。全區有山37座、嶺61座、河18條。近海中有島一座,名秦山島。距贛榆城區直線距離15.3千米,高程55.90米,面積0.198平方千米。

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鹽土4類9亞類16屬33種。植被屬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南端,以人為植被為主,自然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林為輔。植物有169科657屬1062種;動物有16綱,以水生動物與家畜禽為主。礦產以非金屬礦產為主,花崗石、大理石、蛇紋石、瓷石、硅石、榴輝岩、黃砂、礦泉水儲量豐富。

贛榆區氣候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緣(曾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南緣),四季分明。全年多風,以偏東風為主。冬季寒冷多風,夏季悶熱潮濕。春秋季溫和舒適。1月平均氣溫0.3℃,極端最低氣溫-19.5℃(1969年2月6日)。7月平均氣溫26.7℃,極端最高氣溫39.9℃(1955年6月19日)。年平均氣溫約14.2℃。日照和降水較為充足。年均日照時數2315.9小時。年均降水量912.2毫米。[9]

1991-2020年間贛榆區的平均氣象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4.9
(40.8)
7.5
(45.5)
12.8
(55.0)
19.2
(66.6)
24.6
(76.3)
27.6
(81.7)
30.2
(86.4)
29.7
(85.5)
26.3
(79.3)
21.2
(70.2)
14.1
(57.4)
7.2
(45.0)
18.8
(65.8)
日均氣溫 °C(°F) 0.3
(32.5)
2.7
(36.9)
7.7
(45.9)
14.0
(57.2)
19.6
(67.3)
23.5
(74.3)
26.7
(80.1)
26.3
(79.3)
22.1
(71.8)
16.3
(61.3)
9.2
(48.6)
2.5
(36.5)
14.2
(57.6)
平均低溫 °C(°F) −3.3
(26.1)
−1
(30)
3.4
(38.1)
9.3
(48.7)
15.2
(59.4)
20.0
(68.0)
23.9
(75.0)
23.4
(74.1)
18.5
(65.3)
12.0
(53.6)
5.1
(41.2)
−1.2
(29.8)
10.4
(50.8)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6.5
(0.65)
21.9
(0.86)
30.7
(1.21)
41.2
(1.62)
74.1
(2.92)
101.3
(3.99)
241.6
(9.51)
207.0
(8.15)
88.4
(3.48)
34.8
(1.37)
36.3
(1.43)
18.4
(0.72)
912.2
(35.91)
平均降水天數 4.2 4.9 5.6 6.6 7.6 7.4 13.1 11.9 7.5 5.2 5.4 4.2 83.6
平均相對濕度(%) 66 68 65 66 70 77 83 83 77 71 69 66 72
月均日照時數 163.8 162.8 204.1 221.9 236.9 204.2 192.9 200.8 198.8 196.8 165.6 167.3 2,315.9
可照百分比 52 53 55 56 55 47 44 49 54 57 54 55 53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1971–2000年間的降水天數和日照數據)[10][11]

自然災害

  • 洪災:民國29年至1964年有15年受災,幾率為60%,平均每次受災農田面積24.52萬畝。建國後經過整治,情況好轉。
  • 澇災:贛榆地區澇災多發生於夏至到處暑之間。
  • 潮災:潮災有三,海水內浸,潮水倒灌,大潮上岸。
  • 旱災:贛榆區一般年降水量小於蒸發量,加之降水集中,造成大量徑流流失,乾旱幾率很高。
  • 地震: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廬斷裂帶發生8.5級郯城大地震,震中距贛榆縣十幾公里。贛榆縣地震烈度10級,「 官康民舍盡傾, 惟學宮大成殿獨存」,「海反退舍三十里」 [12]。之後發生過有感地震17次。1975~1984年間,發生0.5~1.7級無感小震5次。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初,共轄15個鎮,兩個省級開發區——贛榆經濟開發區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

 
贛榆區行政區劃地圖

下表中鄉鎮面積人口為2013年統計數據。

贛榆區行政規劃
面積(km2 人口(人) 居委(個) 行政村(個)
青口鎮 95.80 165024 42 19
柘汪鎮 72.30 51650 24
石橋鎮 73.43 60429 23
金山鎮 70.00 47420 21
黑林鎮 87.98 42766 21
厲莊鎮 61.30 34179 16
海頭鎮 79.00 79739 29
塔山鎮 84.98 65236 30
贛馬鎮 84.30 82820 36
班莊鎮[13] 175.61 100000 44
城頭鎮 117.50 88000 43
城西鎮 45.27 45299 21
宋莊鎮 31.20 26260 12
沙河鎮 131.56 114645 52
墩尚鎮[14] 128.55 77000 29

(門河鎮)

經濟

截至2007年,全縣共有大小工業企業125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3家,從業人員約6萬人,基本形成以農副食品加工、飲料製造、通用設備鑄造業、服裝玩具、非金屬礦物製品、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醫藥製造、塑料製品等行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15]

贛榆區2007年各鎮工業總產值(單位:萬元)
現價總產值 規模以上 規模以下
全縣 1910387 859484 1050903
青口鎮 245779 78349 167430
柘汪鎮 133618 66763 66855
石橋鎮 116897 60211 56686
金山鎮 109450 82608 26842
黑林鎮 15732 2168 13564
厲莊鎮 59557 10959 48598
海頭鎮 175740 81762 93978
塔山鎮 75865 14097 61768
贛馬鎮 178761 108761 70000
現價總產值 規模以上 規模以下
- - -
班莊鎮 70703 16622 54081
城頭鎮 86970 35704 51266
門河鎮 59072 20700 38372
城西鎮 71843 32027 39816
歡墩鎮 86247 63113 23134
宋莊鎮 54221 16061 38160
沙河鎮 140644 47316 93328
墩尚鎮 81923 25243 56680
羅陽鎮 67350 17005 50345

