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易手

1867年美國從俄羅斯帝國購買阿拉斯加的事件

阿拉斯加易手,或稱阿拉斯加購地案(英語:Alaska Purchase、俄語:Продажа Аляски),是指1867年美國政府帝俄政府購買俄屬美洲(即今日的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事件。此次的領土買賣由時任美國國務卿威廉·H·蘇厄德主持。美國政府購買了阿拉斯加之後,其成為全國最大的一級行政區。

阿拉斯加易手
俄語:Высочайше ратифицированная
конвенція объ уступкѣ Сѣверо-Американскимъ Соединеннымъ Штатамъ Россійскихъ Сѣверо-Американскихъ Колоній
[a]
用於支付阿拉斯加的720萬美元支票(2021年約為1.4億美元)
簽署日1867年3月30日 (1867-03-30)
簽署地點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批准日1867年5月15日 (1867-05-15)
生效日1867年10月18日
簽署者
語言英文
法文

背景及概述

 
沙皇批准出售阿拉斯加文件。

1741年,俄羅斯探險家白令第一次發現阿拉斯加,而阿拉斯加很快就併入俄國的控制之下,成為俄屬北美殖民地。阿拉斯加位於北美大陸西北端,由於人煙稀少,多年來阿拉斯加沒有為俄國帶來任何貢獻,反倒增加駐軍經費。1853年到1856年,俄羅斯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英國法國聯軍擊敗,國庫空虛;一方面,克里米亞戰爭中,阿拉斯加隔白令海峽的堪察加半島上的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遭英法聯軍圍攻。另一方面,由於英國進一步加強在北美殖民地的發展,特別是在西部的英屬哥倫比亞,令俄國擔心日後最終會戰敗而失去這個易攻難守的阿拉斯加。俄國希望拉攏美國以牽制日漸強大的英國的擴張。因此之故,考慮到國家安全及戰略考慮,俄國於1859年首次向美國提議賣出阿拉斯加,以圖制衡英國。可是由於美國正值發生南北戰爭,因此令計畫告吹。

後來北方的林肯政府勝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指示時任首相再就阿拉斯加的買賣和美國國務卿威廉·H·蘇厄德談判。談判由1867年3月初開始,並最終於1867年3月30日凌晨四時成交。雙方終於以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手續費成交,平均每英畝土塊僅值兩美分。而買賣的條約亦在1867年4月9日在美國參議院以37票支持,2票反對的情況下獲得通過。

參議院辯論

顯而易見,參議院不會在3月30日休會前討論這一條約,蘇厄德說服安德魯·約翰遜總統呼籲參議院在第二天召開特別會議。許多共和黨人嘲笑「蘇厄德的愚蠢」(Seward's Folly)或「西華德的大冰箱」(Seward's icebox),雖然他們的批評更多的是基於他們對約翰遜和約翰遜的政治盟友蘇厄德的敵意,而不是購買阿拉斯加將會帶來的好處。然而,蘇厄德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並且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查爾斯·薩姆納的支持下,在4月9日以37-2的投票結果贏得了該條約的批准。

有一年多時間,由於國會與約翰遜總統關係惡化,眾議院拒絕撥出必要的資金。但在1868年6月,約翰遜總統的彈劾審判結束後,Stoeckl和蘇厄德重提了阿拉斯加購買的議題。眾議院終於以113-48的投票在1868年7月批准撥款。

1868年8月1日,里格斯銀行(現PNC銀行)兌現了給俄國外交部的國庫支票,完成了美國對阿拉斯加的購買。

易手

通過卡修斯·馬塞勒斯克萊的協商,美國1867年購買獲得了面積為得克薩斯州的兩倍大的阿拉斯加,但直到1896年的克朗代克淘金熱後,阿拉斯加才開始被看作是美國領土有戰略價值的一部分。

參議員薩姆納曾告知國家,俄羅斯估計阿拉斯加大約有2500名俄羅斯人和混血人種,8000名原住民。總共在俄羅斯動物毛皮公司直接管轄下的有約10000人,在其管轄範圍之外可能有5萬因紐特人阿拉斯加原住民。這些俄國人定居在23個交易點,分布在各個島嶼和沿海點。在較小的站點,只有四五個俄羅斯人駐紮着收集當地人皮草,儲存着等待運輸公司的船抵達取貨。有兩個較大的城鎮,新天使,現在被命名為錫特卡,成立於1804年,經營着收入不菲的海獺皮貿易,在1867年已經有116小木屋和968個居民。在普里比洛夫群島聖保羅有100戶人家283人,是海狗行業的中心。

