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清真北大寺

42°16′41.3″N 118°57′3.5″E / 42.278139°N 118.950972°E / 42.278139; 118.950972 赤峰清真北大寺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區新華路25號,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赤峰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清真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赤峰清真北大寺
赤峰清真北大寺,2021年7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7-0918-3-216
認定時間2013年3月5日

歷史

乾隆四年(1739年),回族鄉老張悅明主持向蒙古王公掛地7畝6分新建清真寺,最初僅有土房5間、大殿3間、沐浴室和教長室各1間。乾隆七年(1742年),曾在瀋陽開辦過「德勝鏢局」的鄉老馬汾發起改建清真寺,並從瀋陽邀請曾負責瀋陽南清真寺的工程師負責新清真寺的設計施工,並由一位阿訇和若干名鄉老到各地寫乜帖(徵集捐款)補足工程資金,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建完工。[1][2]

1913年3月,中國回教俱進會赤峰支會成立,會址設於清真北大寺[3]。1958年後,清真寺曾多次修葺[2]。1992年6月,清真北大寺列入赤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9月4日列入第四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4]。2011年,清真北大寺經歷了規模較大的一次修繕[5]。2013年5月3日,清真北大寺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建築特色

清真北大寺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坐西向東,由山門、大禮拜殿、左右配殿等建築組成,採用中國傳統中軸對稱布局。沿中軸線最前端為山門,山門兩側的左右耳房通面闊三間,單檐硬山式,其內立有兩塊記載建寺情況的石碑,山門後設照壁。一進院南北兩側為單檐硬山式配殿,通面闊各三間。一進院落中央為大禮拜殿,殿前為卷棚頂歇山抱廈,高台基石構須彌座,通面闊三間;大禮拜殿通面闊五間,通進深五間,單檐硬山建築,殿內空間寬闊,地面鋪設木製地板,南北兩側牆面各開拱券窗;大禮拜殿正後方為歇山頂後窯殿(米哈拉布),上方直通望月亭(邦克樓),望月亭高30米,為二層重檐六角亭閣式建築。抱廈、大禮拜殿、後窯殿三部分屋頂以勾連搭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呈逐漸增高的梯次式。二進院落內為住宅、辦公室、客房、浴室等附屬建築,部分已不存。[2][7][8]

寺內建築各處分布着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以幾何紋、植物紋及阿拉伯文文字圖案為主,如博縫頭等處的阿拉伯文磚雕、大殿木雕隔扇門、望月樓「云」字狀窗櫺、石雕抱鼓石、蟠龍基石、鳳凰喜鵲紋角柱石等。此外還有清代官式繪畫藝術、新疆石膏塑制藝術等,均極具民族藝術特色,充分體現了清代伊斯蘭教建築傳統的地方工藝技術。[2][8]

圖集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赤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卷二十 宗教 民俗 方言,第一篇 宗教,第五章 伊斯兰教,第三节 清真寺. 《赤峰市志》.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04-02975-5. [失效連結]
  2. ^ 2.0 2.1 2.2 2.3 李樹臣. 《赤峰回族风情志》.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204-09255-0. 
  3. ^ 赤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卷二十 宗教 民俗 方言,第一篇 宗教,第五章 伊斯兰教,第一节 传播沿革. 《赤峰市志》.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04-02975-5. [失效連結]
  4. ^ 自治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內蒙古新聞網.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1). 
  5. ^ 夏椿. 赤峰清真北大寺晋升为“国宝”单位. 紅山晚報. 2013-09-26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6. ^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國家文物局. 2013-05-03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7. ^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 (編). 第五章 古建筑,第三节 清真寺. 《内蒙古自治区志·文物志》. 呼和浩特. 2014. [失效連結]
  8. ^ 8.0 8.1 赤峰清真北大寺. 紅山區人民政府. 2020-01-17 [202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