人口

舊石器時代,贛榆就有原始人居住。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至宣統二年(1910年)的1909年間,人口從2萬餘人增至36萬餘人。截至2009年,全縣總人口為110.80萬人,其中家庭戶340544戶,人口出生率為12.80‰,死亡率為9.14‰,自然增長率為3.66‰。城鎮人口達到51.8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6.76%。全縣共有60歲以上人口14.15萬人,占總人口的12.77%。

贛榆區人口歷代統計如下:

年代 人口統計
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 琅琊郡轄贛榆等51縣,共228960戶,1079100人。
東漢永和五年(140) 東海郡轄贛榆等13縣,有148784戶,706416人。
南北朝大明八年(464) 東海郡轄贛榆等2縣,共2411戶,13941人。
貞觀十三年(639) 海州懷仁等4縣,共8999戶,43693人。
天寶元年(742) 東海郡懷仁等4縣,共28549戶,184009人。
北宋崇寧元年(1102) 東海郡懷仁等4縣,共54830戶,99750人。
至元二十七年(1290) 淮安路轄贛榆等12縣,共91022戶,547377人。
景泰三年(1452) 贛榆縣共7138戶、55484人。
天啟四年(1624) 贛榆縣共6923戶、81111人。
順治元年(1644) 贛榆縣共15221個男丁。
宣統二年(1910) 贛榆縣共64411戶、364989人。
民國元年(1912) 贛榆縣共60500戶、462888人。
民國三十三年(1949) 贛榆縣共92241戶、405656人。

贛榆區歷次人口普查統計如下:

年代 人口統計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7.1) 全縣共484243人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7.1) 全縣共588729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7.1) 全縣共794893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7.1) 全縣共947520人

贛榆人口主要現狀為:[16]

  1. 人口總量低速增長:與2008年相比,增速下降0.14%, 人口出生率上升0.40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上升0.5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0.15個千分點。
  2. 逐步向城鎮集中:與2008年底相比,城鎮人口增加了2.45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上升了1.87個百分點。
  3. 老齡化速度加快:比2008年增加0.31萬人,所占比重上升0.18個百分點。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醫療保健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增加的趨勢仍將繼續,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
  4. 家庭戶規模保持穩定
  5.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為94.94萬人[17]
  6.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贛榆區常住人口為1003844人。

城市建設

交通

贛榆區地處江蘇省東北端的蘇魯邊界,中國沿海南北過渡和海陸東西連接的樞紐部位,區位優越,交通發達。贛榆港南接連雲港港,北聯日照港嵐山港,境內204310327國道交匯,沿海高速連臨高速南北東西貫穿。半小時車程能夠到達連雲港港、日照港、嵐山港和連雲港機場,一小時到達山東臨沂全國小商品市場,兩小時到達青島港青島機場青鹽鐵路贛榆段工程建設正式啟動。以港口為龍頭,集公路鐵路航空海運於一體的沿海綜合集疏運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形成。

公路

鐵路

  •  青鹽鐵路贛榆段,長約60.4公里,設有贛榆站。鐵路等級為國鐵I級,正線為雙線電氣化鐵路,設計時速200公里,預留時速250公里。

港口

贛榆港區全稱連雲港港贛榆港區,與前三島港區合稱連雲港港北港區,是連雲港港「一體兩翼」戰略的重要北翼。地處中國沿海中部的黃海海州灣西北岸、江蘇省的東北端,北靠日照港嵐山港區,南鄰連雲港主體港區,是未來中國最大的港口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港區包括柘汪海頭兩個作業區。港區北起蘇魯交界的繡針河口,南至龍王河口北1.2km處,岸線長20.3km,通過填海造陸形成兩個雙堤環抱式港灣,挖入式港池和突堤相結合,可形成碼頭岸線長33.2km以上,陸域79.8平方公里以上的區域。

2010年6月,連雲港港贛榆港區起步工程正式奠基,標誌着贛榆港區開發建設進入了實質性啟動階段,2010年8月,贛榆港區防波堤工程試拋填,標誌着贛榆港區建設正式拉開序幕。2011年底,完成投融資8.9億元,防波堤主體完工,港池和航道疏浚快速推進,4個15萬噸級泊位開工建設。港口前沿配套區和物流園區路網基礎基本形成,口岸聯檢大樓開工建設。編制贛榆港片區港產城一體化規劃。2012年底,贛榆港實現開港運營,濃墨重彩描繪出「潮湧海州灣,揚帆贛榆港」的美麗藍圖。

教育

贛榆區歷史上的主要書院有:

名稱 介紹
贛榆縣懷仁書院 重建於乾隆六十年(1795),光緒二十五年(1899)改為縣高等小學堂
贛榆縣選青書院 道光二十六年(1846)募建,光緒二十五年(1899)改為縣初等小學堂
贛榆縣溯沂書院 光緒十三年(1887)建立,民國元年改為太和市第一國民小學

幼兒園

2007年,全縣共有合格幼兒園127所,不合格幼兒園66所,共有1084個班,在園幼兒29594人。[18]

主要幼兒園有:

名稱 介紹
贛榆縣實驗幼兒園 前身為贛榆縣直屬機關幼兒園(1959年建立),2001年後陸續建立分園,現共有三個校區。
贛榆縣海頭鎮中心幼兒園 1976年建立。
贛榆縣財貿幼兒園 1979年建立,位於青口鎮。

小學

截至2007年底,全縣有小學104所,教學點76個,其中省級實驗小學18所。全縣有中心小學30所,共有190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82516人。民辦學校小學部5個,在校學生3128人。[18]