交接儀式

交接儀式於1867年10月18日,在錫特卡進行。俄羅斯和美國士兵在總督府前遊行;俄羅斯國旗降下,美國國旗在響亮的火炮中升起。

對此事件的一個頗為幽默的描述六年後在芬蘭出版,是一個到錫特卡才兩年的名叫Ahllund的鐵匠所寫。

「我們在錫特卡還沒待幾個星期時,有兩個大的蒸汽輪船抵達,帶來的東西屬於美國。幾天後,新總督也與他的士兵們一起乘船抵達。俄羅斯總督的木製兩層豪宅坐落在一個小山崗上,院子裡的一根高大桅杆上,飄揚着俄羅斯的國旗,中間有着雙頭鷹標誌。當然,這個標誌現在已經讓位給了充滿條紋和星星的美國國旗。在某一天下午,一群來自美國船舶上的士兵,由一個舉着國旗的人帶領,踏着莊嚴的步伐,但無伴奏的來到總督府。俄軍已經在排隊等待美國人。現在他們開始拉『俄羅斯雙頭老鷹』下來,但是不知他是怎麼了,只是下來一點點,然後它的爪子竟糾纏在桅杆周圍,使它無法被進一步拉下。因此,一名俄羅斯士兵被責令爬上桅杆,並解開它,但似乎那隻鷹在他的手上施了一個法術,因為他無法到達旗幟所在的高度就中途滑落了下來。下一個士兵也沒能成功,到第三個士兵才如願的把那隻不情願的『鷹』帶到了地上。旗幟被帶下來的同時,音樂響起,海岸邊發射了大炮。然後,當其它旗幟降下來時,美國人從船上又同樣多次的發射大炮。然後,美國士兵取代了俄羅斯士兵,接管了克洛斯村周圍圍欄的大門。」

結束完成了關於更換旗幟的事務後,阿列克謝中校宣布將阿拉斯加轉交給美國,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洛弗爾盧梭將軍接受了領土。當地的堡壘,碉堡和木屋被移交給美國人,軍隊接管了軍營,傑斐遜 C.戴維斯英語Jefferson C. Davis將軍在總督府成立了他的住所。大多數俄羅斯公民返回俄國本土,只有一些商人和牧師選擇留下。

後續

轉讓後,錫特卡的俄羅斯公民的數量保持在一定數量,但很快他們幾乎都決定返回到俄羅斯,因為那時仍由美國的公司承擔費用。Ahllund告訴我們「移交儀式的其它各項完成之後,許多的俄羅斯和克里奧爾人駭然感到被排斥,各種失業,通緝。」Ahllund給出了一個生動的畫面,讓我們知道當時的錫特卡在美國統治下的平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它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當時幾乎沒有任何俄羅斯人想待在那裡。此外,Ahllund的文章,是已知的唯一描述返航的名為翌艦的船隻是如何運送俄羅斯人回到他們的祖國的,「過度擁擠的船隻,在每個港口喝得醉熏熏的咆哮醉着的船員,絕對是一個難忘的航程。」Ahllund提到他們的船隻停靠了夏威夷群島,塔希提島,巴西,倫敦,最後停在港口喀琅施塔得,並於1869年8月28日抵達聖彼得堡

評價及影響

起初美國人對此事以嘲諷甚多,畢竟阿拉斯加是個荒涼的冰雪之地,但隨著時間發展,輿論普遍對這次易手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因為大多數評論認為,美國可能會從購買中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其次與俄羅斯之間的友誼是重要的。而且這還有利於日後獲取英屬哥倫比亞

歷史學家埃利斯·帕克森·奧博霍茨總結了少數反對購買的意見:

