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
陰陽家,是中國東周戰國中期以提倡陰陽五行,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觀」(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典史記載
陰陽與陰陽家在史載上難以明確次第,但其學說卻深植在中國哲學諸子百家與後繼之學。大約在東周戰國中期發展︰
- 鄒衍以「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
- 稷下學派中的黃老派和管仲派等又有新發展。
- 接著呂不韋及其所主編的《呂氏春秋》從陰陽氣數與天象、五行與物候和人事、世界圖式的和步整合等方面予以完善。
- 最後是劉安及其主編的《淮南子》,再將道分陰陽的宇畝圖式與五行生剋的社會體系進行整合,這樣陰陽家才正式確立。
- 司馬遷稱鄒衍「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以五行相剋的迴圈變化決定歷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周三代之變,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商),秦漢統治者均以此為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尋找根據,對後世特別是漢代有很大影響。
- 《漢書·藝文志》云:「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流派發展
陰陽家學派在魏晉以後已不復存在。《漢書·藝文志》著錄陰陽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從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還可以看到一些關於陰陽家的學說內容。
陰陽家的「陰陽」和「五行」等思想在戰國時期與道家、方仙道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而陰陽家在中國思想發展的重要性,則是具體化了自然世界對於人事的影響。這種想法,還可以在現在的黃曆或是農書、農民曆裏看到。
今日部分傳統民俗療法、風水師、堪輿師、中醫、算命、占卜、擇日者等強調「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五行相剋」來養生、定命的說法也是陰陽家的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