主要小學有:

名稱 介紹
贛榆縣實驗小學 始建於民國37年,初名青口鎮隆嘉巷初級小學。1950年改成青口鎮西門裡初級小學,1953年併入青口小學為二部,1959年改為贛榆縣師範學校附屬小學。1962年遷入停辦的贛榆師範學校校址,改為青口公社北門外小學,1972年改為贛榆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1982年改為贛榆縣實驗小學,位於文化路。2000年左右擴建,將附近的青口第二中學校址併入。
贛榆縣青口鎮中心小學 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稱青口官立初等小學堂,民國2年改稱青口區立第一國民學校,後經多次改名,於抗戰勝利後改為青口鎮中心小學
贛榆縣贛馬中心小學 光緒二十五年建立 ,校址位於懷仁書院,原名贛榆縣官立高等小學堂

中學

本部分僅列舉中學,並加以歷史介紹。評論性內容請提供書籍、論文、期刊、報紙來源。

截至2007年底,全縣共有普通高中10所,其中四星級高中4所,三星級高中2所,共有班級511個,在校學生32442人;初中36所,共有班級1023個,在校學生60154人;職業高中3所,共有班級202個,在校學生10126人,設專業33個。民辦學校初中部6個,在校學生12760人;高中部2個,在校學生2208人。全縣初中招生20713人,普通高中招生11820人,縣內職業高中招生4958人,縣外職業高中招生6050人,合計11008人。[19]

高中

  • 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建於民國12年,原名贛榆縣立初級中學,校址在城裡(現贛馬鎮)懷仁書院,民國16年停辦,民國27年重辦,民國28年因縣城被日軍占領而停辦,民國32年,偽政府在青口鎮重辦,抗戰勝利前夕停辦。1952年,縣人民政府在青口鎮重建贛榆縣初級中學。1958年增設高中班,改名贛榆縣中學,位於黃海路。2000年高中初中分離,初中部稱贛榆縣實驗中學,位於原址,高中部稱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在環城北路建立新校區。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是國家示範高中、江蘇省首批四星級高中。到2006年已經是高考本一、本二上線數、上線率、高分段人數、學科優分率和綜合評估連續8年高居連雲港市首位,實現了「八連冠」。在全省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 江蘇省海頭高級中學:海頭中學坐落在贛榆縣縣城北部的海頭鎮,是1956年建校的贛榆縣四所老完中之一,1998年被確認為省級重點中學,四星級高中。
  • 贛榆縣第一中學:原青口鎮第一中學。
  • 贛榆縣城頭高級中學: 城頭中學位於贛榆縣城頭鎮,1956年建校,歷史比較悠久,1998年被評為省級重點中學.
  • 贛榆縣厲莊高級中學
  • 贛榆縣贛馬高級中學
  • ……

初中

  • 贛榆縣實驗中學:贛榆縣實驗中學自分離後位於原址,其歷史從2000年算起。2002年,全縣受「教育產業化」影響,包括實驗中學在內的很多優秀學校被以極低的價格出售,贛榆縣實驗中學原址被另用建立贛榆縣外國語學校,贛榆縣實驗中學改在黃海路較偏遠處另建校園。
  • 青口第二中學、青口第三中學、青口第五中學、宋莊中學、贛馬第一初級中學、贛馬第二初級中學、塔山中學、黒林中學、黒林二中、厲莊初級中學、金山中學、柘汪第二中學、石橋中學、柘汪中學、石橋第二中學、海頭第二中學、海頭第一中學、班莊第二中學、城頭初級中學、塔山二中、門河中學、班莊中學、歡墩中學、沙河第三中學、沙河中學、沙河二中、城西中學、墩尚中學、羅陽中學、鹽場學校。

職業高中

  • 贛榆縣職業教育中心
  • 贛榆縣金山職業高級中學

民辦學校

  • 贛榆縣外國語學校教育產業化時期誕生,位於原贛榆縣實驗中學原址。2004年,贛榆縣4家被出售的學校的教師開始罷課事件,因為私營學校使其養老等利益受到損害,最終除外國語學校外其餘私營學校再次收為國有。
  • 贛榆縣外國語學校(北校區)
  • 贛榆縣華傑雙語學校
  • 贛榆縣匯文雙語學校
  • 贛榆縣金橋雙語學校
  • 贛榆縣清華園雙語學校

成人教育

  • 青口鎮第二成教校、宋莊鎮成教校、贛馬鎮第二成教校 等成人教育學校
  • 連雲港市廣播電視大學贛榆縣分校

文化

歷史典故

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年)秋,齊國高發率軍攻莒國,懲罰莒共公不事奉齊國。莒共公逃奔到紀鄣(今江蘇贛榆縣北)。高發派遣孫書率軍進攻紀鄣。莒國有一老婦人,居於紀鄣,其丈夫被莒共公殺害。她以城牆高為長度紡線搓繩,秘密藏好。等齊軍來到,她將繩子系在城牆上投下,齊軍有人發現報告孫書。孫書命齊兵夜間攀繩登城。當登上六十人時,繩子斷了。這時,齊軍只得在城下、城上擊鼓吶喊,虛張聲勢。而刺史莒共公不明情況,以為齊軍已經攻陷了紀鄣,於是打開西門逃走。七月十四日,齊軍進入紀鄣[20]