「有人說,我們已經背負着大面積沒有人口去填補的領土。共和國目前邊界內的印第安人已經讓我們在治理方面捉襟見肘。難道我們現在還要睜着眼睛,增加這類原住民的數量來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麼?收購價格是小,管理年費,民用和軍用費,將會持續增長。我們所要購買的土地和美國本土聯繫並不緊密,而是有着可能會引起不便和危險的距離。阿拉斯加易手的條約是秘密準備的,並在清晨一時許簽訂,這是在夜間進行的一個黑暗交易。《紐約世界》認為這片土地是一個被吸乾的橙子。那裡除了毛皮動物一無所有,而且那些動物都快被捕殺絕跡了。除了阿留申群島和沿着南部海岸延伸的一塊狹長的土地,這裡將是不值得成為一件禮物的。除非能夠發現黃金,不然這裡只是冰凍的荒野。」

雖然當時有一些批評,「阿拉斯加易手」最終的經濟價值是美國所付出的許多倍。這片土地原來蘊有豐富的資源(包括黃金石油天然氣等),而且漁業資源極為富饒。當然野生動物資源也是重要的保育對象,對阿拉斯加的開發仍然有所控制,保護了大片原始地貌。

此外,如果說經濟價值的回報還算可以的話,美國在北極地緣政治、全球軍事戰略方面的獲益更加不可估量,美國由此可以順理成章的成為日後的北極理事會成員國、享受北極國家主權權利,而且美國船隻(尤其是美國海軍)的航運自由也得到了保證或加強。

現今,許多航空公司還藉由阿拉斯加的機場亞洲飛往美國東岸,這比直飛還節省很多飛行時間與燃料。阿拉斯加還有目前最大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防禦基地,部署大量先進科技雷達衛星控制站,可以控制所有美軍陸海空和太空的飛彈攔截裝備。俄羅斯等於把一塊豐碩無比的大蛋糕以極低的代價拱手讓給了美國,當然對於那時代而言,俄屬北美的價值主要還是牽制英國的威脅為主,但此事從此成為了美國取代英國,漸漸成為海權大國地位的前奏,是歷史上最划算的一筆土地交易。

阿拉斯加日

阿拉斯加日是為了慶祝阿拉斯加正式從俄羅斯移交到美國的,那天是1867年10月18日。1867年10月18日是公曆日,取代了俄羅斯在阿拉斯加所使用的儒略曆。到了每年的10月18日阿拉斯加日將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在錫特卡,所有的學校學生都會提早下課,許多企業和店家會歇業一天,屆時還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如遊行和升國旗表演等。

相關文藝作品

《事關榮譽》由傑弗里·阿徹創作的間諜小說,在其中阿拉斯加易手是一個重要的情節元素。

相關條目

注釋

  1. ^ 譯文:高度認可將俄羅斯北美殖民地割讓給北美合眾國的公約(英語:Highly ratified convention on giving up the Russian North American Colonies to the North American United States

參考資料

  1. Ahllund, T., From the Memoirs of a Finnish Workman, trans. Panu Hallamaa, ed. Richard Pierce, Alaska History, 21 (Fall 2006), 1–25.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innish in Suomen Kuvalehti (edited by Julius Krohn) No. 15/1873 (1 Aug) – No. 19/1873 (1 Oct)).
  2. Bancroft, Hubert Howe. History of Alaska: 1730–1885 (1886).
  3. Grinëv, Andrei. V.; Bland, Richard L. A Brief Survey of the Russian Historiography of Russian America of Recent Years.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2010-05-01, 79 (2) [2022-11-07]. ISSN 0030-8684. doi:10.1525/phr.2010.79.2.2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7) (英語). 
  4. Pierce, Richard: Russian America: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p 395. Alaska History no. 33, The Limestone Press; Kingston, Ontario & Fairbanks, Alaska, 1990.
  5. Holbo, Paul S. Tarnished Expansion: The Alaska Scandal, the Press, and Congress 1867–1871. Knoxvill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3. 
  6. Jensen, Ronald. The Alaska Purchase and Russian-American Relations. 1975. 
  7. Oberholtzer, Ellis Paxson.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Civil War. Macmillan. 1917. ISBN 978-0-7222-7809-3 (英語). 
  8. Alaska. Speech of William H. Seward at Sitka, August 12, 1869..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20540 USA. [2022-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