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杜布斯

第10任美国驻阿富汗大使

阿道夫·「斯派克」·杜布斯[1](英語:Adolph "Spike" Dubs;1920年8月4日—1979年2月14日)從1978年5月13日起擔任美國駐阿富汗大使,直到1979年去世。[2]他被綁架後,在一次營救行動中被殺。

阿道夫·杜布斯
Adolph Dubs
第10任美國駐阿富汗大使
任期
1978年6月27日—1979年2月14日
總統吉米·卡特
前任小西奧多·L·艾略特
繼任J·布魯斯·阿姆斯特茨 臨時代辦
羅伯特·芬恩 (大使)
個人資料
出生(1920-08-04)1920年8月4日
 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逝世1979年2月14日(1979歲—02—14)(58歲)
 阿富汗喀布爾
墓地阿靈頓國家公墓
軍事背景
效忠美國
服役美國海軍
軍銜海軍少校
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涯

杜布斯出生在伊利諾斯州的芝加哥。他1938年畢業於卡爾舒爾茨高中,[3] [4]1942年畢業於伯洛伊特學院,獲得政治學學位。在伯洛伊特學院上學時,同學們說他們不想用「阿道夫」這個名字來稱呼他,因為這會讓人聯想到阿道夫·希特勒,於是給他起了「狼牙」(英語:Spike)這個綽號,這個綽號一直沿用到他去世。杜布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國海軍服役。後來,他在喬治城大學完成了研究生學業,並在哈佛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完成了外交服務研究。[5]隨後,他以職業外交官的身份進入美國外交部門,曾在德國、利比里亞、加拿大、南斯拉夫和蘇聯任職。他成為了一位著名的蘇聯方面的專家,並在1973年至1974年期間擔任美國駐蘇聯大使館高級代辦。[6]

在他去世時,他的第二任妻子瑪麗·安妮·杜布斯是一名駐華盛頓的記者。他曾與簡·威爾遜·杜布斯結婚超過30年,後者是他在伯洛伊特學院的大學女友,兩人於1945年結婚,1976年離婚。他有一個女兒,林賽·達布斯·麥克勞克林,住在西弗吉尼亞州。[7]

綁架及被殺

1978年,杜布斯在四月革命後被任命為美國駐阿富汗大使,那場政變使與蘇聯結盟的人民派上台。[8][9]1979年2月14日上午9點前,司機開車將他從住所送到美國大使館。當他接近美國文化中心時,四名男子攔住了他的黑色雪佛蘭裝甲豪華轎車。[10][11][12]一些報道稱,這些人穿着阿富汗警察制服,[10]而另一些報道稱,四人中只有一人穿着警察制服。[11]兩名男子示意汽車打開防彈窗戶,大使的司機照做了。[10][12]隨後,武裝分子用手槍威脅司機,迫使他把杜布斯帶到喀布爾市中心的喀布爾塞雷娜酒店。[10][12][11]綁架事件發生在阿富汗警察看得見的地方。[11]杜布斯被關押在酒店一樓的117房間,[10]司機被派往美國大使館,告訴美國綁架的情況。[10]

據稱,綁架者在旅館要求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釋放「一名或多名宗教或政治犯」。[11] 「沒有向美國政府提出任何要求,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也沒有對綁架者的願望給出一個完整或一致的描述。」[11]一些報道稱,武裝分子要求交換塔希爾·巴達赫希、巴德魯丁(可能已經死了)和瓦塞夫·巴赫塔里。[13]

美國敦促等待,以免危及杜布斯的生命,但阿富汗警察無視這些請求,在蘇聯軍官的建議下進行談判和攻擊。[13][14][15]阿富汗人使用的武器和防彈衣是蘇聯人提供的,酒店大堂有多位蘇聯官員,包括克格勃安全負責人、阿富汗警察的首席蘇聯顧問,以及蘇聯大使館的第二秘書。[10][15]上午快結束時,聽到了一聲槍響。[10]阿富汗警察隨後用重型自動武器襲擊了117號房。[10][12]經過一場短暫而激烈的交火,估計在40秒[11]到1分之間,[10][15]杜布斯被發現死亡,死因是頭部中槍。[10]兩名綁架者也在交火中喪生。[11]驗屍報告顯示,他的頭部在六英寸的距離內被擊中。[12]另外兩名綁架者被活捉,但不久之後被擊斃;他們的屍體在黃昏前被展示給美國官員。[11]