春秋時期,孔子相魯會齊侯於夾谷山[21],至今仍有孔子登臨處、子貢曬書台等遺蹟。

徐福東渡

中國東渡日本第一位使者秦代方士徐福由贛榆登船向日本進發。

文物

贛榆區出土文物
文物 描述
徐福鎮大港頭出土文物 1983年3月出土斧形器(又名「石核石器」)。石質為燧石,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從事勞動、生產的工具,距今約1萬年,系贛榆區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原始石器。該村還出土石船錨。小的75公斤、大的125公斤,系延用到的石船錨。(又叫「碇石」)。
徐福鎮下莊漢墓出土文物 1979年,在下莊三里墩墓出土漢畫像石32塊。有圖像39幅,其中有人物故事和禽獸、人猿戲舞等畫幅,邊飾主要是寬帶,次為連弧紋、垂幛紋及「S」形紋等,為東漢晚期作品。還出土青灰色漢印紋磚兩種:一為邊飾同心園紋及隔線紋;二為紋飾印於磚的頂端,中心為1樹,樹下有對稱2羊,樹上有兩隻對稱三足鳥。為東漢晚期遺物。
徐福鎮周莊出土文物 1980年,周莊漢墓出土1漢畫像石。長方形(1.7米X0.64米X0.31米),上刻陰線圖像,上半部為兩隻人多人身,下半部是蛇形動物以兩尾相交。據考,此為伏羲女媧交尾圖。
班莊鄉新東村出土文物 1986年5月,在班莊鄉新東村北住宅區發現4個陶傭坑,共出土各式侍俑80餘個,馬傭16匹,車傭4輛。為時代陪葬車馬儀仗傭坑,主墓尚未發現。傭坑附近出土漢畫像磚1塊(110厘米X26厘米X7厘米)。左邊為狩獵圖,右邊為類似龍的圖案。狩獵圖中,1人身後立1犬,人手持弓箭,向樹上發射;樹上有兩隻鳥,1隻被射翻,正在墜落,另1隻沖天逃去;樹下拴着1匹馬,有1婦女似在採桑。畫面古樸精緻,較為罕見。
徐福鎮徐福村出土文物 1982年徐福村出土漢代鐵釜;1983年出土西周的筒瓦、的圓瓦當;1984年出土新石器時代的帶槽石斧;1985年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磨棒、石鐮刀和石祖(象徵男性生殖器)。石祖為園柱形,通長146厘米,通體雕琢簡單粗糙。為原始母系氏族過渡時期象形的人類生殖崇拜物,為龍山文化遺物。
朱堵鄉寺後村出土文物 1979年冬在寺後村1口繩紋陶井圈的水井中出土秦代鐵石權1隻。形如覆盂,上有橋兄紐,重21.7公斤(現存連雲港市博物館)。同時出土漢代玉璜、玉劍飾等。1988年該村1古墓出土秦代青銅壺、陶盤、陶方磚等遺物。
徐福鎮董溝村出土文物 1983年12月,董溝村東嶺漢木槨墓中出土西漢四乳四螭銅鏡、昭明銅鏡,同時出土新石器時期的陶紡輪和商周時代的半瓦當。

