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米丁
苏联马列主义哲学家
馬克·鮑里索維奇·米丁,(俄語:Марк Бори́сович Ми́тин,1901年7月5日—1987年1月15日),本姓戈爾什科維奇(Гершко́вич),猶太人,蘇聯馬列主義哲學家、政治人物。哲學博士學位,蘇聯科學院院士。曾任《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哲學問題》雜誌主編;聯共(布)中央馬列主義研究所所長;莫斯科大學教授;蘇共中央社科院教授等職務。[1]
馬克·鮑里索維奇·米丁 Марк Бори́сович Ми́тин | |||||||||||||
---|---|---|---|---|---|---|---|---|---|---|---|---|---|
蘇共中央馬列研究院院長 | |||||||||||||
任期 1939年2月—1944年5月 | |||||||||||||
前任 | 弗拉基米爾·阿多拉茨基 | ||||||||||||
繼任 | 弗拉基米爾·克魯日科夫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901年7月5日[儒略曆6月22日] 俄羅斯帝國沃利尼亞省日托米爾 | ||||||||||||
逝世 | 1987年1月15日 蘇聯莫斯科 | (85歲)||||||||||||
國籍 | 蘇聯 |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
母校 | 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大學 紅色教授學院 | ||||||||||||
獲獎 |
|
生平
- 1901年7月5日生於日托米爾的一個猶太工人家庭。父親鮑里斯是日托米爾高加索銀器廠雕刻師。1914年畢業於當地猶太人學校。
- 1915年3月-1917年2月,當地郵政局郵遞員。
- 1917年2月-5月,當地公司文員。
- 1917年5月-1919年4月,聯合銀行日托米爾分行會計師。1918年畢業於日托米爾中學。1919年加入共青團。1919年4月加入俄共(布)。
- 1919年4月-8月,共青團日托米爾市委組織部書記,共青團沃利尼亞省委執行書記。
- 1919年9月-11月,紅軍第44步兵師服役。
- 1919年11月-1920年1月,沃利尼亞省革命法庭書記員。
- 1920年1月-5月,共青團沃利尼亞省委執行書記。
- 1920年6月-9月,烏克蘭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右岸局局長,共青團基輔省委執行書記。
- 1920年9月-1921年5月,共青團波多利斯克省委員會執行書記。
- 1921年5月-9月,烏克蘭共青團中央委員會勞動保護和青年生活部副主任。
- 1921年10月-1922年7月,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大學學習。
- 1922年7月-1923年7月,莫斯科Trekhgornaya鐘錶廠學校思想政治教師。
- 1923年7月-1925年9月,蘇聯紅軍政治工作。歷任指導員、第14步兵師宣傳部主任、政治部副主任、莫斯科州軍政學校講師。
- 1925年9月-1929年7月,莫斯科紅色教授學院哲學系學習。
- 1929年7月-1930年7月,克魯普斯卡婭共產主義教育科學院副院長。
- 1930年7月-1931年1月,紅色哲學和自然科學教授研究所副所長。
- 1931年1月-1944年,《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雜誌主編。期間,1931年1月-1939年2月,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1939年當選蘇聯科學院院士。1939年2月-1944年5月,聯共(布)中央馬恩列思想研究所所長、《布爾什維克》雜誌編委會成員。1941年-1944年,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紅軍總政治部講師組組長。
- 1941年-1945年,蘇聯軍政宣傳局成員。
- 1942年-1946年,蘇聯科學院主席團成員。
- 1944年-1950年,《布爾什維克》雜誌編委。期間,1944年10月-1948年7月,聯共(布)中央高級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
- 1947年-1956年,蘇聯政治知識和科學知識普及協會第一副主席。期間,1950年3月-1956年5月,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爭取持久和平,爭取人民民主》報主編。
- 1956年5月-1960年2月,蘇聯政治知識和科學知識普及協會主席。
- 1957年-1978年,蘇波友好協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期間,1960年3月-1968年7月,《哲學問題》雜誌主編。1961年-1963年,蘇聯科學院經濟、哲學和法律科學系學部成員。1963年-1978年,國際哲學學會聯合會指導委員會的成員。1963年-1967年,蘇聯科學院哲學與法律系副院士秘書。1964年-1968年,莫斯科大學教授。1968年-1970年,蘇聯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工作。1969年-1970年,蘇聯紡織輕工業函授學院教授。1971年-1974年,蘇共中央社科院教授。
- 1970年-1985年,蘇聯科學院國家和法律研究所部門領導。期間,1972年-1981年,蘇聯科學院學部委員會成員,負責研究科技革命的社會經濟和意識形態問題。1978年-1985年,莫斯科大學哲學系教授。1978年-1981年,蘇波友好協會中央委員會主席團成員。1979年-1981年,《哲學遺產》雜誌編委會委員。
- 1987年1月15日於莫斯科逝世,享年85歲。葬於新聖女公墓。
米丁是聯共(布)18大、第18次代表會議、蘇共20-22大代表;第18-21屆中央委員;第3-5屆蘇聯最高蘇維埃民族院代表。
榮譽
蘇聯:
- 三卷本《哲學史》獲1943年斯大林獎一等獎
- 文集《反對反動有機體—孟德爾主義》獲1950年梅契尼科夫獎
- 1981年文章《列寧的思想與現代性》獲1982年普列漢諾夫獎
- 三次列寧勳章(1953,1961,1975)
- 十月革命勳章(1971)
- 三次勞動紅旗勳章(1945,1951,1981)
- 各民族人民友誼勳章(1986)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1945)
- 莫斯科建城八百周年獎章(1947)
- 紀念列寧誕辰一百周年獎章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 一級西里爾與美多迪烏斯勳章(1972)
世界和平理事會:
- 銀質獎章(1959)
著作
- 《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戰鬥性問題》(1936)
- 《哲學和現代》(1960)
- 《列寧和現實的哲學問題》(1971)
- 《哲學和社會進步,對當代資產階級社會進步觀的分析》(1979)
- 《哲學史》(1957~1965)
參考文獻
- ^ Марк Борисович. [2018-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