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禹路

趙登禹路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北部的一條道路,1947年為紀念抗日將領趙登禹改為現名。

赵登禹路
ZHAODENGYU LU
趙登禹路南端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
起點西直門內大街
終點阜成門內大街

簡介

趙登禹路是一條大致呈南北走向的道路,北起西直門內大街,南至阜成門內大街。該路向北連接東新開胡同,向南連接太平橋大街[1]

元朝時,高梁河水流入元大都和義門南水關之後,沿西直門內大街以南向東,到今東新開胡同附近折向南方,沿今趙登禹路、太平橋大街到今豐盛胡同附近折向東,最終同「蕭牆」(皇城)的南護城河相連。當時,該河道稱「金水河」,是為皇城水系供水的河道。[2]

明朝遷都北京之後,高梁河不再直接入金水河,金水河遂逐漸變為排水溝,河內之水也改以生活污水和雨水為主。該河改道向南,經鬧市口以東一帶向南流入宣武門以西的護城河。由於承天門(現天安門)前的河道仍稱「金水河」,故這條縱貫北京內城西部的排水河道被人們改稱為「大明濠」(即排水明渠)。元大都時期自今豐盛胡同到蕭牆的一段河道則逐漸乾涸,其西段演變成日後的前泥窪胡同後泥窪胡同東斜街西斜街[2]

中華民國初年,北洋政府京都市政公所提出針對大明壕的《籌劃改築大明濠方案》,準備對其進行治理。1921年治理工程開工,工程利用拆除北京皇城城牆產生的城磚,修葺大明壕,將其改造為暗溝,其上鋪設馬路。1930年前後,治理工程竣工,整條大明壕上新建的道路未起名字,統稱「溝沿大街」,被評定為一等乙類道路,其北段被習慣性地叫做「北溝沿大街」。[2]

 
趙登禹路南口,遠處是妙應寺白塔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馮玉祥提議,北平市臨時參議會通過決議,北平市市長何思源於1947年3月13日簽發《北平市政府戶字第59號訓令》,將南溝沿大街、北溝沿大街、鐵獅子胡同分別改名為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張自忠路,以示對抗日英雄的紀念。[2]文革」時期,趙登禹路改稱「中華路」,佟麟閣路改稱「四新路」,張自忠路改稱「工農兵東大街」。「文革」結束後,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84年10月決定恢復上述三條道路的原名。[3]

北京地鐵19號線在西城區北部大部分區段沿趙登禹路-太平橋大街-鬧市口北街-鬧市口大街布置。

參考文獻

  1. ^ 北京地名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176頁
  2. ^ 2.0 2.1 2.2 2.3 在古河道上行驶的七路公交车,北青网,2009-06-16. [2013-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3. ^ 趙登禹路,首都文明網,2011-12-3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