古蹟

贛榆區新石器時代遺址
名稱 介紹
後大堂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贛馬鎮城裡村北,遺址上曾有古城牆壓過,現為一高出地面約4米,面積約600玉方米的大土墩。遺物上層有漢代繩紋板瓦、簡瓦、泥質灰陶罐、盆等殘片;中層有西周時期夾砂繩紋褐陶片、鬲足等;底層有夾砂陶鬼險式鼎足、扁鼎足、盆式鼎足、泥質黑陶竹節形豆柄、平底杯、罐把手、紅陶片等。1987年12月,贛榆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墩廟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城頭鎮青墩廟村北,為一高出地面約3米,面積約400玉方米的大土墩,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已被擾亂;下層有陶樽、泥質灰陶片、矮襠鬲足、砂陶鬲足、殘骨鏟、料珠、扁絲殼及龜、牛、豬、鹿骨、動物牙齒亞化石和雙翼式銅箭鏃等。1987年12月,贛榆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台子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龍河鄉鹽倉城村西,為一東西走向的台地,長120米,寬115米,高3米。上層黃土被擾動,遺物有漢代繩紋瓦片、雲紋瓦當、莽錢、銅箭簇、銅鏡、碎磚塊等;中層有西周鬲足、陶口杯腹片、繩紋灰陶片和春秋時代鐵犁鏵殘片、碳化稻穀等;底層有新石器時期的石礪、骨椎、石紡輪、鹿角、龜腹甲殘片等。該遺址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台子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海頭鎮馬台村東北,面積約30平方米,突出地面約1米,為圓形土丘。上層遺物有漢雲紋瓦當、繩紋陶片;下層有附加堆紋與鬼式鬲足、黑陶薄片等。
蘇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城頭鎮蘇青墩村北,為一大河灣沙灘,面積約15萬平方米。遺物上層有漢代陶片、筒瓦片,西周夾砂紅陶、鬲足罐口片;底層有新石器時期的三角形扁鼎足、錐形扁足、鏤空圈足、盤式紅陶鼎足、柱礎式陶紡輪、泥質黑陶器鼻、豆座、盤口杯等殘片。
贛榆縣商周時代遺址
名稱 介紹
茅墩圈時代文化遺址 位於班莊鄉前集村,為一面積為1000平方米,高出地面約3米的三角形台地。遺物有商周鬲足、附加堆紋陶片、繩紋陶片、燒結紅土、灰陶罐和銅劍鏃、銅劍等。有塊石砌壁古井1眼,已填塞。
茅子庵西周時代文化遺址 位於班莊鄉三清閣村西北,為一台地,高出地面3—4米,面積6400平方米,南臨青抗公路,東有三清河流過,遺址上原有三溥閣(現夫存)地表遺物有西周春秋時期的陶鬲足、繩紋陶罐、黑陶和豆等殘片。附近曾出土銅劍、戈等,從河岸斷層還可看同尚有文化層被掩埋在沙土下。
大辛莊西周文化遺址 遺址有兩處:一處位於柘汪鄉大辛莊村西南,1處在大辛莊村北,現都成平地。曾出土鬲足、豆柄、繩紋陶片和漢代筒瓦及繩紋陶殘片等,有陶井數眼。
黑林河西村西周文化遺址 位於黑林鎮河西村西北,為一橢圓形土墩,面積約3500平方米,高出地表4米,出土遺物有西周灰砂繩鬲足、規腰罐片及獸骨、鹿角、蚌殼、人頭蓋骨亞化石等。
贛馬劉莊周代文化遺址 位於贛馬鎮劉莊村西,現為一突出地表約30厘米的耕地,曾出土周代繩紋鬲足、罐片等。
秦山島東周文化遺址 位於秦山島西北麓,文化層迭壓高約15米,長約38米,夯築灰土層中遺物有東周灰陶片、同何印紋硬陶、漢代繩紋、弦紋瓦片和陶片等。
春秋夾谷會盟遺址 位於縣西部夾谷山西南麓,為春秋時期會盟之地。遺址占地面積數十畝。現存明代「聖代亭」遺蹟石階坡段殘基10餘層,最長約7米,最高約5米;「孔子相魯會齊侯處」石碑1通〔2.19×0.8×0.225米〕,明萬曆四年(1576)立。1987年12月,贛榆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端木書台」遺址 塔山水庫大壩西端的子貢山上,為明代所定「贛榆八景」之一。相傳春秋時期子貢奉師命進行「止吳霸越,亂齊存魯」遊說,歸途中經萬松山,遇雨書濕,將書攤在一巨石上曝曬。後人紀念子貢,在山上建端木書院。萬松山由此更名為子貢山,曬書石被稱為「端木書台」,今巨石極存。
贛榆縣古城遺址
名稱 介紹
莒國都城遺址 土城鄉大莒城村,為春秋莒國都城,有古墓群。出土遺物有晚周陶器殘片。 
春秋紀鄣城遺址 柘汪東海中,為東周南北朝城池,後淪為海底,乾隆初年潮退時可見西門。 
鹽倉城遺址 位於龍河鄉鹽倉城村,現存西南、西北兩處城角殘垣,各高3—5米,寬4—5米,系板築夯土。出土有西周春秋漢代陶器、銅器及銅幣等。鹽倉城為春秋莒國鹽官駐地,贛榆縣城。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班莊漢代古城遺址 位於今班莊鄉古城村西南和東南2處,西南處城基殘垣高約5米,寬約2.5米,長約20米,城土均呈灰色,板築夯土,夯窩可見。出土遺物有漢代繩紋陶器殘片。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土城漢代古城遺址 遺址位於今土城鄉土城村,現存東南城角(長40米、寬13.5米、高11.5米)、東北城角(長200米、寬8米、高13米)2段殘垣,均系板築夯土,含石英較多,層次分明,夾眼睛晰,夾眼間隔:上下90—100厘米、左右72—75厘米;夾眼直徑12—15厘米。出土有漢弦紋陶片和銅境等。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贛榆縣古墓葬
名稱 介紹
下莊漢畫像石墓群 徐福鎮下莊村北約250米。1979年,曾清理3個墓室,尚有相距約3000米的兩墓未挖掘。南墓較大,被雜樹復蓋,其西北角外露1石門,石門上鐫刻浮雕畫像,線條清晰如初。
大溫莊漢墓群 位於石橋鎮大溫莊村東北果園風外,占地百餘畝,封土高出地表約1米左右,多被果樹覆蓋。1972年,曾搶救性清理兩木槨墓。出土漢代陶器、銅印、鐵劍和五銖錢等。
莊留村漢畫像磚墓 位於土城鄉莊留村東北,墓分兩室(長6.85米,寬5.17米),壁砌漢代畫像磚、券頂,內有石柱、石門。1986年3月清理,出土青彩釉瓷罐和陶器、銅器、五銖錢殘片。
單集村漢墓 位於朱堵鄉寺後村北,原為高出地面約3米的黃土墩,現建村幼兒園。曾出土玉壁、玉劍飾和陶器等物。1979年在附近出土秦代鐵石權1隻。
三里墩漢墓群 又名仙女墩和三女墩,位於門河鄉駐地南千餘米。該墓群為3座大土墩,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北2南1,呈鼎足之勢,今3座墓墩已平地。曾發現墓穴,並出土陶器、銅鐵器和鎏金器皿等。1988年12月8日,出土完整的銅質弩機、銅鎮獸等漢代器物。
裴天佑墓 裴天佑,字順之,號鶴洲,城裡村人(今贛馬鎮駐地)。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大理寺丞、光祿寺卿。著有《拙逸亭稿》,校張峰《隆慶海州直隸州志》。其墓在今贛馬鎮戴家嶺村北高地上,墓區東西長72米,南北寬48米,原有一組大型石雕:石羊、石豬、石宮燈和石碑等。皆失。今墓志銘存贛馬鎮文化中心。

方言

贛榆區處於行政交接之地,方言過渡之區,南接屬江淮官話洪巢片連雲港市市區,西界屬中原官話鄭曹片臨沭縣,北鄰屬膠遼官話青萊片莒照小片日照莒南,西北與冀魯官話區相去不遠,境內方言極具特色,一直為國內外語言學界廣為關注。贛榆話古入聲的演變情況和中原官話相同[註 1], 但今聲母和膠遼官話相同[註 2][22]。一般認為屬於膠遼官話青萊片,也有認為屬於中原官話鄭曹片