這些武裝分子的真實身份和目標尚不確定,[16]儘管美國、阿富汗和蘇聯官員「幾乎都是目擊者」,但他們的罪行「從未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11]目前的情況被描述為「神秘」[11][17]和「仍不明朗」。[18]一些因素掩蓋了這些事件,包括殺害倖存的劫持者、缺乏現場法醫分析、美國調查人員無法接觸到相關人員、以及栽贓證據。蘇聯或阿富汗的陰謀沒有被證實。[15]

一些人認為這起綁架和謀殺是左派的反普什圖組織「民族壓迫」所為,[19][20]但另一些人則認為這種說法值得懷疑。他們指出,一名前喀布爾警察聲稱,至少有一名綁架者是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旗幟派的成員。[21]謀殺發生後,蘇聯和阿富汗媒體散布的虛假信息將這一事件歸咎於美國中央情報局、哈菲佐拉·阿明,或者兩者兼而有之。[11][12]安東尼·阿諾德認為「很明顯只有一個國家……會從這起謀殺中受益——蘇聯」,因為大使之死「不可逆轉地毒害了」美國和阿富汗的關係,「蘇聯對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政府擁有強大的影響力。」[11]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表示,杜布斯之死「是蘇聯的無能或勾結造成的悲劇事件」,[12]而阿富汗對這一事件的處理「十分無能」。[22]塔拉基政府拒絕了美國對這一死亡事件進行調查的請求。[14]

卡特政府對大使被謀殺和阿富汗政府的行為感到憤怒,開始疏遠阿富汗,並對阿富汗政權的反對者表示同情。[14]這一事件加速了美國與阿富汗關係的衰退,促使美國從根本上重新評估其政策。[14]作為對杜布斯被殺的反應,美國立即將計劃中的1500萬美元人道主義援助削減一半,[13]並取消了計劃中的25萬美元軍事援助,並在1979年12月蘇聯完全占領該國時終止了所有經濟支持。[14]阿富汗政府的目標是減少美國在阿富汗的存在,並限制和平隊志願者和文化交流項目的數量。[14]7月23日,美國國務院宣布,隨着安全形勢惡化,美國駐喀布爾使館的非必要工作人員和大部分外交官撤離,到12月,美國在喀布爾只有大約20名工作人員。[14][23]使館沒有派駐新的大使,使館的骨幹人員由一名代辦領導。[24]

杜布斯之死被美國國務院列為「重大恐怖事件」。[25]瓦西里·米特羅欣在上世紀90年代從蘇聯克格勃檔案中公布的文件顯示,儘管美國強烈要求進行和平談判,但阿富汗政府明確授權了這次襲擊以及克格勃顧問謝爾蓋·巴圖魯欣可能建議在美國專家審訊前處決一名綁架者。[26]米特羅欣檔案還顯示,第四名綁架者逃走了,一名剛被打死的囚犯的屍體被用來應付美國的檢查。[27]其他問題仍未得到解答。[28]

杜布斯最終葬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阿靈頓國家公墓。[29][30]

紀念

美國外交協會英語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Association在華盛頓特區的哈里·S·杜魯門大樓和喀布爾的一個紀念碑上用牌匾紀念杜布斯。[31][32]

杜布斯營地,以杜布斯命名,是位於喀布爾西南部達魯爾·阿曼宮的美軍營地。[33]