文獻描述

贛榆方言的文獻描述如下表:

文獻 描述
《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 贛榆話歸入第四區, 但同時強調「贛榆方言有它自己的特點( 和山東省膠東方言接近) , 本來也可自成一區」。
《中國語言地圖集》 贛榆話劃入中原官話鄭曹片, 但同時在其文字注釋中指出「江蘇贛榆古入聲的演變情況和中原官話相同, 今聲母和膠遼官話相同」。
《贛榆縣誌·第二十八篇方言》 記述「贛榆方言屬於中原官話鄭曹片」, 並對以青口為代表點的贛榆音系進行了一定的描寫分析。
《江蘇省志·方言志》 將贛榆連同徐州等地共八點合稱北方方言區, 但也特別指出「其中贛榆話較有特點, 主要是語音上具有膠遼官話的某些特性, 與其他七點有一些明顯的差異」, 「從語音特徵上看, 本片兼有北方方言和膠遼官話的某些特點」 , 並進一步將其單獨立為北方方言區贛榆片。
《贛榆方言志》 以青口話為考察對象, 從語音、詞彙、語法等各個方面對贛榆方言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描寫, 還提供了篇章語料的語音記錄, 同時提及到贛榆方言內部具有較大的差異性。

語音特點

從語音特徵上看,贛榆話基本符合膠遼官話的特徵,兼具中原官話的某些特點。

  1. 沒有入聲。古入聲清音聲母字和次濁聲母字今讀陰平,古入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陽平,例外字很少。這符合中原官話的特點。
  2. 分尖團。古聲母精組和見曉組今細音前聲母不同。古精清從心邪五母字今音不分洪細都讀[ts、tsʰ、s],古見溪群曉匣五母字今細音讀[k、kʰ、x]。這符合膠遼官話的特點。
  3. 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分為兩組。這符合膠遼官話的特點。
  4. 古日母字(止攝除外)今大部分讀Ø聲母,與古疑影雲以聲母字的今聲母一致。這符合膠遼官話的特點。
  5. 假攝開口三等精組與蟹攝開口二等見系字不同韻。
  6. 蟹止兩攝合口一、三等精端組字開口呼[4]

名人

旅遊

贛榆境內環境優美,風光獨特,這裡黃金海岸,水天相接,城傍海建,相得益彰,三季有花,四季長青,海、山、島、湖、園、祠、塔等景點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初步形成了「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賞鄉村美景,采田園鮮果」的旅遊格局。

贛榆縣主要景點
名稱 介紹
海州灣旅遊度假區 位於贛榆縣海頭鎮境內,擁有江蘇省最長的優質沙灘,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優越,被譽為「江蘇北戴河」。
抗日山烈士陵園 國家級烈士陵園,革命教育基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秦山島 秦始皇東巡所到,島上曾有李斯大篆碑刻,現已無存。
塔山湖 西依沂蒙山余脈,北有贛榆最高峰大吳山,主壩建於小塔山與子貢山之間。區間群山環繞,景色秀麗,沿岸青松蒼翠,水面碧波萬頃,山水相連,自然景色冠絕一方。
徐福祠 位於金山鎮徐福村,贛榆縣政府為紀念秦代方士東渡日本第一人徐福,在原金山鄉徐福村北原廟址建徐福祠。徐福祠建成後,日本新宮市佐賀市多次派人參觀。
文峰塔 又名「響鈴塔」, 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是連雲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贛榆八景

明清之際,贛榆有八處名勝古蹟,史稱贛榆八景。舊為「夾谷鶯啼、吳峰望日、端木書台、泊船錦纜、興莊夜雨、秦碑籀跡、欄頭丹灶、石樑仙蹤。」後因欄頭山劃歸山東日照,不在贛榆境內;石樑河畔的仙人足跡,也被河道淹沒,所以欄頭丹灶、石樑仙蹤二處景致不復存在,後人添入「文峰夕照、紫陽橋觀」,仍成八景,是為新八景。

贛榆八景
名稱 介紹
夾谷鶯啼 贛榆西部有一夾谷山,山並不高峻,也不奇險,只因三山夾一深谷而得名。夾谷山林茂草豐,石巨岩峭,佇立林密蔭濃之處,一陣微風吹過,松濤滾滾,間或一陣陣清脆嬌婉的鶯啼聲,千迴百折,山鳴谷應,令人聞之心曠神怡,世人譽為「夾谷鶯啼。」其實,「啼不必鶯,風微石罅鶯聲也」,是山風吹過石洞或岩隙而發出的陣陣鳴響,其音酷似黃鶯啁啾,再加上澗壑迴蕩,松濤伴和,形成無鶯自啼,假以亂真的神奇效果,故此,「夾谷鶯啼」神韻獨具,歷千年而不絕。
吳峰望日 大吳山位於縣境西北部,高364.4米,為贛榆縣最高山,舊作為縣之鎮山。山上蒼松古剎,幽洞怪石,紅花似火,白花似雪,左脅壁立如削,雲氣時出半腰間。夜半登山,凌晨翹立山顛,東觀滄海。天幕漸啟,晨星微隱,淺白淡抹,素妝粉黛,一縷弱光,擠出雲縫,剎時奪目而出。轉瞬蘭天碧海中,一輪紅日,款款躍出,似火燃燒,沸海紅天,霞光普照,水天一色。是為吳峰望日,贛榆一絕。
端木書台 端木書台位於塔山水庫主壩西部子貢山上。子貢山,原名萬松山,滿山遍野長滿松樹,景色旖旎,風光秀麗。春秋時代,衛國有個複姓端木,名子貢的人,能言善辯,長於交際,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有一年,齊國要攻打弱小的魯國吳國要霸占鄰近的越國,孔子派子貢前去遊說。子貢憑機智才辯,不辱使命,「亂齊存魯,止吳霸越」後,返程中路過萬松山,被萬松山的秀麗風光所吸引,遊興大發,流連忘返。忽然一陣大雨,將隨身所帶書籍淋濕。雨過天晴,見山上有一巨石,園整如桌,平滑如鏡,便將濕書攤曬其上,頃刻即干,隻字未損,神奇萬分。後世學子,感巨石文氣鼎盛,俱來叩拜,但凡來此拜祀者,皆學業精進,學有所成。於是官府興建端木祠堂,延聘端木後裔,俸祀香火,並免徭賦。山更名為子貢山,巨石名為「端木書台」,後列為贛榆八景之一。
泊船錦纜 泊船山位於縣北金山石橋兩鎮之間,其上有大石,長丈余,狀類船,每於煙雨迷離之際,望若揚帆,幾疑有人將乘槎赴銀漢間。旁接白石二道,少東而北,忽斷忽聯,時當野花歷亂,隨石之高下起伏相掩映,如千尺錦纜牽畫船,綿亙四五里,雙接盧山之麓,故其山亦名石纜山。逾石船而西,下行百餘步,有石龜二,首北向,其一稍西,又名龜山。泊船山雖因後世採石而遭損壞,然「泊船錦纜」仍列贛榆八景之一。
興莊夜雨 這是贛榆境內唯興莊而獨有的千古奇觀。其實興莊夜雨,「夜不雨,如雨也。」興莊地處鹽鹼灘地,土層地表含鹽分較高,白天陽光曝曬,地表結成一層薄薄的鹼殼,入夜海風吹拂,地下潮氣上升,受溫差影響,地表鹼殼形成一個個充氣的小泡,夜露一濃,涼熱相激,鹼泡破裂,發出很象雨點落地的「噗噗」、「吧嗒」聲,天明細觀,鼓破的鹼泡,恰似雨點的痕跡。這是興莊獨特的地理環境帶來的一大景觀,故名「興莊夜雨」。
秦碑籀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贛榆,登臨秦山島,求仙勒石而去。此勒石即秦始皇碑,或稱李斯碑,為丞相李斯用籀文書寫,字大如斗,世稱斗籀。《後漢書·郡國志》載:「(贛榆)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此碑《水經注》、《江南通志》、《光緒贛榆縣誌》均有記載,是為贛榆八景之一。
文峰夕照 光緒二十七年(1902)。長沙人徐樹鍔為贛榆縣知事(縣長),為振興贛榆文風,決定在縣城東北角依城興建文峰塔,塔為四層六角形,高四丈余,飛檐翹角,角上裝有響鈴,風吹鈴響,清脆悅耳,又稱「響鈴塔」。塔門西側,有一月牙形小溝,名月牙溝,溝西另有一大溝,兩溝之間,修一拱形小橋相連接,名「題名橋」,寓「金榜題名」之意。東西兩溝遍植荷花,寓「出污泥而不染」。當時文峰塔是城裡風景最佳處,登塔向東可遠眺黃海,向西可俯瞰城內,尤其夕陽西下,塔影倒映雙溝,猶如雙塔並立,甚為奇觀。故後人將「文峰夕照」列為新贛榆八景之一。
紫陽橋觀 贛馬鎮駐地城裡村向西半里許,原有一座7米多長,5米多寬的大石橋,橫跨在玉帶河上,名「紫陽橋」。此橋建於明朝初年。橋西北角有座粉牆黛瓦的玄帝廟。每當夕陽西下,登城樓向西眺望,「紫陽橋」、「玄帝廟」的倩影映入碧波鱗鱗的玉帶河中,頗有一番詩情畫意,邑人譽為「紫陽橋觀」,有詩讚曰:「咫尺城西地,溪頭號紫陽。石橋橫遠水,仙觀依塵罔。綠野農田沃,紅塵客路長。花封人載酒,此去得農桑。」後人愛「紫陽橋觀」的十分景致,故將其列入新贛榆八景之一。

物產

贛榆區依山傍海,素以「享山川之饒,受漁鹽之利」而得天獨厚。物產豐富。全區62.5千米的黃金海岸,7000平方公里的海州灣漁場,盛產黃魚梭子蟹東方對蝦紫菜貝類等30多種海鮮珍品,中外合資、個體私營興辦的海產品育苗、養殖、加工企業配套成龍,優勢互補。贛榆區是全國水產品生產先進縣和江蘇省科技興海示範縣,是全國商品糧油基地縣和江蘇省雜果生產基地,水稻小麥年總產50萬噸,花生、蠶桑、果品、茶葉蔬菜等已形成規模優勢,擁有全國著名的「蘆筍之鄉」、「板栗之鄉」、「苗木之鄉」、「泥鰍之鄉」、「鵪鶉之鄉」。礦產以非金屬礦產為主,花崗石大理石蛇紋石黃砂礦泉水滷水儲量豐富。其中地下有50億立方米花崗石(儲量居江蘇省首位),1億立方米雪花白大理石,2.7億立方米優質黃砂,以及蛇紋石、白雲石石英瓷石陶土、優質礦泉水等30多種礦藏,極具開發潛力。