參考文獻

  1. ^ Fineman, Mark. Mystery of Envoy's Slaying in Kabul May Yield Secrets : Afghanistan: President offers an open inquiry into 1979 kidnap-murder of U.S. Ambassador Adolph Dubs.. 1992-03-28 [2021-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透過LA Times. 
  2. ^ Adolph Dubs (1920–1979). U.S. State Department. [2012-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9). 
  3. ^ Schurz Alumni Hall of Fame. Schurz High School. [2010-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5). 
  4. ^ New York Times, AP, Slain Envoy a Man of Compassion, Milwaukee Journal, 1979-02-16: 9 [2010-01-25], After completing Carl Schurz High School in Chicago he attended Beloit. His classmates saying that they did not want to call him by Adolph Hitler's first name, nicknamed him "Spike" ... [失效連結]
  5. ^ Binder, David. Slain Ambassador a career diplomat. The New York Times. 1979-02-15 [2017-02-15].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30). 
  6. ^ The Assassination of Ambassador Spike Dubs – Kabul, 1979.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8). 
  7. ^ Grunewald, Will. The Mysterious Kidnapping of an American Ambassador Still Haunts the State Department. Washingtonian. 2017-06-04 [2020-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8. ^ The Saur Revolution: Prelude to the Soviet Invasion of Afghanistan –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2016-04-22 [2017-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4) (美國英語). 
  9. ^ BBC News | Analysis | Afghanistan: 20 years of bloodshed. news.bbc.co.uk. [2017-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J. Robert Moskin, American Statecraft: The Story of the U.S. Foreign Service (Thomas Dunne Books, 2013), p. 594.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Anthony Arnold, Afghanistan, the Soviet Invasion in Perspective (Hoover Press, 1985), p. 79.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Dick Camp, Boots on the Ground: The Fight to Liberate Afghanistan from Al-Qaeda and the Taliban (Zenith, 2012), pp. 8–9.
  13. ^ 13.0 13.1 13.2 Dorronsoro, Gilles. Revolution Unending: Afghanistan, 1979 to the Presen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87.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Jagmohan Meher, America's Afghanistan War: The Success that Failed (Kalpaz Publications, 2004), p. 64.
  15. ^ 15.0 15.1 15.2 15.3 John Prados, Safe for Democracy: The Secret Wars of the CIA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p. 468.
  16. ^ Mohammad Khalid Ma'aroof, Afghanistan in World Politics: A Study of Afghan–U.S. Relations (Gian Publishing House, 1987), p. 117.
  17. ^ Shawn Dorman, Inside a U.S. Embassy: How the Foreign Service Works for America (American Foreign Service Association, 2003), p. 104.
  18. ^ Robert C. Gray & Stanley J. Michalak,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Détente (Harper & Row, 1984), p. 99.
  19. ^ Diego Cordovez & Selig S. Harrison, Out of Afghanistan: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Soviet Withdraw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34–35.
  20. ^ Jagmohan Meher, America's Afghanistan War: The Success that Failed (Gyan Books, 2004), p. 64.
  21. ^ Anthony Arnold, Afghanistan, the Soviet Invasion in Perspective (Hoover Press, 1985), p. 154.
  22. ^ J. Bruce Amstutz, Afghanista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Soviet Occupation (Diane Publishing, 1994), p. 44.
  23. ^ Samuel M. Katz, Relentless Pursuit: The DSS and the Manhunt for the Al-Qaeda Terrorists (Macmillan, 2002), p. 288.
  24. ^ U.S. Foreign Police and the Third World: Agenda 1968–86 (John W. Sewell, Richard E. Feinburg, & Valeriana Kallab, eds., Overseas Development Council, 1985), pp. 125–26.
  25. ^ Significant Terrorist Incidents, 1961–2003: A Brief Chronolog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Archive 2001–2009. [2015-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5). 
  26. ^ PDF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5-05-08. wilsoncenter.org
  27. ^ Christopher Andrews and Vasili Mitrokhin, The World Was Going Our Way: The KGB and the Battle for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5), 391.
  28. ^ Fineman, Mark. Mystery of Envoy's Slaying in Kabul May Yield Secrets : Afghanistan: President offers an open inquiry into 1979 kidnap-murder of U.S. Ambassador Adolph Dubs. Los Angeles Times. 1992-03-28 [2017-02-15]. ISSN 0458-30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美國英語). 
  29. ^ Burial Detail: Dubs, Adolph (Section 5, Grave 149). ANC Explorer. 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 [2021-01-23]. (Official websit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6). 
  30. ^ The Assassination of Ambassador Spike Dubs – Kabul, 1979.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2013-01-28 [2017-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8) (美國英語). 
  31. ^ AFSA Memorial Plaque List. www.afsa.org. [2021-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32. ^ Richardson, Bill. Between Worlds: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Life. Penguin. 2007. ISBN 9781440628962. 
  33. ^ The Assassination of Ambassador Spike Dubs – Kabul, 1979.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and Training. 2013-01-28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8)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