風味小吃

贛榆煎餅

贛榆煎餅山東蘇北等地的煎餅,屬於同一類食品,但在製作工藝上有很大差別,主要集中在用料、火候、食用技巧等方面,形成了贛榆煎餅特有的風格。如現在的贛榆煎餅,多用小麥糊麵粉黃豆粉玉米粉地瓜粉等或者幾種份摻在一起為原料,用鏊子手工慢火攤制。製成的煎餅金黃、韌性大、耐咀嚼,因此又被南方人譽為「搖頭餅」。贛榆煎餅製作工藝講究,食用方法更多,其中最受當地人喜愛的吃法是煎餅卷油條涼粉(最好佐以辣椒麵韭菜花);煎餅卷大蔥蝦皮;煎餅卷乾魚等。因為煎餅耐儲藏,便於外出攜帶,因此無論是外出旅遊,還是打工經商,只要有一摞煎餅在手,就不愁會挨餓。

瞿家狗肉

久負盛名的瞿家狗肉,源於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時期,相傳孔子率弟子子貢周遊列國,一日來到琅琊郡土城,時值寒冬臘月,孔子師徒饑寒難耐,子貢循着一股奇異的香味尋覓以屠狗為業的瞿家,瞿家老少遂以最拿手的狗肉款待客人。孔子食後,讚不絕口,連稱此乃曠世美食。自此,土城瞿家狗肉名聲鵲起。瞿家狗肉在利用家傳秘方的基礎上,以健康、無病、農家所飼養的草狗為原料,所製作的狗肉具有肉質鮮亮,氣味濃香,回味無窮之特點。[23]

甜悶瓜

甜悶瓜是贛榆的一種傳統特產,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乾隆年間,山西商人金洪運到贛榆縣青口鎮做生意,開辦一家「蘇興泰」的醬園廠,買賣興隆。青口鎮附近的土地,是瀕海的灘涂地,多少代的農家人開墾耕種,已成為良田。這種土地鹼性大,種植的梢瓜,個頭不大,通體滑爽,顏色好看,食之脆甜。金洪運認為梢瓜是做醬瓜的好原料,經過反覆探索,終於研究出一種獨特的配方,形成一道自家的釀造工序,釀造出色香味俱佳的甜悶瓜。

釀造甜悶瓜工序複雜,工藝精細,一點馬虎大意不得,當地流傳這樣一首順口溜:「擇洗瓜,鹽着擦,插瓜眼,子中拿,酵麥粉,薄坌瓜,鹽撒間,日翻瓜,白天曬,夜露瓜,二月余,釀成瓜。」意思是說,選擇不大不小滑溜溜的梢瓜,擺乾洗淨,用鹽着擦洗,取出瓜籽,一層一層地摞在大缸里,放一層梢瓜,均勻地撒一層發酵的大麥粉,再放上配方,加蓋醃漬悶制,故稱「悶瓜」。悶制一些日子,白天取出來,擺放在蘆席上,來往翻曬,夜晚晾露,這樣不停地醃漬悶制,不停地晾曬,經過兩個多月,一道一道的工序,才釀造出「蘇興泰」牌甜悶瓜。其間,工人們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新出缸的甜悶瓜,黃澄澄,亮閃閃,香味撲鼻,惹人喜愛。取來一塊,洗去甜醬,切成手指頂樣的小方塊,放上一點香油,佐餐或下酒,不甜不咸,清脆可口,是上好的小菜。傳說,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經過贛榆青口,當地官員用甜悶瓜招待乾隆,乾隆一品嘗,連聲讚道好吃。自此,贛榆每年進貢一百箱甜悶瓜,給宮廷御廚配菜用。甜悶瓜成為當地唯一的貢品。[24]

注釋

  1. ^ 古清入和次濁入聲字今讀陰平,古全濁入聲字今讀陽平
  2. ^ 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分為兩組,古日母字(止攝除外)為零聲母

參考文獻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统计公报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 ^ 3.0 3.1 连云港赣榆撤县设区 新浦海州合并成新的海州区. 中國江蘇網. 2014-07-08 [2014-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中文(簡體)).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贛榆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赣榆县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5. ^ 连云港地上石刻概况. 連雲港文化網. 2007-07-21 [201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6. ^ 蘇曉青、萬連增. 赣榆方言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7. ^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 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 北京: 文物. 1982. 
  8. ^ 赣榆县行政区划调整通告. 2013-02-07 [201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2) (中文(簡體)). 
  9. ^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2014-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2). 
  10.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國氣象局. [2020-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5). 
  11.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國氣象局. [2021-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12. ^ 清康熙進士倪長犀《地震記》
  13. ^ 班庄镇. 2010-12-04 [201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中文(簡體)). 
  14. ^ 墩尚镇. 2011-04-22 [201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中文(簡體)). 
  15. ^ 《贛榆年鑑》,2008年,121頁。
  16. ^ 2009年赣榆县人口状况分析. 連雲港統計信息網. 2010-04-02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17. ^ 赣榆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贛榆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12-03-10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18. ^ 18.0 18.1 《贛榆年鑑》,2008年,176頁。
  19. ^ 《贛榆年鑑》,2008年,177頁。
  20. ^ 春秋左氏傳 昭公十九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子奔紀鄣。使孫書伐之。初,莒有婦人,莒子殺其夫,已為嫠婦。及老,托於紀鄣,紡焉以度而去之。及師至,則投諸外。或獻諸孫書子占,子占使師夜縋而登。登者六十人。縋絕。師鼓譟,城上之人亦噪。莒共公懼,啟西門而出。七月丙子,齊師入紀。
  21. ^ 齊魯兩國的文化較量──孔子知命之旅(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史記》〈孔子世家〉:會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於是旍旄羽袚矛戟劍撥鼓譟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於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於魯君,為之柰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於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22. ^ 中国语言地图集. 香港: 香港朗文(遠東)有限公司. 1987. 
  23. ^ 赣榆特产-瞿家狗肉. 樂途旅遊網. 2010-12-10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24. ^ 赣榆特产甜闷瓜. 中國新聞網. 2012-06-06 [2012-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